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宝八年夏,江南的梅雨下了整整一个月。苏州的稻田里,积水没过了田垄,早稻秧苗泡在水里,叶子发黑腐烂,农妇王阿妹蹲在田埂上,看着成片枯萎的秧苗,眼泪顺着脸颊往下掉:“这稻子要是全完了,全家一年的口粮就没着落了!”
这样的惨状,在江南苏州、湖州、常州等六州随处可见。连绵的梅雨导致稻田积水严重,早稻大面积歉收,据地方官奏报,六州早稻减产达七成,部分低洼地区甚至颗粒无收。苏州刺史沈明远巡查时,看到百姓们围着歉收的稻田唉声叹气,有的甚至开始囤积粮食,急得立刻上书朝廷:“江南早稻歉收,恐生饥馑,需按承乾太子‘储粮备荒、互助补歉’之策,方能稳住民生!”
奏书送到长安时,玄宗正在承乾阁翻阅《贞观民生录》,其中“江南防汛补歉”篇章里,记着贞观年间承乾“提前储粮、灾后补种”的案例,批注“灾年不慌,在有储粮;歉收不饥,在能补种”的墨迹,在烛火下格外清晰。玄宗当即召集群臣议事,指着批注说:“承乾兄长早有应对之法,让沈明远即刻启用官仓储备粮应急,组织农户补种晚稻,再协调邻州调粮支援,绝不能让江南百姓饿肚子!”
旨意传到苏州,沈明远不敢耽搁,当天就下令:打开六州官仓,按“每人每天两升”的标准,向受灾百姓发放储备粮。官仓的粮囤被一一打开,雪白的麦粒源源不断地运往各村,王阿妹跟着村民们排队领粮,接过沉甸甸的粮袋,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:“还好朝廷有储备粮,咱们暂时不用饿肚子了!”
发放储备粮的同时,补种晚稻的工作也紧锣密鼓地展开。沈明远按承乾“因地制宜补歉收”的理念,立刻派人去华原民生书院,请求调运适配江南晚种的“耐涝晚稻种”和改良农具。华原民生书院接到消息后,当天就组织人手,将培育好的耐涝晚稻种、轻便插秧工具装车,星夜运往江南。
三天后,晚稻种和农具抵达苏州。沈明远立刻组织“补种互助队”,将晚稻种和农具分发到农户手中,还请华原赶来的农事学子,现场教大家补种技巧:“这耐涝晚稻种,泡在水里三天也能发芽,补种时要把腐烂的早稻秧苗清理干净,行距留两尺,这样稻子才能通风生长,不容易再烂根。”
王阿妹跟着农事学子学习补种,虽然手上磨出了水泡,却干劲十足。补种互助队还实行“邻里互助”——家里壮丁少的农户,邻居们就主动上门帮忙;低洼地区排水难,大家就一起挖排水沟,把稻田里的积水排出去。有次王阿妹家的稻田排水不畅,互助队的乡亲们扛着铁锹赶来,只用了半天时间,就挖通了一条排水沟,积水慢慢退去,王阿妹感动地说:“承乾太子说‘众人互助,难事可解’,真是一点没错!”
为了确保晚稻补种顺利,沈明远还协调邻州——未受梅雨影响的杭州、越州,调运五万石粮食支援江南六州,一方面补充官仓储备,另一方面作为晚稻生长期间的“应急粮”。杭州刺史接到调粮令后,立刻组织漕船,将粮食装上船,沿着运河运往苏州,漕船的船帆连成一片,在运河上绵延数里,百姓们看到运粮的漕船,都欢呼着鼓掌:“有了邻州的支援,咱们肯定能熬过这灾年!”
农事学子们也没闲着,每天都穿梭在各村的稻田里,查看晚稻长势,教农户们怎么除草、怎么防治病虫害。有次苏州出现稻飞虱,眼看就要危害晚稻,学子们立刻教大家用“草木灰驱虫法”——将晒干的草木灰撒在稻叶上,既能驱虫,又能给稻子施肥,很快就控制住了虫害。王阿妹看着田里绿油油的晚稻秧苗,笑着说:“有朝廷的策、乡亲的帮、学子的教,这晚稻肯定能丰收!”
深秋时节,江南六州的晚稻迎来了丰收。金黄的稻浪在稻田里翻滚,王阿妹家的稻田,亩产达三石五斗,不仅弥补了早稻歉收的损失,还比往年多收了一成。百姓们忙着收割晚稻,把新收的稻谷晒干、入仓,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。
沈明远看着丰收的景象,上书朝廷:“江南能躲过‘歉收致饥’,全靠承乾太子‘储粮备荒+互助补种’之策。官仓储粮解燃眉之急,互助补种补歉收之缺,邻州调粮稳民生之基,三者结合,方能灾年稳民心。”
消息传到长安,玄宗龙颜大悦,下旨将江南“储粮补种、邻州互助”的做法,推广到全国各水患频发地区;还在苏州的稻田旁立了一块“补歉惠民碑”,上面刻着承乾的批注:“储粮为防患,补种为补歉;互助为同心,民心稳则江南稳。”
夕阳下,江南的稻田里,百姓们还在忙着收割晚稻,笑声、镰刀割稻的“沙沙”声混在一起,回荡在田野间。承乾的“储粮备荒+互助补种”疏策,早己化作官仓里的储备粮、田间的晚稻苗、邻里间的互助情,化作江南百姓安稳的日子,更化作大唐民生永固的坚实保障,护着江南这片沃土,走过一个又一个风雨春秋。
听风忘月说: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.com阅读本书!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9DN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