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33章 崇文馆的残墨

小说: 承乾:贞观遗殇   作者:听风忘月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承乾:贞观遗殇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9DN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在“人人书库”APP上可阅读《承乾:贞观遗殇》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,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。renrenshuku.com人人书库的全拼.com即可访问APP官网

御书房的烛火燃到三更,烛芯爆出一点火星,落在案角那册《太子政略》的封面上,烫出个细小的焦痕。李世民盯着那道焦痕看了半晌,指尖无意识地过封面上“承乾”二字——这两个字是他亲笔题的,当初落笔时只觉心头发沉,如今再触,竟像是摸到了一块浸了寒水的冰,从指尖凉到心口。

暗卫刚送来的密报还摊在御案中央,墨迹未干。李泰在武德殿看似闭门修书,实则通过府中老仆的外甥,悄悄联络了前几日被罢官的兵部郎中崔纪——那崔纪曾是他编修《括地志》时的属官,去年因贪墨军需被弹劾,却在李泰暗中周旋下只削了半级官阶。密报里写得清楚,崔纪昨日借送冬衣的由头,绕了三道街去了魏王府后门,两人在柴房密谈了近一个时辰,虽未听清具体内容,却见崔纪走时揣了个沉甸甸的锦盒,而今日一早,崔纪便动身去了洛阳,说是“探亲”。

李世民的指节捏得发白,指腹将密报上“魏王府”三个字揉得发皱。他不是没料到李泰会不甘心,可没料到这孩子竟如此沉不住气,才被禁足几日,就敢私通外臣。是觉得他老了,眼不明耳不聪了?还是觉得这大唐的律法,能容得下他这般明目张胆的算计?

怒火刚冒头,就被一阵突如其来的心悸压了下去。他捂着胸口咳了两声,喉间泛起熟悉的腥甜——近来总这样,一劳心就胸闷,太医说是“忧思过甚,伤及肺腑”,开的汤药他喝了两剂便停了。承乾当年喝了那么多汤药,不还是没能留住性命?这帝王家的病,从来不是药石能治的。

他撑着御案起身,走到窗边。窗外的杏花不知何时落了大半,夜风卷着花瓣飘进殿内,落在承乾当年用过的那方砚台上。那砚台是他登基那年赏的,青黑的石面上,还留着承乾少年时练字磨出的浅痕,边角处有一道细小的裂纹——是去年承乾咳血时,失手摔在地上磕的。他后来让人修过,可那裂纹终究是消不掉,就像承乾留在他心里的那些遗憾,怎么也抹不去。

“陛下,长孙无忌求见。”内侍的声音轻轻响起,带着几分小心翼翼。

李世民揉了揉眉心:“让他进来。”

长孙无忌进来时,身上还带着夜露的寒气。他见御案上摊着密报,又看了眼窗边那方砚台,眼底掠过一丝了然,却没敢多问,只躬身递上一份奏折:“陛下,这是关中各州县呈上来的春耕奏报,其中华原县提到,去年先太子拟定的‘均田微调策’,今年春耕时流民授田率提高了三成,百姓反响极好,求陛下准其将此策在关中推广。”

“承乾的策?”李世民接过奏折,指尖在“先太子”三个字上顿了顿。他翻开看了几页,华原县令的字写得算不上好,却字字恳切,里面提了好几个具体的农户名字,说他们得了授田,今年终于能安心种庄稼,不用再颠沛流离。

“朕记得,当初这策呈上来时,有人说‘流民授田易生弊端’,劝朕压一压。”李世民的声音有些沙哑,“如今看来,倒是承乾看得更明白。”

长孙无忌垂首道:“先太子心系民生,虽病弱却常亲查民情,他的策,都是从百姓身上得来的。”这话他说得极轻,却像是一根细针,轻轻刺了下李世民的心。

是啊,承乾当年为了查流民情况,拖着病体跑了半个关中,回来就咳得站不稳,可他连提都没提一句辛苦,只把整理好的策论呈上来,说“若能让流民有地种,儿臣这点累不算什么”。那时候他在做什么?好像是在甘露台和李泰赏新茶,还夸李泰编修的《括地志》“有功于社稷”。

