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90章 长安立馆传旧策 百姓说书续初心

小说: 承乾:贞观遗殇   作者:听风忘月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承乾:贞观遗殇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9DN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

长安朱雀大街旁,一座青瓦白墙的院落正紧锣密鼓地收尾。院门上悬着一块黑檀木匾,上面是李治亲笔题的“承乾民生传承馆”七个字,笔锋间藏着对承乾的思念,也藏着对“疏策永续”的期许。雪灾过后,李治总想着“疏策不能只在纸上传,得有个地方存着它的魂,让后人能摸着、看着、听着,才不会断了传承”——这座传承馆,就是他为疏策找的“根”。

开馆前三天,李民安从华原带来了一马车“宝贝”:承乾当年写《春耕肥田疏》的原稿,纸页边缘还留着麦秸的划痕;那把刻着“肥足苗壮”的旧粪叉,木柄被得发亮;还有华原流民用过的旧竹筛、装过农家肥的陶罐,每一件都带着岁月的痕迹,藏着疏策落地的故事。李民安小心翼翼地把这些东西交给馆吏,再三叮嘱:“这些不是普通的旧物,是承乾太子和百姓一起过日子的见证,得好好摆,好好讲。”

传承馆的布局,按“疏策诞生—实践落地—后世传承”分成了三个展区:

- 疏策原稿区:正中央的玻璃柜里,放着承乾现存的十七篇疏策原稿,最显眼的是《流民安居疏》,纸页上有几处淡褐色的痕迹,馆吏会特意告诉参观者:“这是承乾太子当年咳血时滴上的,他就是这样忍着病,一笔一划写就了护民的法子。”旁边的展架上,还摆着李治、李民安等人的批注本,红色的批注密密麻麻,是疏策“活学活用”的证明。

- 实物工具区:旧竹筛放在最前面,筛眼间还沾着当年的麦壳;承乾的旧铜镇纸摆在案上,底下压着一张泛黄的“华原麦田图”,是小石头当年画的;边疆传来的防沙粮窖模型、江南的圩田沙盘,错落有致地摆着,参观者能亲手摸一摸粮窖的胡杨木模型,看一看圩田的堤坝结构,首观感受疏策的“因地制宜”。

- 实践案例区:墙上挂满了画图,有华原民生村的全景图、洛阳雪灾时的暖棚搭建图、北庭流民缝制皮衣的场景图;展台上放着各地送来的“民生信物”——华原的新麦、江南的稻米、边疆的兽皮,每一件都配着文字,写着“此物由承乾疏策护佑而生”。

最让李治上心的,是“讲解员”的人选。他没选朝廷的文吏,而是特意从华原召来了张念承——张阿婆的孙女,如今己是民生书院的资深先生,不仅懂疏策,还能讲出疏策背后的民间故事。开馆当天,张念承穿着素色布衫,站在旧竹筛前,对着围观的官员、学子、百姓,声音清亮地开讲:“各位请看这把竹筛,三十年前,承乾太子就是用这样的筛子,在华原的麦田里教百姓选种——把麦粒倒进筛子,摇一摇,空壳的、带虫眼的就漏下去了,作者“听风忘月”推荐阅读《承乾:贞观遗殇》使用“人人书库”APP,访问www.renrenshuku.com下载安装。留下的都是的好种。我阿婆说,那年用太子选的种,麦收时每亩多打了两斗粮。”

人群里,一个年轻的长安县尉皱着眉问:“疏策里写‘选种需细’,我一首不懂怎么才算‘细’,今天看这竹筛,才算明白了——原来不是光说,是有实实在在的法子!”张念承笑着点头:“县尉大人说得对,太子的疏策从来不是纸上的话,是能拿在手里、用在田里的活法子。就像这竹筛,看着普通,却是‘选种优粮’的关键。”

传承馆里,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。官员们来研习,不再是对着书本死记,而是看着实物听故事,比如看到承乾的旧铜镇纸,张念承会讲“太子写疏策时,总用这镇纸压着纸,怕风把纸吹乱,也怕自己写得急了出错”,官员们便更懂“疏策字字皆民生”;学子们来学习,会围着圩田沙盘,听张念承讲“江南的水多,太子的法子就从‘挖沟’改成‘筑堤’,这就是‘因地制宜’”,年轻的脸上多了几分对“民生”的理解;连普通百姓也爱来,有的流民带着孩子,听张念承讲“当年华原流民怎么从棚屋搬进瓦房,怎么从‘没户籍’变成‘华原人’”,眼里满是对“安稳日子”的向往。

有一次,李民安带着华原的流民代表来馆里,看到墙上的“华原民生村图”,王二柱激动地指着图里的水渠:“张姑娘,你看!这就是当年咱们跟着你阿婆,按太子的法子挖的水渠,现在还能浇地呢!”张念承笑着补充:“王大叔说得对,这水渠挖了十年,每年春旱都靠它救麦田。太子的法子,不是用一次就完了,是能护着百姓一辈辈过日子的。”

李治也常来传承馆,有时悄悄站在人群后,听张念承讲疏策的故事,看参观者们或点头、或惊叹、或沉思,心里便觉得安稳——他怕的不是疏策没人学,是没人懂它背后的“护民”初心;而这座传承馆,用实物、用故事、用百姓的声音,把这份初心刻进了每个人心里。

年底时,传承馆接待了上万名参观者,连远方的江南、河东都有官员专门赶来。有人在留言簿上写道:“来馆前,以为疏策是枯燥的条文;来馆后,才知疏策是太子的心血、百姓的日子。”张念承把这些留言装订成册,放在“承乾阁”里,和疏策原稿放在一起——这是后世对承乾初心的认可,也是传承馆最好的“馆藏”。

夕阳下,传承馆的木门缓缓关上,张念承最后检查了一遍展柜里的旧竹筛,轻声说:“阿婆,太子,你们放心,我会把你们的故事一首讲下去,让来这里的人都知道,大唐的好日子,是怎么来的。”

这座藏在长安街头的院落,从此成了大唐传承“民生初心”的地标。不管是朝堂官员,还是乡野百姓,只要走进这里,就能摸到承乾的温度,听懂疏策的智慧——疏策的传承,不再只是纸页间的传递,而是成了看得见、摸得着、听得到的“活记忆”,在长安的烟火里,在大唐的岁月里,永远不会断层。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9DN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承乾:贞观遗殇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9DN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