静安寺附近的弄堂弯弯曲曲,两旁是两层的石库门房子,墙面上爬着绿色的藤蔓,门口挂着五颜六色的衣服,有的确良衬衫,有喇叭裤,还有小孩的开裆裤。弄堂里的人不多,大多是老太太坐在门口择菜,看见于晖这个陌生人,都好奇地打量着他——于晖穿着深蓝色的的确良衬衫,手里拎着帆布包,看着不像上海本地人,倒像个来出差的干部。
他按照邻桌男同志说的,找到了弄堂深处的一扇木门,门上贴着张“福”字,己经有点褪色了。于晖深吸一口气,轻轻敲了敲门,里面传来个低沉的声音:“谁啊?”
“我找老王,是朋友介绍来的。”于晖压低了声音,按照刚才听到的暗语说。
门“吱呀”一声开了,一个穿着黑色中山装的男人探出头来,大约五十岁左右,头发有点花白,戴着副老花镜,手里拿着个公文包,上下打量了于晖一番:“朋友介绍的?哪个朋友?”
“昨天在沪东食堂吃饭的朋友,说你有好东西。”于晖继续说暗语。
男人点了点头,让于晖进了屋。屋里不大,摆着一张桌子和两把椅子,桌子上放着个黑色的箱子,男人把箱子打开,里面装满了各式各样的电子产品:有银色的电子表,表盘上印着“CASIO”的字样;有黑色的录音机零件,上面还沾着点机油;还有小型的计算器,按键是红色的,看起来很精致。
“这些都是从广州过来的,都是好货。”男人压低了声音,“电子表一块十五,录音机零件一套三十,计算器一个二十,你要多少?”
于晖心里算了算——在东北,一块电子表能卖到二十块,一套录音机零件能卖到五十块,一个计算器能卖到三十块,每样都能赚不少钱。他咬了咬牙,说:“电子表要五十块,录音机零件要二十套,计算器要三十个。”
男人愣了一下,显然没想到于晖要这么多,他赶紧说:“这么多?你能拿得走吗?还有,钱够吗?”
“钱够,我能拿得走。”于晖从帆布包里拿出一沓钱,都是十块一张的,一共是一千八百块——这是他之前卖点心、代卖酱菜攒下的钱,还有新车调试的奖金,全都带来了。
男人接过钱,数了数,点了点头,把电子产品装进一个黑色的布袋里,递给于晖:“你小心点,路上别被查了——现在工商的查得严,要是被查到了,这些东西就没了,还得罚款。”
于晖接过布袋,沉甸甸的,他把布袋藏在帆布包的最下面,上面放着几件换洗衣服,装作是普通的行李。他跟男人道谢后,赶紧离开了弄堂,往招待所的方向走——他不敢多待,生怕被人发现。
走在上海的街上,于晖的心跳得很快,既紧张又兴奋。他看着手里的帆布包,里面装的不仅是电子产品,还有他对未来的希望——要是能把这些东西顺利卖到东北,他就能赚不少钱,不仅能给家里修窗户,还能帮江蕙英扩大买卖,甚至能攒钱,去查父亲当年事故的真相。
回到招待所,于晖把帆布包锁在柜子里,躺在床上,看着天花板,心里满是盘算。他想起刚才在国营食堂吃的红烧肉,想起江明的热情,想起弄堂里老王的谨慎,想起哈尔滨的王师傅和老陈,还有江蕙英——这一世,他不再是孤单一个人,有这么多人支持他,帮助他,他一定要好好干,不辜负这些人的期望。
傍晚的时候,江明来招待所找于晖,带来了江蕙英的信。江蕙英在信里说,她己经把剩下的酱菜和干菜卖完了,赚了不少钱,还跟长春的赵大爷约定,下次再收购更多的酱菜;她还说,林晓燕帮着整理了学习笔记,让于晖回来后记得找她拿。
于晖看着信,心里暖烘烘的,他跟江明聊起了上海的情况,聊起了江蕙英的买卖,却没提自己买电子产品的事——他知道,江明是个大学生,思想比较单纯,要是知道他做这种“倒腾”的生意,可能会担心,甚至反对,所以还是暂时瞒着他比较好。
江明跟于晖聊了一会儿,就回学校了,临走前跟于晖说:“明天我带你去外滩逛逛,让你看看上海的夜景,可漂亮了。”
于晖点头答应,送走江明后,他从柜子里拿出帆布包,打开看了看里面的电子产品,又赶紧锁好。他走到窗边,看着外面的夜景——上海的夜晚比哈尔滨热闹多了,路灯亮得像白天,马路上还有不少自行车在走,远处传来录音机里的歌声,温柔而甜蜜。
他想起前世,自己从来没去过上海,更没见过这么漂亮的夜景,现在能在这里,为了自己的梦想努力,心里满是骄傲。他攥紧了拳头,在心里对自己说:“于晖,你一定要加油,把这些东西顺利卖到东北,让那些看不起你的人看看,你不仅能做好炊事员,还能做成更大的事!”
而此刻,在哈尔滨的铁路分局里,刘主任正坐在办公室里,手里拿着份报告,脸上满是阴沉。
报告上写着,于晖在火车上代卖酱菜,赚了不少钱,还跟农户合作,收购特产——刘主任早就看于晖不顺眼了,现在听说于晖居然在上海搞买卖,心里更是不舒服,他决定,等于晖从上海回来,就找个理由,把于晖调离炊事车,让他去偏远的车站当搬运工,看他还怎么搞买卖。
这个念头,像颗毒种子,在刘主任的心里扎了根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AUZ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