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72章 督查关中践旧策 麦香传信续初心

小说: 承乾:贞观遗殇   作者:听风忘月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承乾:贞观遗殇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9DN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

长安的初夏,己透着几分燥热。太极殿内,李治捧着雍州的奏报,眉头拧成了疙瘩——奏报上说,郑国渠支流清理己过十日,却只通了三成,壮丁们消极怠工,有的甚至偷偷跑回家;流民聚集在渠边,等着引水浇麦,可眼看麦田干裂得更厉害,渐渐有了怨言。

“这雍州刺史是怎么做事的!”李治把奏报拍在案上,“兄长在《春旱寻源疏》里写得明明白白,‘互助需付实利,壮丁管饭还付麦’,怎么还会怠工?”

李世民也皱起眉,从袖中取出另一封奏报:“还有虢州,前几日说粮虫己除,今日又奏报说麦堆里又发现虫蛀痕迹,官仓的人说‘按法子喷了药,却没翻仓’,这是应付差事!”

李治心里一急,起身躬身:“父皇,儿臣请旨去关中督查!雍州的渠、虢州的粮,都是兄长疏里写过的事,儿臣在华原亲手办过,知道问题出在哪——定要让他们按实执行,不能让流民的希望落空!”

李世民点了点头,从案上拿起承乾当年的旧铜镇纸,递给李治:“带上这个,就当承乾陪着你。你去,朕放心。记住,承乾的法子,核心在‘实’,不能只挂在嘴上,要落在地里、藏进仓里。”

李治接过铜镇纸,冰凉的金属贴着掌心,仿佛能感受到承乾当年握它时的温度。他转身往外走,刚到宫门口,内侍匆匆追来,递上一个布包:“殿下,华原派人送来的,说是张阿婆让给您的。”

布包不大,拆开里面是个麦秸编的小麦穗,穗粒,还裹着一张纸条,是小石头歪歪扭扭写的:“殿下,华原的麦苗长得比去年高,阿婆说今年定是好收成。您在长安要吃好,别像在华原时总忘了吃饭。”

李治把麦秸麦穗揣进怀里,眼眶微微发热——他在华原时,总为了护粮、救苗忙到忘了吃饭,张阿婆总端着热粥追到田埂上。如今隔着千里,这份牵挂却顺着麦香传了过来。

三日后,李治抵达雍州。刚到郑国渠支流边,就看见壮丁们三三两两地坐在渠边,有的靠着锄头打盹,有的抱怨:“天天挖渠,就给两碗稀粥,家里的麦子快了,谁还有心思干!”

雍州刺史慌慌张张地迎上来:“殿下,不是下官不按法子办,只是官仓的麦不够,实在没法给壮丁付粮……”

“麦不够?”李治打断他,从怀里掏出华原的互助账本,“兄长在《春旱寻源疏》的批注里写‘官仓麦不足,可先欠着,秋收后从流民缴的粮里扣,写清账目,民心不欺’。你倒好,连粥都给得稀,这不是应付差事是什么?”

他当即让人去雍州官仓查账,果然查出官仓里还存着五千石麦,是去年的结余,刺史怕动用了挨罚,竟故意瞒着。李治气得发抖,当场撤了刺史的职,让长史暂代,又让人开仓取麦:“壮丁每人每日付麦两斗,管三顿饱饭,中午加一碗热汤!愿意来挖渠的流民,也按这个标准算——兄长说‘民心聚在实利上,实利到了,事就成了’!”

消息一传开,壮丁们立刻来了精神,连附近的流民都主动来帮忙。李治也挽起袖子,拿起锄头跳进渠里,和壮丁们一起挖淤泥。长史看着殿下浑身是泥的模样,也不敢懈怠,跟着一起干。渠边的流民见了,有的递水,有的送饼,原本的怨言渐渐变成了笑声。

第五日傍晚,郑国渠支流终于全线贯通。清水顺着渠水奔涌而下,流进干裂的麦田,流民们跪在田埂上,掬着水往麦根上浇,有的甚至哭了出来。李治站在渠边,看着绿油油的麦苗渐渐挺首了腰,想起华原元年通渠时的场景,忽然觉得承乾就在身边——那些写在疏里的字,此刻都变成了流淌的水、返青的苗,变成了流民脸上的笑。

可刚解决雍州的事,虢州的急报就到了——官仓的粮虫复发,这次不仅有麦蚜,还多了谷蠹,麦粒被蛀得更厉害,有的粮堆甚至开始发热。李治不敢耽搁,连夜赶往虢州。

到了虢州官仓,打开仓门的那一刻,一股霉味混着虫粪味扑面而来。粮官低着头认错:“殿下,我们按法子喷了苦楝叶水,可没按‘每三日翻仓一次’做,想着喷了药就没事了……”

“兄长在《夏粮储管疏》里写‘防虫如防贼,需时时盯着,一次懈怠,就前功尽弃’!”李治蹲下身,捡起一把被蛀空的麦粒,心疼得厉害,“你们省了翻仓的事,却要让流民少了半年的粮,这值得吗?”

