腊月的大唐,被一场罕见的暴雪裹住了。洛阳周边的流民棚屋,在积雪重压下接连坍塌,断木和茅草混着雪块砸下来,有老人来不及躲,被压伤了腿;汴州的粮道更是被大雪封得严严实实,运粮的马车陷在雪地里,车轮冻住动弹不得,官仓的粮只够维持三天,流民们抱着冻得发硬的麦饼,在寒风里瑟瑟发抖。
急报像雪片一样堆在李治的案头,每一页都写着“冻饿”“断粮”。他站在窗前,看着长安飘落的大雪,指尖无意识地着案上承乾的旧铜镇纸——这雪比承乾在世时遇到的任何一场都大,疏策里虽有冬寒应对之法,却没专门针对“雪灾塌屋”“粮道阻断”的条款,可承乾的核心是“应急护民”,总能找到法子。
“传李民安、李继农即刻入宫!”李治转身下令。很快,刚从华原赶来的李民安,和从边疆回京复命的李继农站在了殿内。李治把奏报推给他们:“雪灾急,承乾疏策的魂不能丢——棚屋塌了,就集中建暖棚;粮道断了,就组织人通路运粮,你们去办,要让流民有暖住、有粮吃!”
李民安立刻带着人赶赴洛阳。刚到流民区,就看到一片狼藉:塌了的棚屋旁,流民缩在临时搭的草棚里,孩子冻得哭不出声。他想起承乾疏策里“集中安置、互助御寒”的理念,当即选了块背风的高地,组织壮丁搭建“集中暖棚”——用官仓调运来的木料当骨架,铺上厚实的茅草和帆布,棚内砌上火塘,火塘边铺着稻草,能供二十人取暖;还按“男女分棚、老幼优先”的规矩,先把老人和孩子安置进去。
可木料不够,暖棚只够搭十座,还有一半流民没地方去。李民安正着急时,洛阳的百姓主动扛来家里的旧门板、木梁:“当年华原用承乾的法子救流民,如今该我们帮衬了!”壮丁们也主动加班,手冻裂了就裹上布条,连夜又搭起五座暖棚。有个叫周老栓的流民,之前总觉得“官府不管事”,看到暖棚里的火塘和热粥,红着眼说:“这法子好,比自家棚屋暖和多了,承乾太子的心思,没白费啊!”
另一边,李继农带着人赶往汴州疏通粮道。积雪没到膝盖,扫雪的人没一会儿就冻得手僵,运粮的车夫也没了干劲。李继农想起承乾疏策里“互助付粮”的激励法,立刻宣布:“参与扫雪通路的,每人每天发两斤热麦饼;车夫把粮运到流民区,额外补半斗麦!”
这话一喊,流民和百姓都动了起来。青壮年拿着扫帚、铁锹扫雪,听风忘月说: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.com阅读本书!老人和孩子帮忙递热水、送麦饼,连之前躲在草棚里的流民,也主动加入了扫雪队伍。李继农还让人在粮道旁每隔一里堆一堆柴火,供扫雪的人取暖,又找来铁匠,给冻住的车轮加热解冻。三天后,被封了五天的粮道终于打通,第一辆运粮马车驶进汴州流民区时,流民们围着马车欢呼,有人甚至跪下来,对着长安的方向磕头:“谢陛下!谢承乾太子的好法子!”
雪灾应急的同时,李治也没忘了完善疏策。他让人收集洛阳建暖棚、汴州通粮道的经验,组织太学的博士、民生书院的先生,还有有经验的老农,一起修订《承乾政要》。新增的“雪灾应对”条款,把实践中的法子系统化:
- 集中暖棚搭建标准:选背风高地,骨架用首径不小于五寸的木料,茅草铺三层,帆布盖顶,棚内每二十人设一个火塘,火塘边留三尺安全距离,防止失火;
- 粮道疏通流程:优先疏通“官仓-流民区”的主干道,组织“军民互助队”,扫雪、解冻、护粮分工明确,按“出力得粮”的原则激励;
- 应急粮储备要求:各州官仓在冬季来临前,需额外储备一个月的应急粮,存放在靠近流民区的粮窖,粮窖需做好防冻措施,确保雪灾时能快速调运。
修订后的《承乾政要》印出来时,雪灾己经基本控制住了。李治拿着新补的章节,走到太庙承乾的灵位前,轻声说:“兄长,雪灾过了,流民都安了,我们把你的疏策补全了,以后再遇这样的灾,百姓就更有保障了。”灵位前的烛火轻轻晃动,仿佛是承乾的回应。
李民安从洛阳回京复命时,带来了一块流民送的“暖民石”——石头上刻着“承乾之策,雪夜送暖”,是周老栓带着几个流民,在雪地里凿了三天刻成的。李治把石头放在承乾阁里,和承乾的疏策原稿、旧铜镇纸放在一起:“这是百姓的心意,也是对你初心的认可。”
开春后,各地流民区都按新修订的《承乾政要》,建起了标准化的暖棚和应急粮窖。洛阳的流民区里,周老栓指着暖棚对孙子说:“这棚子是按承乾太子的法子建的,以后再下大雪,咱们也不怕冻了。”孙子似懂非懂地点头,伸手摸了摸暖棚的木梁,眼里满是好奇。
李治站在承乾阁里,翻着修订后的《承乾政要》,忽然明白——承乾的疏策从不是一成不变的“死文”,而是能跟着灾情、跟着民生需求不断完善的“活法”。这场雪灾,不仅救了流民,更让疏策多了一份应对极端天气的底气,让“民生为本”的初心,在动态完善中,扎得更深、传得更远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9DN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