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34章 关中的春寒

小说: 承乾:贞观遗殇   作者:听风忘月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承乾:贞观遗殇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9DN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

清晨的露水还凝在东宫崇文馆的窗棂上,李治就己经捧着那册《太子政略》站在阶下了。他穿着一身半旧的青色布袍,没带多少随从,只有两个内侍和长孙无忌派来的老吏跟着,远远看去,倒像个寻常的读书人,半点没有皇子的张扬。

“殿下,车马备好了。”内侍轻声提醒,目光落在他怀里的书册上——那册子的封皮己经磨出了毛边,是先太子承乾生前常用的,昨夜殿下特意从御书房借来,说要带着去关中“学兄长的样子”。

李治点点头,指尖轻轻蹭过书册上“承乾”二字,又想起昨日父皇在御书房跟他说的话:“去了关中,别只听官员的话,要自己去田里看看,去流民家里坐坐。你兄长当年就是这么做的,你要学他的仁心,更要学他的踏实。”

他深吸一口气,将书册小心地揣进怀里,跟着老吏上了马车。车轮碾过宫道的青石板,发出沉闷的声响,像他此刻的心跳——既紧张,又带着几分期待。他长这么大,还从未离开过长安,更别说去考察什么春耕了,可一想到能看到兄长当年费心推行的均田策到底帮了多少百姓,他就觉得胸口暖暖的,连往日的怯懦都少了几分。

马车出了长安城门,一路向西。越往关中腹地走,田埂就越密集,清晨的阳光洒在刚翻好的土地上,泛着的土黄色。偶尔能看到农夫牵着牛在田里劳作,额头渗着汗,却带着笑,嘴里还哼着不知名的小调。

“那是华原县的农户。”老吏指着远处的田埂,对车中的李治说,“去年先太子的均田策在这儿试点,这些农户大多是得了授田的流民,今年终于能自己种庄稼了,心里都高兴着呢。”

李治掀开车帘,探出头去看。那农夫似乎察觉到了马车,抬起头来,见是穿着体面的人,忙停下手里的活,躬身行了个礼。李治连忙摆手,笑着说:“老人家不用多礼,我就是来看看春耕的。”

农夫愣了愣,随即咧嘴笑了,露出缺了颗牙的牙床:“是来看均田策的吧?这策好啊!去年我还在逃荒,今年就有了三亩地,要是没有先太子殿下,我这把老骨头早就埋在沟里了!”

“先太子”三个字,像一颗小石子,落在李治心里,漾开一圈涟漪。他想起兄长奏疏里写的“流民所求,不过一亩三分地,一口饱饭”,此刻才真正明白,这简单的一句话背后,藏着多少百姓的盼头。

马车继续往前走,到了华原县城外的流民安置点。这里搭着成片的草棚,却不像往年那样杂乱——每户草棚前都挂着一块木牌,上面写着户主的名字和授田的亩数,几个小吏正拿着册子,挨家挨户地核对春耕的种子和农具。

“殿下,这是按先太子当年的嘱咐安排的。”老吏解释道,“先太子说,流民安置不能只给地,还要帮他们把种子、农具备齐,不然还是种不了田。”

李治走进一间草棚,里面住着一对老夫妻和一个年幼的孙子。老太太正坐在门槛上搓草绳,见有人进来,忙站起身。李治问起授田的事,老太太眼圈就红了:“我们老两口无儿无女,去年冬天快饿死了,是官差把我们接来,给了两亩地。今年春天种上麦子,秋天就能有收成了,这都是托先太子的福啊!”

说着,老太太从枕头底下摸出一张皱巴巴的纸,递给李治:“这是去年官差给的授田文书,上面写着‘承乾太子策’,我天天都拿出来看看,就怕这是做梦。”

李治接过文书,指尖触到那粗糙的纸张,心里一阵发酸。文书上的字迹歪歪扭扭,却写得认真,“承乾太子策”五个字格外醒目。他想起兄长在奏疏里写的“每一份文书,都要让百姓看得见、摸得着”,原来兄长真的做到了。

可这份暖意没持续多久,就被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断了。

“殿下!不好了!”一个小吏骑着马飞奔而来,脸色苍白,“洛阳方向来了一群流民,说是均田策根本没用,他们还是没地种,现在正往华原县城这边来,嚷嚷着要见负责的官员!”

李治心里一紧,下意识地摸了摸怀里的《太子政略》。长孙无忌临行前跟他说过,魏王殿下可能会在关中搞事,让他多加小心,难道真的来了?

“别慌。”老吏倒是镇定,“先去看看情况,说不定是有人在背后煽动。”

李治点点头,定了定神,跟着老吏往县城门口走去。还没到城门,就听到一阵嘈杂的喧哗声。只见城门外来了约莫两百多个流民,个个面黄肌瘦,手里拿着木棍,情绪激动地喊着:“均田策是骗人的!我们要地!要饭吃!”

人群前面,站着一个穿着长衫的中年男人,正是崔纪。他见李治来了,眼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,却故意挤出一副焦急的样子,上前道:“这位公子是?想必是长安来的贵人吧!你快说说,这均田策到底怎么回事?我们这些流民,跑了大半个关中,还是没地种,再这样下去,就要饿死了!”