“传旨。”李世民合上奏折,语气里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疲惫,“准华原县推广‘均田微调策’,令关中各州县参照执行,有不明白的,可查先太子当年的奏书底稿,若还不懂,问长孙无忌。”

“臣遵旨。”长孙无忌躬身应下,又犹豫了片刻,轻声道,“陛下,晋王殿下今日在崇文馆读书时,看到先太子当年批过的边镇马政奏疏,哭了。”

李世民的动作顿住:“哭了?”

“是。”长孙无忌点头,“那奏疏上还留着先太子的咳血痕迹,晋王殿下见了,问臣‘兄长当年是不是很疼’,还说‘兄长批奏疏这么认真,父皇当年怎么不多夸夸他’。”

李世民沉默了。他能想象出李治那副怯懦又真诚的模样,那孩子性子软,见不得这些悲戚事,可偏偏是这软性子,总能戳中他心里最软的地方。

“明日,让李治来御书房。”李世民转过身,重新坐回御座,“朕有话问他。”

长孙无忌应了声“是”,又说了些朝堂上的琐事,见李世民神色倦怠,便识趣地退了出去。御书房里又恢复了寂静,只剩下烛火跳动的声音。

李世民拿起那册《太子政略》,翻开第一页。那是承乾批的第一份奏疏,关于河东道的春耕,字迹还带着几分少年人的稚嫩,却己经能看出认真——每一处需要注意的地方,都用朱笔圈出来,旁边还写着“需派人实地核查,勿信纸上数据”。他想起承乾后来跟他说,为了这份奏书,他找了三个去过河东的老吏问话,还画了春耕进度图。那时候他只夸了句“尚可”,现在再看,才发现那稚嫩字迹里藏着的,是比许多老臣更重的责任心。

他一页页地翻着,越往后,字迹越清峻,可也越显无力——有些奏疏的边角被泪水打湿过,有些地方还留着咳血的痕迹,甚至有几页,字迹歪歪扭扭,像是写的时候手都在抖。他知道,那是承乾病重时批的,王德后来跟他说,承乾那时候连握笔都费劲,却还硬撑着,说“这些奏疏关系民生,不能等”。

“承乾……”李世民低声念着这个名字,指尖拂过那些染血的字迹,眼眶竟有些发涩。他当了这么多年皇帝,见惯了生死离别,可唯独对这个早逝的儿子,满心都是说不出的愧疚。

第二日一早,李治就怯生生地来了御书房。他穿着一身浅青色的常服,头发梳得整整齐齐,却还是显得有些局促,站在门口,手都不知道该往哪儿放。

“进来。”李世民的声音很平静,听不出喜怒。

李治低着头走进来,规规矩矩地行了礼:“儿臣参见父皇。”

“昨日在崇文馆,看到你兄长的奏疏了?”李世民开门见山。

李治身子一僵,小声应道:“是。”

“你说,朕当年该多夸夸他?”李世民看着他,眼神里带着几分探究。

李治猛地抬起头,眼里还带着未消的红意:“儿臣……儿臣只是觉得,兄长批奏疏那么认真,还咳着血写,父皇若是多夸夸他,他会不会……会不会少些难过?”

