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元十西年秋,濮州城外的荒滩上,流民张老栓蹲在龟裂的土块旁,手里的锄头抡下去,只敲出一个浅坑。他身后,妻子抱着刚满周岁的小孙子,坐在破旧的草席上,眼神茫然地望着远处——家里原来的半亩地,因为三个儿子都成了家,分下来没人还不到二分,根本不够种;听说濮州有荒滩,他们一家七口连夜赶来,可这荒滩不仅土瘦,连一滴水都没有,别说种麦,连喝的水都得去十里外的河边挑。
“这地怎么种啊……”张老栓叹了口气,把锄头扔在地上。周围的流民也都没了干劲,有的坐在草席上发呆,有的围着唯一的水井排队,水桶里的水混着泥沙,却还是要省着喝。濮州刺史站在荒滩上,看着眼前的景象,急得首跺脚——这半年来,从兖州、济州赶来的流民越来越多,光濮州就接收了两千多户,现有的耕地根本不够分,只能把他们安置在黄河沿岸的荒滩上,可没水、没房、没学堂,流民们怎么安下心来垦田?
急报像雪片一样送进长安,玄宗正在翻阅《贞观民生录》,其中“华原流民安居”一章里,记着承乾当年“先安其居,再安其业”的疏策理念:“流民垦田,非仅予地即可,需有水灌、有房住、有学上,方能定根。”玄宗指着这段话对户部尚书李元纮说:“黄河沿岸的荒滩,不是不能垦,是缺‘安居’的配套。你去濮州,按承乾兄长的‘安居安业’之法,规划新垦区,修水利、建设施,让流民能种上地、住上房、孩子能上学!”
李元纮领旨北上,刚到濮州就带着官员沿着黄河勘察。从濮州到郓州,黄河沿岸有近万亩荒滩,地势平坦,只是缺水、多沙。“承乾太子说‘水利为农之本’,咱们先从引水开始。”李元纮让人画出水利规划图,决定在黄河边建两座引水闸,再挖三条主干渠,把黄河水引到荒滩;考虑到黄河水含沙多,还在渠口建沉淀池,让泥沙沉淀后再引到田里,避免淤塞渠道。
可修水利需要壮丁,流民们却没多少积极性——张老栓就皱着眉说:“修渠要耗不少力气,要是渠修好了,地却种不出粮,咱们不是白干了?”李元纮想起承乾疏策里“互助付粮”的法子,立刻宣布:“参与修渠的流民,每天发半斗麦,渠修好后,按出工天数分垦田,出工多的分好地!”
这话一喊,流民们立刻动了起来。张老栓带着三个儿子第一个报名,每天天不亮就去修渠,大儿子挖渠土,二儿子运泥沙,小儿子帮着递工具,一家人干劲十足。李元纮也没闲着,每天到渠边巡查,看到有流民中暑,就让人送草药水;看到渠壁不牢固,就请老河工来指导,用红柳枝和泥加固。
两个多月后,引水闸和主干渠终于修好了。当黄河水顺着闸门流进沉淀池,再沿着主干渠分到各个垦区时,流民们都围在渠边欢呼。张老栓舀起一瓢清澈的渠水,喝了一口,笑着说:“甜!这水能浇地,咱们的地有救了!”他分到了三亩靠近渠边的好地,当天就带着儿子们翻地,准备种冬麦。
解决了水利,建住房和民生设施的事也提上了日程。李元纮按承乾“集中安居”的理念,在新垦区规划了十个“民生新村”,每个村子都按“住房-学堂-市集”的布局建设:住房用黄土夯墙、茅草盖顶,每户一间正房、一个小院,能住下五口人;学堂里摆着从长安运来的桌椅,教材用图文版的《疏策浅读》,专门请民生书院的学子来当先生;市集设在村子中央,留出走道和摊位,方便流民买卖粮食、布帛。
张老栓一家搬进新房那天,妻子特意把家里的旧布帘洗干净挂在门上,小孙子在院子里跑来跑去,兴奋地喊:“有新家啦!有学堂啦!”村里的学堂开学时,张老栓的二孙子背着新书包,跟着先生读“承乾太子,护民安业”,声音清亮,张老栓站在学堂外,看着孙子的身影,眼眶了——他这辈子颠沛流离,从来没想过能住上安稳的房子,看着孩子能上学。
可没过多久,新的问题又出现了:黄河冬季容易结冰,渠水会断流;春季水大,又怕淹了垦田。李元纮立刻召集老河工和流民商量,按承乾“灾前预防”的疏策,在渠边修了蓄水池,冬季储水,春季防洪;还组织流民在渠岸种上柳树,加固堤岸。张老栓主动报名参加护渠队,每天巡查渠岸,看到有裂缝就及时修补,他说:“这渠是咱们的命根子,得好好护着,不能辜负承乾太子的法子。”
第二年夏,新垦区的小麦丰收了。金黄的麦粒堆在每户人家的院子里,张老栓家收了六石麦,除了自家吃,还能在市集上卖两石,换些布帛和农具。市集上热闹非凡,流民们有的卖粮食,有的卖手工编织的竹筐,有的请先生写家书,整个新垦区充满了生机。
消息传到长安,玄宗特意派内侍去新垦区慰问,还带去了承乾的旧铜镇纸复制品,放在每个村子的学堂里。内侍传旨时说:“陛下说,承乾太子的‘安居安业’理念,让流民有了地、有了家、有了学,这是大唐民生的大幸。今后,凡有新垦区,都要按这个法子办!”
张老栓看着学堂里的铜镇纸复制品,又看了看窗外丰收的麦田,对孙子说:“这是承乾太子的东西,是他的法子让咱们过上了好日子。你要好好读书,以后也要像他一样,帮百姓过好日子。”孙子似懂非懂地点头,伸手摸了摸铜镇纸,眼里满是敬重。
黄河畔的新垦区,渐渐成了大唐流民安居的样板。越来越多的流民从各地赶来,在这里分到土地、住进新房、孩子上学;各地也纷纷效仿,按承乾“安居安业”的疏策,规划新垦区、修水利、建设施。承乾的理念,不再只是纸页上的文字,而是成了黄河畔上一座座民生新村,成了流民们“有地种、有房住、有学上”的安稳日子。
夕阳下,黄河水缓缓流淌,新垦区的麦田泛着金黄,学堂里传来孩子们的读书声,市集上的吆喝声此起彼伏。李元纮站在引水闸旁,看着眼前的景象,想起承乾疏策里的一句话:“民生无小事,唯安居方能安业,唯安业方能安民。”他知道,这就是对“安居安业”最好的诠释,也是对承乾初心最好的传承。
承乾:贞观遗殇来自“人人书库”免费看书APP,百度搜索“人人书库”下载安装安卓APP,承乾:贞观遗殇最新章节随便看!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9DN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