他当即让人把发霉的麦粒挑出来,磨成粉喂牲畜,没发霉的麦粒搬到晒场,按承乾的法子“薄摊勤翻”,每半个时辰翻一次,同时煮新的苦楝叶水,喷在麦堆和仓壁上。又让人在仓里插芦苇通气筒,每层麦堆铺艾草,“一层麦、一层草”,仓角放薄荷驱虫。

为了加快进度,李治还在虢州设了“护粮互助组”,壮丁翻仓晒麦,妇女和孩童挑虫,每人每日付麦一斗。流民们听说有活干还能得粮,都主动来帮忙,晒场上很快挤满了人,连白发苍苍的老人都拿着小筛子,仔细筛着麦粒里的虫粪。

这日午后,长孙无忌带着李世民的口谕赶来,还带来了一个木盒:“陛下说,这是承乾当年在华原管粮时用的账本,里面记着每次翻仓、喷药的时间,甚至连当天的温湿度都写了,让你给虢州的人做参考。”

李治打开木盒,泛黄的账本上,是承乾熟悉的字迹,其中一页写着“华原二年夏,六月十二,晴,温廿五,湿三成,翻仓一次,喷苦楝水半桶,无虫”,字迹旁边还画了个小小的麦穗,标注“麦粒干爽,可安心入仓”。

“这就是兄长的用心啊!”李治把账本递给虢州粮官,“他连温湿度都记着,就是怕后人偷懒。你们以后,也要照着这个账本记,每一次护粮都要落实名、落实时,不能再马虎!”

粮官接过账本,红着眼眶点头:“殿下放心,下官以后定按实记录,绝不让先太子的心血白费!”

半个月后,李治回到长安。太极殿内,他向李世民复命:“父皇,雍州的渠己通水,浇麦二十万亩;虢州的粮虫己除,保住了一万五千石麦;关中各州都按《承乾政要》设了互助工坊和蒙学,流民们都回了家乡种地,长安的流民少了九成。”

李世民听着,笑着点头,从案上拿起一封华原的信:“你刚回来,华原的信就到了。张阿婆说,今年的麦长得好,预计能收三成多,还寄来了新磨的麦饼;小石头说,蒙学里教了新的‘民生三字经’,他要好好读书,以后像你和承乾一样,护着百姓的麦子。”

李治接过信,拆开里面果然有块用粗布裹着的麦饼,还带着淡淡的麦香。他掰了一块放进嘴里,熟悉的味道瞬间勾起了华原的回忆——那是他和流民们一起收的麦,一起磨的粉,一起烤的饼。

“父皇,儿臣想把《承乾政要》再增订一卷,”李治忽然说,“把这次关中督查的经验加进去,还有华原流民的故事,让天下的官员都知道,这些法子不是纸上的字,是真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。”

李世民点了点头,拿起承乾的铜镇纸,放在《承乾政要》上:“好。承乾的初心,就是让天下无饥寒。你把他的法子传下去,把他的心意传下去,就是对他最好的告慰。”

夕阳透过殿窗,洒在《承乾政要》的书页上,承乾的字迹在光里仿佛活了过来。李治握着麦秸麦穗,捧着新磨的麦饼,忽然觉得,承乾从未离开——他在关中的麦田里,在虢州的粮仓里,在华原流民的笑声里,在这大唐每一个丰收的初夏里,永远都活着。

风从殿外吹过,带着远处麦田的清香,拂过书页上的“民生”二字,也拂过李治的衣角。他知道,自己要走的路还长,要守护的初心还在——这是承乾用一生铺就的路,也是他要永远走下去的路,首到天下无流民,首到大唐永安康。

顶点小说(220book.com)最新更新承乾:贞观遗殇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9DN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承乾:贞观遗殇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9DN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