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宝三年的暮春,华原民生镇的桑田里,张婶蹲在桑树旁,看着别人家的媳妇熟练地采桑喂蚕,自己却连桑叶的老嫩都分不清,手里的桑篮半天没装满,急得额头冒了汗:“这桑也不会采,蚕也不会喂,农忙时想帮衬家里,都插不上手!”旁边的几个女子也跟着叹气——江南的王阿妹只会洗衣做饭,看着丈夫插秧累得首不起腰,却不知道怎么帮忙;北方的李嫂想给孩子做件新布衣,纺线时总把线扯断,只能看着旧布衫发呆。
这样的场景,在各地都很常见。农忙时,男子忙着耕田、收割,女子多只做洗衣、做饭的家务,不懂农事、不会女红,既帮不上农忙,也难靠手艺补贴家用。华原民生书院的女先生张承慧(张念承孙女),看着女子们的困境,翻出《承乾政要》“全民助农”篇——里面记着贞观年间华原流民“男女互助堆肥”的案例,承乾的批注写着:“民生之事,不分男女,皆可出力;众人同心,方能助农兴家。”她立刻找到李守真:“按承乾太子的理念,咱们该设个‘女子农事班’,教女子学农事、学女红,让她们也能成民生建设的力量!”
李守真当即同意,在民生书院西侧辟出一块地,既是“女子农事班”的课堂,也是试验田——种着桑树、蔬菜,摆着纺车、织机。招生消息一传开,镇里的女子都来了,张婶、王阿妹、李嫂早早报了名,连周边州县的女子,都托人打听能不能来学习。
“女子农事班”的课程,按“实用、易学”来设,分两门:
- 农事课:教种桑、采桑、喂蚕,还有蔬果种植(如种青菜、萝卜,适合农家日常食用)。张承慧请了有经验的老蚕农来教,从“怎么分辨桑叶老嫩”教起——手指捏桑叶,软嫩有汁水的是新叶,适合喂小蚕;叶边发脆的是老叶,适合喂大蚕。王阿妹学得认真,每天都去桑田练习,半个月后就能熟练采桑,还学会了给蚕换桑叶、清理蚕沙,回家后帮丈夫喂蚕,家里的蚕茧比去年多收了两成,丈夫笑着说:“你现在比我还懂蚕!”
- 女红课:教纺线、织布、缝补,还教做简单的农家布艺(如布书包、布鞋底)。张承慧带着大家用自家种的棉花弹棉絮,用纺车纺线——教李嫂“纺线要匀速,手要稳,线才不会断”,李嫂练了几天,终于能纺出均匀的线,还织出了一块粗布,给孩子做了件新布衣,孩子穿上到处炫耀:“这是娘织的布!”
为了让女子们“学得会、用得上”,张承慧还按承乾“互助协作”的理念,组织了“女红互助组”——按女子的技能分工:会纺线的专门纺线,会织布的专门织布,会缝补的专门缝补;谁家忙不过来,大家就去帮忙,比如张婶家的蚕该采桑了,互助组的姐妹就一起去桑田;李嫂家要织布,大家就轮流帮着摇织机。互助组还约定,织出的布、做出的布艺,除了自家用,多余的可以拿到市集卖,赚的钱大家按出力多少分,不少女子靠这个,给家里添了油盐钱,腰杆也首了。
有次江南遇梅雨,王阿妹家的桑田被淹,蚕快没桑叶吃了,她急得哭了。“女红互助组”的姐妹听说后,有的从自家桑田摘了桑叶送过去,有的帮着排水,还有的教她“用桑枝扦插新桑苗”,没过多久,桑田就恢复了,蚕也保住了。王阿妹感动地说:“要是没学农事,没这互助组,我家今年的蚕茧就全没了!承乾太子说的‘众人同心’,真是一点没错!”
“女子农事班”的成效越来越明显。华原民生镇的女子,大多学会了种桑、纺线,农忙时能帮着采桑、种蔬菜,农闲时能纺线织布补贴家用;周边州县也纷纷效仿,在本地书院设“女子农事班”,有的还请民生书院的女先生去讲课。朝廷听说后,下旨推广“女子农事班”和“女红互助组”,让全国各州府都学习这做法,还把“女子参与民生生产”纳入地方官考核——女子学会农事、女红的比例高,考核就能加分。
天宝西年秋收时,华原民生镇的女子们办了一场“农事女红展”——展台上摆着她们种的青菜、萝卜,织的粗布、做的布鞋底,还有养出的白蚕茧。张承慧带着大家站在展台前,对来参观的官员说:“承乾太子说‘全民助农’,女子也能顶半边天。现在镇里的女子,既能帮着种桑喂蚕,又能纺线织布,家里的日子更红火了,民生建设也多了股力量!”
玄宗派来的内侍,看着展台上的成果,连连称赞,还特意把王阿妹织的粗布、张婶种的青菜带回长安,献给玄宗。玄宗看着粗布的纹路,尝了青菜的清甜,笑着说:“这就是承乾兄长‘全民助农’的初心啊!不分男女,不分老幼,人人都能为民生出力,大唐的民生才能更稳固。”
夕阳下,“女子农事班”的试验田里,女子们还在采桑、浇水,纺车的“嗡嗡”声和笑声混在一起,飘得很远。张承慧看着眼前的景象,想起承乾的批注:“民生之事,众人拾柴火焰高。”她知道,女子们学会的不只是农事、女红,更是对“好日子”的底气——她们不再是“帮不上忙”的人,而是能靠自己的双手,为家里、为民生添砖加瓦的重要力量,这便是对承乾“全民助农”理念最好的传承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9DN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