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元十年夏,江南运河的水波裹着淤泥沙,在苏州码头边打了个旋儿就沉了底。码头上堆着如山的新麦,麻袋上印着“江南漕粮”的朱红印记,却连一艘能启航的漕船都凑不齐——运河从常州到扬州段淤塞了近半尺,浅处连空载的小船都得蹚着泥走;更糟的是,船户们怕淤塞误了行程、拿不到运费,大多躲在家里不肯出船,粮商们围着麦粒转来转去,急得嗓子都哑了:“再运不出去,麦子要发霉,北方的粮价还得涨!”
消息顺着驿路传到洛阳时,西市的粮铺前己经排起了长队。流民张老栓攥着三个铜板,想买半斗麦,却被掌柜的摆手拒绝:“老丈,不是我不肯卖,现在麦价涨了两成,三个铜板只够买三升了!”张老栓愣在原地,手里的铜板攥得发皱——家里还有三个孙子等着吃饭,这三升麦哪够吃?人群里的抱怨声此起彼伏,有百姓忍不住往官府的方向张望:“漕粮怎么还不到?再等下去,咱们怕是要饿肚子了!”
急报送进长安时,玄宗正在承乾阁翻看《承乾政要》,书页停在“互助协作”那一篇——上面记着贞观年间华原流民互助堆肥、江南织户互助织布的案例,承乾的批注墨迹清晰:“众力聚则难事解,百姓助则民生安。”玄宗指着批注对负责漕运的御史大夫李敬玄说:“漕运受阻,是缺‘互助’之力。你去江南,按承乾兄长的法子,让沿岸州县互助清淤,让船户联合运输,务必把粮运到北方!”
李敬玄领旨南下,刚到苏州就召集沿岸常州、润州、扬州的刺史议事。案上摊着运河淤塞图,常州刺史皱着眉说:“我州壮丁多去种秋粮了,哪有闲人清淤?”润州刺史也跟着附和:“淤塞段太长,单靠一州之力,至少要三个月才能清完,麦子早坏了!”
李敬玄没急着反驳,而是翻开《承乾政要》,指着华原互助的案例:“当年华原春旱,也是各州互助引水,官仓付粮激励;如今清淤,咱们也按这个法子——每州派两百壮丁,由官府统一调度,官仓按人头每天付半斗麦,清淤完再额外补一斗。壮丁缺的农活,可组织农户互助完成,这不就是承乾说的‘众力聚则难事解’?”
这话点醒了众刺史。常州刺史当即拍板:“就按这个法子办!我州明天就派壮丁来!”润州刺史也点头:“我州多河工,可派二十个老河工教大家清淤,保证效率!”
第二天一早,运河边就热闹起来。苏州的壮丁扛着铁锹、锄头,常州的老河工带着清淤的竹筐,润州的农户推着运泥的小车,密密麻麻的人沿着运河排开。老河工赵阿爷站在船头,教大家分辨“活淤”和“死淤”:“活淤软,一挖就松;死淤硬,得先浇水泡软再挖!”壮丁们跟着学,有的跳进齐腰深的水里挖淤,有的在岸边装泥、运泥,太阳晒得皮肤发红,却没人叫苦——官仓的麦每天准时送到,家里的口粮有了着落,干活也有了劲。
李敬玄也没闲着,每天沿着运河巡查,看到有壮丁中暑,立刻让人送草药水;看到运泥的小车不够,马上从附近州县调运。有个年轻壮丁抱怨清淤太累,赵阿爷指着远处的麦堆说:“小伙子,你想想,这些麦运到北方,你爹娘、你兄弟就能买到平价粮,这不值当吗?当年承乾太子为了让咱们有粮吃,咳着血写疏策,咱们这点累算什么?”年轻壮丁红了脸,拿起锄头又干了起来。
短短十天,淤塞的运河就清出了一条宽三丈、深五尺的航道,水波重新变得清澈,空载的漕船能顺畅通行了。可新的问题又来了——船户还是不肯出船。李敬玄找到苏州船户带头人王老六,才知道症结:“往年运粮,官府结运费慢,遇到浅滩还得自己掏腰包雇人拉船,不划算!”
李敬玄想起承乾疏策里“互利共赢”的理念,当即跟王老六商议:“咱们组织船户联合运输,十艘船为一队,官府派官差跟着调度,遇到浅滩由沿岸壮丁互助拉船,运费由官府先垫付三成,运到北方后全额结清,还按运量分利——运得多,分的利就多,怎么样?”
王老六眼睛一亮。他召集船户们商量,有人担心官府说话不算数,王老六拍着胸脯说:“我跟李大人看过《承乾政要》,当年江南织户互助,官府就没失信过!咱们联合起来,不仅能拿到运费,还能多分利,这是好事!”
三天后,由五十艘漕船组成的船队从苏州码头启航。王老六站在领头的船上,手里拿着官府给的“运粮凭证”,心里踏实得很。船队行到常州浅滩时,岸边的壮丁们早就等着了,大家扛着绳索,齐心协力把船拉过浅滩;行到扬州时,码头的农户还送来热粥、咸菜,给船户们补充体力。船户们笑着说:“这趟运粮,比往年舒心多了!”
在清淤、运粮的同时,李敬玄还让人在运河沿途的苏州、扬州、楚州修了五座“便民码头”——码头用青石铺地,设了专门的粮囤、装卸台,不仅方便漕粮装卸,还能让百姓用码头渡河、运农产品。楚州的村民李大嫂,以前要绕十里路才能过河,如今在便民码头坐船,半个时辰就到了对岸,她高兴地说:“这码头不仅运粮方便,咱们老百姓也沾光,真是承乾太子说的‘民生事,无小事’!”
七月中旬,第一队漕船终于抵达洛阳。当码头的粮囤打开,平价麦摆上粮铺时,百姓们欢呼着围上来,张老栓买了两斗麦,捧着麦粒激动地说:“有粮了!终于有粮了!”洛阳的粮价很快回落,不到三天就恢复了正常,其他北方州县的粮价也跟着稳了下来。
消息传回长安,玄宗让人把李敬玄的《漕运互助疏》纳入《承乾政要》增补版,还在承乾阁里挂了运河漕运图,图上标注着清淤段、便民码头的位置。他对着承乾的灵位轻声说:“伯父,您的互助理念,又解了一次民生难题。大唐的漕路通了,百姓的粮路也通了,您放心,您的初心,我们一首记着。”
江南的运河上,漕船还在来来往往。王老六的船队又装满了新麦,准备运往北方,他站在船头,看着岸边的便民码头和清淤后顺畅的航道,笑着对船工们说:“以后咱们运粮,就按承乾太子的法子来,互助协作,准没错!”
风顺着运河吹过,带着麦香和水波的气息。承乾的“互助协作”理念,不再只是纸页上的文字,而是成了打通南北漕路、稳住百姓粮价的实在法子,成了大唐治理民生的又一“传世经验”。而那条清澈的运河,也像承乾的初心一样,流淌在大唐的土地上,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百姓的日子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9DN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