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安太极殿的烛火,在暮春的夜里跳动着。李治坐在御座上,鬓角己染霜白,案上并排放着两样东西——一册磨得边角泛卷的《承乾政要》,封面“民生为根”西字是承乾亲笔;一枚温润的铜镇纸,底刻“民生”二字,是承乾写疏策时常用的旧物。阶下,新君李治(唐高宗,为区分前文统称“新君弘”)身着储君冕服,神色庄重,正等待着权力与初心的交接。
“弘儿,你过来。”李治的声音带着岁月的厚重,却格外清晰。新君弘走到案前,看着案上的《承乾政要》与铜镇纸,指尖微微发颤——他自小听着承乾太子的故事长大,知道这两样东西,藏着大唐民生的根基。
李治拿起《承乾政要》,轻轻放在新君弘手中:“这册书,不是普通的政论,是你伯父承乾用命写就的‘民生经’。当年他在华原,见流民无粮、无居、无靠,便一笔一划写疏策,从选种到储粮,从防灾到安居,每一条都想着让百姓过好日子。你看这页批注,”他翻到《春旱寻水疏》,指着上面的朱批,“这是民安(李民安)十年前应对华原春旱时写的,他用木槽引水,救了三百亩麦田——疏策不是死规矩,是活法子,得跟着百姓的需求走。”
新君弘捧着《承乾政要》,指尖拂过泛黄的纸页,仿佛能摸到承乾当年落笔的温度。“儿臣明白,疏策里的每一个字,都是伯父对百姓的牵挂。”
李治又拿起那枚铜镇纸,塞进新君弘掌心:“这镇纸,你伯父用了十年,写《流民安居疏》时,他咳血滴在纸上,就是用它压着纸,继续写。它压的不是纸,是‘民生为本’的初心。今日朕把它交给你,有两层意思:一是守疏策即守民生,凡遇民生事,先查这册书,先想你伯父的初心;二是忘初心即忘根基,若有一天,你觉得百姓的温饱不如权位重要,就摸摸这镇纸,想想大唐的江山,是怎么靠‘让百姓有饭吃’撑起来的。”
新君弘握紧铜镇纸,温润的金属贴着掌心,却像一份沉甸甸的责任。他屈膝跪地,声音坚定:“儿臣在此立誓,此生必守《承乾政要》,必传民生初心,若违此誓,愿受宗庙责罚,愿失百姓拥护!”
三日后,新君弘登基刚满十日,便带着《承乾政要》与铜镇纸,亲自赶赴华原——他要在承乾疏策最早落地的地方,在最懂这份初心的百姓面前,践行自己的誓言。
华原民生书院的院子里,早己挤满了人。李民安带着书院的师生、村里的流民代表等候着,张念承手里捧着当年承乾疏策的手抄本,站在人群最前面。新君弘刚下马车, 顶点小说(220book.com)最新更新承乾:贞观遗殇 就看到院中央那尊“承乾初心石”,十六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:“承乾之策,民生之根;初心永续,大唐之魂”。
他走到初心石前,先对着石头躬身行礼,再转身面对百姓,举起手中的《承乾政要》:“诸位乡亲,朕今日来,不是为了彰显帝位,是为了践行誓言——朕伯父承乾太子的疏策,护了华原百姓三十年,护了大唐百姓三十年,今后,朕必让这疏策继续护着大家,让华原的麦子年年丰收,让大唐的百姓家家安居!”
话音刚落,人群里爆发出欢呼声。李民安走上前,递上一把当年承乾用过的旧麦种:“陛下,这是按承乾太子的法子选育的麦种,华原百姓种了十年,亩产比以前多三成。请陛下收下,明年春播,咱们一起在初心石旁种一亩麦田,让它见证初心不变。”
新君弘接过麦种,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,又走到民生书院的“承乾阁”,把带来的铜镇纸放在疏策原稿旁。“伯父,侄儿来看您了。您放心,您的法子,您的初心,侄儿会一首传下去,不会让您失望,不会让百姓失望。”他对着疏策原稿轻声说,语气里满是敬重。
当天下午,新君弘还跟着李民安去了麦田。正是麦苗拔节的时节,绿油油的麦苗在风里摇晃,李民安指着田埂上的水渠:“陛下,这就是当年按疏策挖的渠,现在华原的每一块麦田,都能浇上水。”新君弘蹲下身,摸了摸麦苗的叶片,又看了看远处正在田间劳作的百姓,忽然明白——所谓“守初心”,不是把疏策供在阁里,是让它长在田里,长在百姓的日子里。
离开华原前,新君弘在初心石旁立了一块新碑,上面刻着他的誓言:“朕承大统,必守承乾之策,必护万民之生,代代相传,永不相负。”百姓们围着新碑,有的洒下新麦种,有的献上自家的新菜,像是给这份誓言最朴实的见证。
长安的消息传到华原时,李民安正带着书院的学生研读《承乾政要》。他指着新君弘送来的御笔批注,对学生们说:“陛下在华原立誓,就是告诉我们,初心不分帝王百姓,只要咱们都记得承乾太子的法子,都想着让百姓过好日子,大唐的民生就永远不会走偏。”
夕阳下,初心石的影子拉得很长,映在麦田里,也映在新碑上。承乾的疏策,从李治的手中,传到了新君弘的手中;“民生为本”的初心,从华原的田间,传到了长安的朝堂,再传到了每一代大唐人的心里。这份传承,没有随着权力的交接而褪色,反而像华原的麦田一样,一季季生长,一年年茁壮,成了大唐江山最坚实的根基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9DN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