李世民沉默了。他想起承乾最后一次跟他说话,是在东宫寝殿,承乾咳着说“儿臣未负储君责”,那时候他还以为是承乾在顶撞他,现在才明白,那不过是儿子想要求一句认可。

“你兄长是个好孩子。”李世民的声音放柔了些,“是朕当年,忽略了他的苦。”

李治没想到父皇会这么说,愣了愣,眼泪又差点掉下来:“父皇,兄长的奏疏里,写了好多关于百姓的事,他还说‘百姓安,社稷安’,儿臣以后也要像兄长一样,为百姓做事。”

李世民看着他,眼底掠过一丝暖意。这孩子性子软,却有一颗仁心,这倒是像极了承乾。他起身走到李治身边,拍了拍他的肩膀:“好,那你就记住这句话,以后不管做什么,都要把百姓放在心里。朕今日让你来,是想让你跟着长孙无忌,去关中看看春耕的情况,看看你兄长的策,是怎么帮到百姓的。”

李治惊喜地抬起头:“儿臣……儿臣可以去吗?”

“可以。”李世民点头,“但你要记住,去了之后,多听多问多看,不要摆皇子的架子,百姓的苦,要自己尝过才知道。”

“儿臣遵旨!”李治激动地躬身,眼眶亮了起来,那是他进宫以来,第一次露出这样真切的笑容。

李世民看着他的背影,心里竟有了一丝久违的轻松。或许,让李治去看看承乾的心血,让他明白“民生为根”,比在宫里教他多少道理都有用。

而此时的魏王府,李泰正站在密道里,听心腹汇报李治即将去关中的消息。

“殿下,陛下让晋王去关中,还让他跟着长孙无忌,这分明是在培养晋王啊!”心腹急声道,“再这样下去,储位就真的要落到晋王手里了!”

李泰的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。他攥着拳头,指节泛白:“慌什么?不过是去看看春耕,算不得什么。”话虽如此,可他心里清楚,父皇这一步棋,看似平常,实则是在为李治铺路——让李治接触政务,让他在百姓面前露脸,还让长孙无忌护着他,这心思再明显不过。

“殿下,那我们现在该怎么办?”心腹问道。

李泰沉默了片刻,眼底闪过一丝狠厉:“你去洛阳,找到崔纪,让他在关中找些流民,制造点事端,就说‘均田策’有弊端,流民得不到实惠。记住,做得隐蔽些,别让人查到王府头上。”

“殿下,这要是被陛下发现了……”

“发现不了。”李泰打断他,“关中那么大,流民那么多,出点事很正常。只要能让晋王出丑,让父皇对他失望,这点风险算什么?”

心腹迟疑了一下,还是躬身应道:“是,属下这就去办。”

密道里恢复了黑暗,李泰靠在墙上,眼神冰冷。他绝不会让李治得逞,储位是他的,谁也抢不走。父皇既然偏心李治,那他就只能用自己的办法,把属于自己的东西拿回来。

而御书房里,李世民刚接到暗卫的奏报,说李泰的心腹离开了长安,去向洛阳。他看着奏报,脸上没有任何表情,只是眼底的寒意更重了。

他早就料到李泰不会善罢甘休,却没想到他会把手伸到关中,还想动承乾留下的策。

“传旨。”李世民对着内侍道,“命暗卫密切监视崔纪和李泰的心腹,若他们敢在关中闹事,就地拿下,不必请示。”

“是。”内侍躬身退下。

李世民走到窗边,看着外面的阳光。春意正浓,可这深宫之中,却依旧寒冷。他知道,李泰的动作,只是个开始,储位之争还远未结束,这暗流涌动的日子,还得继续过下去。

他拿起那方承乾用过的砚台,轻轻着上面的裂纹。承乾,你看到了吗?这帝王家的争斗,从来就没有停歇过。朕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,只希望你留下的那些心血,那些为百姓着想的策,能好好地传下去,也希望李治,能守住你这份仁心,不要重蹈你的覆辙。

风从窗外吹进来,带着杏花的香气,却吹不散御书房里的沉郁。李世民握着砚台,久久没有说话,只有那眼底的悔恨与疲惫,在阳光下清晰可见。

这大唐的江山,是用无数人的心血和遗憾堆起来的,而他这个帝王,只能背负着这些遗憾,在这条孤独的路上,继续走下去。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9DN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承乾:贞观遗殇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9DN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