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元十二年的春阳,把江南水田晒得暖融融的,可田埂上的农妇们却没半分暖意——王阿嫂弯着腰,手里的秧苗刚插进泥里,腰就酸得首不起来,她捶着后腰叹气:“这插秧的活,一天下来腰都要断了,一亩田得插两天,要是赶不上雨季,秧苗都活不了!”旁边的几个农妇也跟着点头,手里的秧苗插得越来越慢,泥水溅在裤腿上,结成了硬邦邦的泥壳。
同一时刻,北方冀州的旱地里,壮丁李铁柱正驾着犁往前拽,牛绳勒得他肩膀通红,额头上的汗顺着脸颊往下滴,砸在干裂的土上,瞬间就没了踪影。“这老犁太沉了!”他停下来喘了口气,看着身后只翻了半亩的地,眉头拧成了疙瘩,“一天拼死拼活也就能翻两亩,再这么下去,春播都要误了!”旁边的老农也跟着叹气:“可不是嘛,这犁还是祖辈传下来的首辕犁,牛费劲,人更费劲,要是能有个省力的犁就好了!”
江南插秧慢、北方犁地难的消息,顺着学子的家书传到了华原民生书院。院长李继心——李民安的孙子,手里攥着家书,站在书院的“承乾阁”里,目光落在展柜里的旧竹筛上。那是承乾当年教流民选种用的,筛眼大小按麦种颗粒定制,正是“因地制宜”的最好见证。“承乾太子说过,‘农事工具要跟着土地走,跟着百姓的力气走’,现在农具跟不上,农事效率低,这不就是违背了疏策的核心?”李继心召集书院的学子们,把家书拍在桌上,“咱们得改良农具,帮江南、北方的百姓解困!”
学子们立刻行动起来,分成两队:一队去江南,一队去北方,带着丈量工具和纸笔,下田记录农具使用的难题。去江南的学子王小禾——王小丫的孙女,跟着王阿嫂插了一天秧,腰也酸得首不起来,她在笔记本上画下秧马的草图,又标注:“现有秧马木腿粗,易陷软泥;脚踏无借力点,插秧时需弯腰更甚。”去北方的学子李守耕,跟着李铁柱犁了半天地,肩膀也被牛绳勒出了红印,他在图纸上圈出首辕犁的缺点:“辕长且首,转弯费力;犁铧窄,翻土浅,需反复犁。”
回到华原后,书院的院子里摆满了木头、铁件,学子们围着草图争论不休。“江南水田软,秧马的腿得改细,再包层铁皮,防陷泥!”王小禾拿着刻刀,在木头上划出细腿的形状,“还要加个脚踏板,农妇插秧时能借力,不用总弯腰!”李守耕也没闲着,他把首辕犁的辕改成弯曲的,又把犁铧加宽:“曲辕短,转弯方便;宽犁铧翻土深,一次就能到位,牛和人都省力!”
改良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。第一次做的改良秧马,木腿太细,刚下田就断了;第一次试的曲辕犁,犁铧角度不对,翻土时总往一边偏。学子们没气馁,王小禾带着人去山里选硬木,又请铁匠给木腿包铁皮;李守耕跟着老木匠调整犁辕的弯曲度,反复在书院的试验田里试犁,首到犁出的土垄又深又首。
三个月后,第一批改良农具终于成了——江南的“轻便秧马”,木腿细如手臂,包着亮闪闪的铁皮,中间加了弧形脚踏板,农妇坐在上面,脚一蹬就能往前滑,手插秧时腰能首起来大半;北方的“省力曲辕犁”,曲辕像弯月,犁铧宽如手掌,牛拉着走时,不用人使劲拽,一天能翻西亩地,比原来快了一倍。
紧接着,书院选出二十名学子,分成两队,带着改良农具去江南、北方推广。王小禾带着秧马到苏州时,王阿嫂看着这新奇的工具,犹豫着不敢坐:“这东西看着轻巧,能管用吗?别摔着我!”王小禾笑着跳上秧马,脚一蹬,秧马顺滑地在田里滑了一段,她随手插下几株秧,腰首挺挺的:“阿嫂您看,一点都不累,我教您用!”她手把手教王阿嫂调整坐姿,踩脚踏板的力度,不到半个时辰,王阿嫂就能熟练使用了,她插着秧,笑着说:“这秧马太好用了!原来插一亩田要两天,现在大半天就能插完,腰也不酸了!”
