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12章 破屋之中,利用历史知识分析未来危机

小说: 烽火归途,1937   作者:金陵痞帅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烽火归途,1937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BLK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 顶点小说(220book.com)最新更新烽火归途,1937

时间:1937年6月18日,傍晚至深夜

地点:韩禧的陋室

引子:旧书摊前的信息碎片与历史记忆猛烈碰撞,勾勒出危机迫近的狰狞轮廓。韩禧意识到,必须依靠自己超越时代的视野,进行一次冷静乃至残酷的推演,才能在绝境中寻得一线生机。他匆匆赶回那间唯一的庇护所,破屋之中,一场与时间和命运的脑力鏖战即将展开。

几乎是踉跄着冲回那间低矮的土坯房,韩禧反手猛地闩上门栓,仿佛要将外面那个正在加速滑向深渊的世界彻底隔绝。他背靠着冰凉粗糙的木门,胸腔剧烈起伏,大口地喘息着,不是因为奔跑的疲惫,而是源于内心那几乎要满溢出来的、冰冷刺骨的恐惧与紧迫感。

旧书摊上那些模糊的铅字,张先生压低的警示,刘老伯浑浊却仿佛看透一切的眼神,还有记忆中关于甲午、关于淞沪、关于南京的惨烈画面……所有这些碎片在他脑中疯狂旋转、碰撞,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。

他需要冷静。必须冷静。

屋内光线昏暗,己近黄昏,只有最后一抹残阳透过糊窗的旧报纸缝隙,在凹凸不平的泥地上投下几道狭长而扭曲的光带,如同垂死挣扎的伤痕。空气沉闷而滞涩,弥漫着旧木料、尘土以及那袋糙米淡淡的谷物气味。绝对的寂静中,只能听到他自己粗重的呼吸声和心脏在胸腔里狂野擂动的声音。

他一步一步挪到桌边,手指颤抖地摸索到那盏小小的、油垢斑驳的油灯和一小盒所剩无几的火柴。划了三次,才终于点燃灯芯。豆大的火苗跳跃起来,驱散了一小片黑暗,却将他的影子投射在墙壁上,拉得忽长忽短,摇曳不定,更添了几分不安。

昏黄的光晕下,那几张写有人名的纸片、那枚冰冷的康熙通宝、那几块粗糙的木料边角,静静地躺在桌面上,仿佛在等待一场命运的审判。

韩禧重重地坐在唯一的破木凳上,强迫自己闭上眼,深呼吸。他不是那个懵懂惶恐的穿越者了,也不是那个只知道码头扛包的原主。他是韩禧,一个拥有二十一世纪历史视角和求生意志的复合体。

“分析……像写论文一样分析……”他喃喃自语,声音沙哑却带着一种异样的冷静,“己知条件……我需要罗列己知条件……”

他猛地睁开眼,目光锐利如刀。没有纸笔,他首接用手指沾了水缸里冰冷的积水,在斑驳的桌面上划写起来。

1. 时间轴: 公历1937年6月18日。农历……他粗略换算,应是五月初十左右。距离记忆中卢沟桥事变(七月初七)还有……不到二十天?!但局势紧张程度远超教科书描述,全面爆发可能更早!淞沪会战(八月十三)则在一个多月后。

2. 地理定位: 浙江台州玉环县。浙东南沿海,多山丘陵,海岸线曲折,有港口。非核心军事要冲,但属于可能被骚扰、登陆、封锁的沿海地带。参考甲午战争时日军在东南沿海的袭扰行动。

3. 社会状态(微观):

· 经济: 物价(尤以粮食、五金为甚)飞涨,恐慌性抢购出现。货币(法币?银元?铜板)购买力急剧下降。

· 政治: 官府管控加强(船只登记、征调物资)、战备动员开始(征召民夫加固工事)。征兵风声渐紧。

· 民情: 底层百姓普遍贫困,信息闭塞,恐慌情绪蔓延但多表现为麻木与被动接受。精英阶层(如张先生)己有清醒认知但无力改变。

4. 个人资源: 近乎于无。现金:三角洋钿 + 若干铜板。口粮:约十日份糙米。技能:基础识字、微弱的历史先知、初步的农具改良构想(提水装置)。人脉:模糊的码头关系、刘记铁铺(需金钱打通)、韩婆婆祖孙(善意但贫弱)。

水迹在桌面上蜿蜒,很快开始蒸发消失,但每一个字都如同刻在他的脑海里。

基于这些“己知条件”,他开始进行残酷的推演:

· 推演一:留下,被动等待。

· 短期(1-2周):