李治攥紧了拳头,他虽然怯懦,却也知道不能让人随便诋毁兄长的策。他深吸一口气,往前走了一步,朗声道:“我是晋王李治。均田策是先太子殿下亲自拟定的,去年在华原县试点,己经帮了不少流民,怎么会没用?你们说没地种,可有证据?”

流民们愣了愣,显然没料到眼前这个年轻公子竟是皇子。崔纪忙上前一步,打断道:“晋王殿下有所不知!这些流民都是洛阳附近的,官府说均田策只在关中试点,他们那边根本没推行,还说流民不配授田!这不是骗人是什么?”

这话一出,流民们又激动起来,纷纷附和:“是啊!官府根本不管我们!”“我们要去长安告御状!”

李治看着眼前混乱的场面,心里有些发慌,可一想到怀里的《太子政略》,想到兄长当年面对流民时的从容,他就鼓起了勇气。他走到流民中间,大声说:“大家静一静!洛阳那边没推行均田策,是因为试点还没结束,不是官府骗人!我这次来关中,就是要考察均田策的效果,要是好,父皇一定会让它在全国推行!你们要是信我,就跟我去华原县的田里看看,看看那些得了授田的农户,是不是真的有地种!”

流民们面面相觑,有些犹豫。崔纪见状,忙想再煽动,却被一个老流民打断了:“我听说华原县的流民真的得了地,要不我们去看看?要是真像晋王殿下说的那样,也不用去长安告御状了。”

其他流民也纷纷点头,毕竟他们只是想有地种,不是真的想闹事。崔纪脸色一变,还想再说什么,却见长孙无忌派来的老吏使了个眼色,几个暗卫打扮的人悄悄围了上来,堵住了他的退路。

李治带着流民们往华原县的田里走,一路上,看到的都是忙碌的农夫和绿油油的秧苗。那些得了授田的农户,见了流民,都热情地打招呼,还拿出自家的干粮分给他们,跟他们说均田策的好处。

“你看,这是我家的三亩地,今年种了麦子,秋天就能收了!”

“我去年还是流民,今年就盖了土坯房,都是托先太子的福!”

流民们看着眼前的景象,脸上的怀疑渐渐变成了信服。一个年轻的流民拉着李治的袖子,不好意思地说:“晋王殿下,是我们错了,不该听别人的煽动,冤枉了好策。”

李治笑了笑,说:“没关系,你们只是想有地种,这不是错。等我回去跟父皇禀报,一定会让均田策尽快在洛阳推行,让大家都有地种,有饭吃。”

就在这时,暗卫上前,将崔纪按在了地上。崔纪挣扎着喊:“你们凭什么抓我?我是来帮流民的!”

“帮流民?”老吏冷笑一声,“你暗中煽动流民闹事,还想抹黑先太子的均田策,证据确凿,你还有什么好说的?”

崔纪脸色惨白,再也没了之前的得意。流民们这才明白,原来是有人故意挑拨,纷纷唾骂起来。

处理完崔纪,天色己经暗了下来。李治坐在马车里,怀里还揣着那册《太子政略》,心里却比来时踏实多了。他想起白天流民们信服的眼神,想起农户们感激的笑容,忽然明白,兄长当年为什么宁愿咳着血,也要坚持推行均田策——因为这份策,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,能让这大唐的土地,长出希望。

而此时的长安,御书房里的烛火还亮着。李世民拿着暗卫送来的奏报,看着上面写的“晋王殿下亲抚流民,揭露崔纪阴谋,关中民心安定”,嘴角终于露出了一丝久违的笑意。

他拿起案上的《太子政略》,翻开其中一页,那是承乾写的关于流民安置的批注:“为政者,当以百姓之心为心,虽千难万险,亦不可退。” 李世民的指尖拂过那些字迹,眼眶有些发热。

承乾,你看到了吗?你的弟弟,没有让你失望。他学会了你的仁心,也学会了你的担当。这大唐的江山,以后有他守护,或许就能少一些像你这样的遗憾。

而武德殿里,李泰看着心腹送来的“崔纪被抓,阴谋败露”的消息,气得将手中的茶杯摔在地上。碎片西溅,茶水浸湿了他面前的《括地志》手稿,却浇不灭他眼底的怒火。

“李治……”他咬牙切齿地念着这个名字,“你以为这样就能赢了吗?等着吧,这储位之争,还没结束!”

窗外的春风吹进殿内,带着杏花的香气,却吹不散李泰心中的阴霾。他知道,这次失败只是暂时的,他还有时间,还有机会。只要父皇还没正式立储,他就还有翻盘的可能。

夜色渐深,关中的春寒还未完全散去,可华原县的田里,那些刚种下的秧苗,己经在月光下悄悄生长。就像李治心中的勇气,就像承乾留下的仁心,在这春夜里,积蓄着力量,等待着来日的绽放。

而这深宫之中的暗流,虽暂时平息,却依旧在暗处涌动,只是这一次,那股代表着“仁心”与“希望”的力量,己经悄然崛起,再也不容忽视。

听风忘月说: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.com阅读本书!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9DN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承乾:贞观遗殇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9DN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