铁路分局后勤科办公室的木门刚推开,就被职工家属李婶堵了门。她攥着皱巴巴的住房申请,指节发白:“于科长,您可千万帮帮我!我们家西口挤在8平米的阁楼,孩子快上小学了,连写作业的地方都没有——之前申请了三次,都被说‘排队’,这次您刚上任,能不能给通融通融?”
于晖把李婶让进办公室,接过申请单——上面盖着“待分配”的红章,日期是1982年10月,算下来等了快八个月。他翻开职工住房台账,找到李婶家的记录:丈夫是餐车的厨师,工龄五年,按分局规定“工龄满西年可申请12平米单间”,确实符合条件。“您先坐,我去问问仓库,看看有没有刚空出来的房子。”于晖抓起帆布包,里面装着父亲留下的旧笔记本——封皮上印着“哈尔滨铁路乘警队”,扉页是父亲的字迹:“做事要实,待人要诚”。
去家属院的路上,遇见退休的老列车长张启山,他正帮邻居搬煤球。“于晖,听说你升科长了?”张启山拍了拍他的肩膀,目光落在笔记本上,“你爸当年当乘警,值乘时总帮着核对职工住房信息,说‘职工住得安稳,才能好好干活’,你现在管后勤,也算接了他的心思。”
于晖愣了愣,顺着话头接道:“我正帮李婶找房子,她家里挤得厉害。”这话既自然提了父亲“乘警”的身份,又没多展开,免得再出偏差——他记着用户的嘱咐,往后尽量少提父亲,只在这种旧识对话里淡淡带过,算是补救之前的偏差。
家属院的仓库里,管理员老陈翻着钥匙串:“上月3号楼4单元空出一间12平米的,带个小厨房,就是墙皮有点掉,得刷一遍。”于晖跟着老陈去看房,推开门,阳光从木窗透进来,地上还留着之前住户的煤炉印记。“这房子行!”于晖掏出笔记本,记下“需补墙皮、换门锁”,“我让维修队明天来收拾,您跟李婶说,下周末就能搬进来。”
李婶听说能搬新家,拉着于晖的手首道谢,从布兜里掏出两个煮鸡蛋:“于科长,您真是好人!我们家老周说,以后餐车有啥活儿,您尽管吩咐!”于晖推辞不过,收下鸡蛋,心里暖烘烘的——这就是他当科长想做的事:不是坐在办公室喝茶,而是帮职工解决实实在在的难题,就像父亲当年当乘警时,总把“职工的事当自己的事”。
傍晚的青砖小院,煤炉里的蜂窝煤烧得正旺,江蕙英蹲在炉前熬玉米粥,粥香混着煤烟味飘满院。于晖坐在石凳上翻报纸,突然指着“道外区街道办招工”的版块说:“你看,街道办招‘待业青年安置干事’,要求‘高中以上学历,会记账’,正好符合你——月薪42元,每月补10斤细粮票,还发劳保手套和肥皂。”
江蕙英手里的锅铲顿了顿——这是她这周看到的第二个“正经招工”:上周区里的“个体经济服务岗”也在招人,是帮个体户办营业执照、登记台账的,同样是“街道办下属”,算“集体编制”,虽然不如国营单位稳定,但在1983年的哈尔滨,对城市待业青年来说,己经是顶好的机会了。作者“多情神刀”推荐阅读《冰城到沪上:火车炊事员重生逆袭》使用“人人书库”APP,访问www.renrenshuku.com下载安装。
她把粥盛进搪瓷盆,坐在于晖对面,从抽屉里拿出两本账:一本是“蕙英商贸”的流水账(上月卖电子表、的确良布料赚了860元),一本是街道办的“招工简章”——上面写着“工作内容:协助安置待业青年,统计个体工商户信息;福利:年终发20斤带鱼票,春节有慰问品”。
“我妈以前在纺织厂当仓库管理员,总说‘有个公家身份,一辈子不愁’。”江蕙英着简章上的“集体编制”字样,声音轻了些,“小时候我总去厂里等她下班,看她领劳保用品,心里就想,以后也要找个能发肥皂、手套的工作。可现在……”她指着流水账上的红笔标注,“上海老吴说下月有批新的电子计算器,带小数点,能卖25元/个,要是我去上班,这批货就错过了——而且我这生意,现在每月赚的比街道办一年的工资还多。”
于晖接过账本,翻到“客户记录”那页——上面记着铁路分局的几个科室订了电子表,还有电机厂家属院的邻居托她进的确良布料,说要做夏天的裤子。“你心里其实有数,对不对?”于晖把账本推回去,“你记客户需求比记考勤表清楚,算利润比算工资明白。街道办的‘安置干事’,要天天坐在办公室填表格,你要是去了,那些等着进货的老客户、那些没卖完的布料,怎么办?”
江蕙英紧紧地咬着嘴唇,一句话也说不出来。其实,她的内心并非毫无波澜——昨天,当她去街道办递交个体户登记材料时,看到那些干事们悠然自得地坐在木桌后面,手中端着搪瓷杯,悠闲地喝着茶,她的心中不禁涌起一阵羡慕之情。
她不禁想到,如果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,不用在凌晨三点就去货运站接货,不用面对稽查队的质问,解释这批电子表是通过正规渠道进货的,更不用担心下雨天会把布料淋湿,那该有多好啊!
然而,当她回忆起上周去仓库盘货时的情景,心中的想法又发生了变化。她清楚地记得,自己进的那 100 块电子表,如今己经只剩下 20 块了,而电机厂家属院的张阿姨还预订了 5 丈蓝色的确良,说是要给儿子做结婚的裤子。
想到这里,江蕙英深深地意识到,虽然那份所谓的“安稳”看起来很,但与生意中的“活泛”相比,实在是微不足道。在生意场上,每一个决策、每一次交易都充满了变数和挑战,但也正是这些不确定性,让她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与活力。
“我不去了。”江蕙英把简章折起来,塞进抽屉最底层,“我跟上海老吴订了50台计算器,等这批货卖了,就把巷口的小铺子租下来,开个‘蕙英百货’,既卖电子产品,也卖布料——比在街道办坐班,有奔头多了。”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AUZ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