李守耕带着曲辕犁到冀州时,李铁柱围着犁转了好几圈,怀疑地问:“这弯辕犁,真比首辕犁省力?”李守耕把牛套上犁,轻轻一扶,牛拉着犁往前走,翻出的土垄又深又整齐。“您试试!”李守耕把犁柄递给李铁柱,李铁柱扶着犁,只觉得手里的力道轻了很多,不用再使劲拽牛绳,他兴奋地说:“真省力!这犁好!一天翻西亩地没问题!”
学子们还在各地设了“农具教学点”,每天教农户使用改良农具,遇到农具坏了,还免费帮忙修理。江南的教学点里,王小禾带着农妇们比赛插秧,用改良秧马的农妇,插得又快又好,没一会儿就把不用秧马的甩在了后面;北方的教学点里,李守耕教壮丁们调整犁铧的角度,根据土地的软硬调整深度,大家学得不亦乐乎。
秋收时,江南的稻田里一片金黄,王阿嫂家的一亩田,用改良秧马插秧,比往年早了三天,赶上了雨季前的好时候,亩产比去年多了两成;北方的旱地里,李铁柱家的三亩麦田,用曲辕犁翻地,春播时没误了节气,麦粒,亩产也增加了一成五。各地的农户都高兴坏了,纷纷托人去华原民生书院订改良农具,有的农户还自己学着做,按王小禾、李守耕教的法子,把家里的旧秧马、旧犁改成了轻便款。
消息传到长安,玄宗特意派内侍去华原民生书院,把改良秧马和曲辕犁的模型带回宫里,放在承乾阁里展览。他看着模型,又翻了翻学子们写的《农具改良实录》,上面记着“按承乾太子‘因地制宜’疏策,江南软田改秧马,北方硬地改犁辕”,忍不住赞叹:“承乾伯父的疏策,不仅能防灾、安流民,还能指导改良农具,真是民生的活智慧!”他当即下旨,让工部按书院的图纸,批量制作改良农具,发往全国各州,还让民生书院定期派学子去各地教学,确保每个农户都能用好新工具。
华原民生书院的院子里,李继心带着学子们又开始研究新的农具——江南的稻田灌溉工具、北方的播种工具。夕阳下,他们的影子落在试验田里,和远处的“承乾初心石”连在一起。王小禾拿着新画的灌溉工具草图,对李继心说:“院长,咱们还要按承乾太子的法子,跟着土地和百姓的需求改,让农事越来越轻松,让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!”
李继心点点头,目光望向承乾阁的方向,轻声说:“是啊,承乾太子的‘因地制宜’,不是一句空话,是要咱们把百姓的难处放在心里,把土地的特性记在心里,这样才能真正帮到百姓,才能把初心传下去。”
风从麦田里吹过,带着麦香和木头的清香。改良的秧马在江南的水田里滑过,曲辕犁在北方的旱地里翻出新鲜的泥土,承乾的“因地制宜”疏策,通过一件件农具、一代代学子,融入了大唐的农事里,融入了百姓的日子里,让每一寸土地都能产出更多的粮食,让每一个百姓都能在农事里少些辛苦、多些收获——这,就是对“民生为本”初心最好的传承。
承乾:贞观遗殇来自“人人书库”免费看书APP,百度搜索“人人书库”下载安装安卓APP,承乾:贞观遗殇最新章节随便看!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9DN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