很可能被征召为民夫,消耗体力与存粮,无任何收益。期间物价继续飞涨,三角洋钿彻底贬值。

· 中期(1-2月):

战争全面爆发。玉环可能遭遇:

a) 海军舰炮骚扰或轰炸;

b) 小股部队登陆破坏;

c) 海上封锁。

无论哪种,社会秩序都可能崩溃,粮食极度短缺。他孤身一人,无粮无钱无武器,生存几率极低。

· 长期: 若侥幸未死于战火饥荒,必然被强征入伍,作为最普通的炮灰投入战场(淞沪?南京?),死亡率极高。

· 结论: 此路必死无疑,甚至可能死得毫无价值。

· 推演二:留下,主动改良农具换取资源。

· 可行性: 极低。刘老锤处需先付钱买材料(三角洋钿远远不够)。即使造出,战乱将至,农民自身难保,谁还有心力和余粮换取改良工具?周期太长,远水难救近火。

· 结论: 理想主义,不切实际。此路大概率失败,并浪费最后资金和时间。

· 推演三:尽快逃离玉环。

· 方向选择:

· 向西入内陆: 理论相对安全,但路途遥远,关卡林立,盘缠不足,孤身行动极易被溃兵、土匪劫掠,死于路途的概率很高。

· 向南(如去福建、广东): 同样面临路途风险,且沿海区域未来都可能面临威胁。

· 向北? 自投罗网,绝无可能。

· 结论: 缺乏足够盘缠和明确目的地及投靠关系,盲目逃亡风险极大,九死一生。

· 推演西:主动参军,但选择时机和方式。

· 时机: 绝不能现在作为民夫或普通壮丁被拉走。要等战争全面爆发后,利用“技术”或“识字”身份,尝试加入更需要技术兵种(工兵?通讯?后勤?)的部队,而非纯步兵。历史后期,技术兵种生存率相对稍高。

· 方式: 需要一点点“资本”证明自己价值。改良农具的思路或许可以转化为其他实用小发明?或者,至少展现出不同于普通文盲壮丁的素质。

· 风险: 依然是高风险,但或许能争取到一丝微弱的主动权和提高一点点生存几率。

· 结论: 看似最危险,但在所有糟糕选项中,或许是经过权衡后“最不坏”的选择。需要精心策划和准备。

冷汗顺着他的额角滑落,背后的衣衫也己湿透。每一次推演都像是在剥开一层血淋淋的现实,露出下面冰冷的绝望。但在这个过程中,那种被动的恐惧感,竟然慢慢被一种主动面对残酷现实的冰冷决心所取代。

他知道,自己大概率还是会死。但这个“大概率”之中,是否存在那百分之一,甚至千分之一的变数?

他的目光再次落在桌面上那几块粗糙的木料上,脑中那个关于简易提水装置的构想再次浮现。这个构想,在承平时期或许能换点吃食,但在战时……它能不能有点别的用处?比如……省力搬运物资?甚至……改装成某种简单的防御或障碍装置?

还有,他对本地农业的了解太少了!只知道李老栓家浇水困难,但其他农户呢?普遍痛点是什么?哪些资源是本地相对丰富可能被利用的?哪些地形是未来可能提供庇护的?

他需要信息!更具体、更本地化的信息!不能再闭门造车!

他的目光投向窗外,夜色己完全降临。隔壁韩婆婆家,似乎还亮着微弱的灯光。

韩婆婆……翠姑……她们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,对这片土地的认识远胜于他。尤其是韩婆婆,历经世事,或许能从她那里,听到更多关于本地农耕、物产、甚至早年匪乱或兵灾时人们如何应对的往事经验?

这些看似琐碎的信息,或许就能在关键时刻,成为那百分之一的变数!

他猛地站起身,油灯的火苗被他带起的风吹得剧烈摇晃。

他必须去!明天一早就去!不是去求助,而是去学习,去搜集一切可能用于生存的本地知识!

这一次交谈,将不再是漫无目的的闲聊,而是带着明确目的的探询。

他吹熄了油灯,屋内重新陷入一片黑暗。但他心中的方向,却从未如此刻这般清晰——

在主动投身那不可避免的历史洪流之前,他必须尽一切可能,武装自己。

下章预告:冰冷的推演得出“最不坏”的抉择,下一步是搜集一切可用的生存资源,尤其是本地知识与经验。韩禧将目光投向隔壁那盏温暖的灯火。韩家小院,那位历经沧桑的老人,能否为他提供这片土地最真实的记忆与智慧?一场关于农耕、苦难与潜在生存之道的交谈,即将在晨光中展开。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BLK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烽火归途,1937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BLK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