绿皮火车驶离上海站时,于晖正站在炊事车的后门,假装整理煤堆,实则用眼角余光扫过站台——确认没有熟悉的稽查人员身影,才悄悄松了口气。他身上那件深蓝色的确良衬衫,是江蕙英特意帮他挑的,领口烫得笔挺,此刻却被帆布包的背带勒出浅浅的印子。这帆布包是他提前改好的,内层缝了两层粗布,把五十块电子表、二十套录音机零件、三十个计算器分装成小捆,用旧报纸裹得严严实实,塞进包底最深的夹层,上面铺着两件换洗衣物和一捆干豆角,乍一看就是带回去的上海特产,谁也想不到里面藏着能在东北翻番的“硬通货”。
作为火车上的炊事员,他不用像普通旅客那样买火车票,胸前挂着的铁路工作证就是通行凭证——红色封皮,里面夹着他的照片和职务,每次遇到查票的列车员,亮出来就能顺利通行。可正因为是工作人员,他反而更要小心:列车员、稽查队都是熟面孔,一旦被发现带“私货”,比普通旅客的后果更严重,轻则没收货物、写检查,重则可能丢了工作。
“于晖,发啥愣呢?快过来帮着蒸馒头!”王师傅的声音从炊事车里面传来,伴随着煤炉“噼啪”的燃烧声。于晖赶紧把帆布包塞进煤堆旁的储物柜——这是炊事车最隐蔽的角落,平时用来放杂物,只有他和王师傅有钥匙,他特意在柜子里垫了层旧棉絮,既能防止货物被磕碰,又能遮住金属零件的反光。
打开储物柜锁时,他手指有点发紧——昨晚在上海静安寺弄堂里跟老王交易的场景还在眼前:老王把黑色布袋递给他时,反复叮嘱“铁路上查得严,别让人看出破绽”,那语气里的谨慎,现在想起来还让他心跳加速。他轻轻关上柜门,把钥匙串在腰间的皮带上,又用围裙盖住,才转身走向操作台。
炊事车的空间不大,中间是煤炉和蒸笼,两边摆着案板和储物柜,铁皮墙壁被煤烟熏得发黑,却被于晖和王师傅擦得干干净净。
王师傅正往面盆里加水,面粉撒在案板上,像层薄薄的雪:“昨天有个叫江明的同志托人带话,说你在上海一切都好。”
于晖一边揉面,一边笑着说,他知道王师傅是老好人,嘴严,但这种“倒腾”的事,多一个人知道就多一分风险,还是暂时瞒着最好。
正说着,餐车的列车员小李端着个搪瓷盘走了进来,盘里放着两碗红烧肉:“王师傅,于晖,这是餐车今天刚炖的红烧肉,张师傅让我给你们送两碗尝尝,说你们炊事车辛苦,补补身子。”
小李是餐车的服务员,跟于晖还算熟络,他穿着白色的工作服,胸前别着“上海铁路局”的徽章,脸上带着笑:“于晖,听说你去上海了?上海的的确良是不是比咱们这儿便宜?我想让我对象帮我买件衬衫,你知道哪儿买划算不?”
于晖心里一紧,赶紧接过搪瓷盘,笑着说:“上海的南京路有不少国营商店,的确良质量好,价格也公道,你让你对象去那儿看看。对了,餐车今天生意怎么样?”他故意转移话题,不想让小李多问。
“别提了,春运刚过,旅客少了点,但吃红烧肉的还不少。”小李叹了口气,靠在门框上,“咱们餐车的菜价你也知道,一份红烧肉八毛,炒青菜三毛,番茄蛋汤两毛,主食馒头一毛一个,米饭两毛一碗,普通旅客大多舍不得吃,自带干粮的多,也就铁路上的同志和出差的干部常来。”
于晖点头——他以前在炊事车,见过太多旅客啃着干硬的馒头,就着咸菜喝水,有的甚至连馒头都舍不得买,只喝免费的白开水。他想起自己第一次在上海国营食堂吃红烧肉的场景,那肥而不腻的口感,现在想起来还流口水。
小李走后,王师傅拿起筷子,夹了块红烧肉放进嘴里,眯着眼睛说:“嗯,张师傅的手艺还是这么好,比咱们炊事车的大锅菜香多了。于晖,你也吃,别愣着。”
于晖拿起筷子,尝了口红烧肉——肉质比炊事车的软烂,酱汁带着点甜味,确实好吃。他一边吃,一边想着帆布包里的电子产品:要是能顺利带回东北,卖掉这些货,就能赚不少钱,不仅能给家里修窗户,还能帮江蕙英扩大买卖,甚至能攒钱,去查父亲当年事故的真相。
正吃着,突然听见外面传来列车员的声音:“稽查队的同志来了,麻烦各位旅客配合检查,出示车票和证件!”
于晖心里“咯噔”一下,手里的筷子差点掉在桌上。他赶紧放下筷子,走到储物柜旁,假装整理里面的杂物,实则用手紧紧按住柜门——他怕稽查队的人进来检查,发现里面的帆布包。
王师傅也听见了声音,皱着眉头说:“怎么突然来稽查队了?平时不都是提前通知吗?”
于晖没说话,只是屏住呼吸,听着外面的脚步声越来越近。他知道,稽查队的人不仅查旅客的车票和行李,还会抽查工作人员的储物柜,尤其是像炊事车这种有储物空间的地方,更是重点检查对象。
脚步声在炊事车门口停了下来,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:“王师傅,于晖,忙着呢?我们例行检查,麻烦打开储物柜看看。”
于晖抬头,看见稽查队的队长老赵站在门口,穿着藏蓝色的制服,手里拿着个笔记本,身后跟着两个年轻的稽查队员。老赵跟于晖还算熟络,以前在分局见过几次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AUZ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