A | A | A

第104章 良种育圃循优种 跨域调配惠民生

小说: 承乾:贞观遗殇   作者:听风忘月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承乾:贞观遗殇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9DN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 顶点小说(220book.com)最新更新承乾:贞观遗殇

天宝元年的春播季,关中泾阳县的麦田里,李老汉蹲在刚出苗的麦垄旁,眉头拧成了疙瘩。手里的麦种是去年留的,颗粒比往年小了一圈,刚冒的苗又细又黄,他用手指扒开土,连麦根都透着弱气:“这种咋越留越差?去年亩产还能有三石,今年怕是两石都难!”旁边的农户们也纷纷附和,有的说自家麦种易生虫,有的说收的麦粒空壳多,泾阳县令巡查时,听着满田的抱怨,急得往长安递了八道奏报:“粮种退化,春播难继,再无良种,秋收恐要减产三成!”

同一时刻,江南苏州的稻田里,王阿嫂看着泡在水里的稻种,眼圈泛红。往年的稻种耐水耐涝,梅雨季节也不怕烂根,可今年的稻种刚泡三天就发了霉,补种两次都没成功:“这稻种要是不行,全家一年的口粮就没着落了!”北方冀州的粟田更糟,张壮丁种的粟种抗虫性差,刚抽穗就遭了蚜虫,叶子被啃得千疮百孔,他背着药壶在田里喷洒,却越喷越心焦:“药都快用完了,虫还没除净,这粟子怕是要绝收!”

各地粮种退化的急报,像雪片一样堆在玄宗的案头。他走到承乾阁,翻开展柜里的《承乾政要》“选种篇”,里面夹着一片泛黄的麦壳——那是承乾当年在华原选种时留下的,旁边的批注墨迹清晰:“种为农之本,选优则粮丰,粮丰则民安。选种需眼观、手筛、试种,缺一不可。”玄宗指着批注对户部侍郎说:“粮种退化,是丢了承乾兄长‘选种优种’的根本。让华原传承馆的李守真,在华原设‘大唐良种培育圃’,筛选各地优质粮种,跨区域调配,务必保住秋收!”

李守真接到旨意时,正带着儿子李承乾——为纪念承乾太子所取,在传承馆整理旧物。展柜里的旧竹筛,是承乾当年教流民选种用的,筛眼按麦种颗粒定制,边缘还留着当年的磨损痕迹。“爹,咱们就用太爷爷(李民安)传下的‘三选法’吗?”李承乾捧着承乾的《选种笔记》,上面记着“眼观度、手筛去空壳、试种验品性”的步骤。李守真点点头,把旧竹筛装进木箱:“这筛子、这笔记,就是咱们育良种的根本,承乾太子的法子,不能丢!”

良种培育圃选在华原民生镇的万亩试验田旁,刚挂牌,各地的农官就带着本地的粮种赶来:关中送来耐旱的老麦种,颗粒虽小却能抗春旱;江南送来耐水的老稻种,泡十天也不发霉;北方送来抗虫的老粟种,蚜虫见了都绕着走。李守真带着培育圃的工匠和民生书院的学子,立刻按“三选法”筛选:

- 眼观:每天清晨在阳光下挑拣,把颗粒、颜色鲜亮的粮种挑出来,剔除瘪粒、霉粒;

- 手筛:用承乾的旧竹筛反复筛动,空壳的、碎粒的会从筛眼漏下,留下的都是实粒;

- 试种:在试验田划分小块,把筛选后的粮种分别种下,记录发芽率、抗虫性、耐旱耐涝性,选出最优的品种。

筛选过程中,李承乾跟着父亲学了不少本事。有次筛麦种时,他嫌旧竹筛筛得慢,想换铁筛,李守真却拦住他:“这竹筛的眼是按当年承乾太子选的麦种颗粒定的,铁筛眼太硬,容易磨碎麦种的胚芽。你看,”他拿起一粒麦种,放在竹筛上,“轻轻一摇,空壳就漏了,实粒还能保住,这就是太子的巧劲。”李承乾似懂非懂地点头,此后每天都用旧竹筛筛种,手上磨出了茧子,却再也没提过换筛子。

两个月后,第一批良种培育成功:关中的“抗旱优麦种”,发芽率达九成五,能扛住西十天无雨;江南的“耐水优稻种”,泡在水里七天也不发霉,梅雨季节也能正常生长;北方的“抗虫优粟种”,蚜虫少了八成,不用多喷药也能丰收。李守真立刻上报长安,玄宗下旨:组织关中、江南、北方共12州的农官,赴华原取种,同时学习良种培育和种植技术。

取种那天,华原的试验田挤满了人。泾阳县令捧着“抗旱优麦种”,激动地对李守真说:“有了这麦种,关中的百姓再也不用怕春旱了!”苏州农官学着泡“耐水优稻种”,王阿嫂特意从苏州赶来,看着泡在水里的稻种没发霉,当场就哭了:“承乾太子的法子,又救了咱们一次!”李守真还组织了“良种互助队”,让12州的农官互相交流:关中农官教大家怎么在旱地里种麦,江南农官教大家怎么防稻田涝,北方农官教大家怎么除粟田虫,现场一片热闹。

秋收时,12州的好消息陆续传来:关中的“抗旱优麦种”亩产达三石五斗,比去年多了五成;江南的“耐水优稻种”亩产达西石,梅雨季节也没烂根;北方的“抗虫优粟种”亩产达两石八斗,虫害几乎没了。李老汉拉着儿子,用新收的麦子磨了面,蒸了馒头,特意送到华原良种培育圃:“李馆长,您尝尝!这是用太子法子育的麦种磨的,比往年香多了!”王阿嫂也送来新碾的大米,笑着说:“今年的稻子收得多,我家还酿了米酒,也给您带了一壶!”

玄宗听说后,特意赴华原视察良种培育圃。他看着试验田里的粮种,又拿起承乾的旧竹筛,对李守真和李承乾说:“承乾兄长的‘选种优种’,不是一时的法子,是能让百姓年年丰收的根本。这培育圃要常设,以后每年都要培育新良种,跨区域调配,让更多百姓受益!”当天,玄宗还在培育圃旁立了一块“优种惠民”碑,上面刻着承乾的批注:“种优则农兴,农兴则民安,民安则国稳。”

此后,华原“大唐良种培育圃”成了大唐的“粮种宝库”,每年都有新的良种培育出来,跨区域调配的范围从12州扩到20州、30州。李承乾长大后,接过了父亲的担子,每天都用承乾的旧竹筛筛种,教各地农户选种、育种,他常对学子们说:“承乾太子的法子,藏在这筛眼里,藏在这试验田里,更藏在‘让百姓有好粮吃’的初心的里,咱们得一首传下去。”

夕阳下,培育圃的试验田泛着金黄,旧竹筛放在田埂上,筛眼里还沾着新麦的麦壳。承乾的“选种优种”理念,通过一代代传承着,通过一块块试验田,通过一次次跨区域调配,变成了大唐百姓碗里的白馒头、香米饭,变成了年年丰收的粮囤,变成了大唐民生永固的又一根坚实支柱。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9DN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承乾:贞观遗殇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9DN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