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13章 韩家小院,交谈中获悉农家耕作之苦

小说: 烽火归途,1937   作者:金陵痞帅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烽火归途,1937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BLK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

时间:1937年6月19日,清晨

地点:玉环县,韩婆婆家小院

引子:破屋中的残酷推演,将“主动参军”定为“最不坏”的选择。但投身洪流前,必须尽可能武装自己。韩禧意识到,他对这片土地的认识远不够深。次日清晨,他带着明确的目的,走向隔壁那盏温暖的灯火,寻求历经世事的老人记忆中,关乎生存的本地智慧与往昔经验。

一夜辗转,天光微熹时,韩禧便己清醒。昨日的推演带来的并非安宁,而是一种被精密计算过的、冰冷的紧迫感。他仔细地喝下一碗量得刚好维持基本体力的糙米粥,感受着那点热量在体内慢慢化开,支撑起他今日的行动。

他不再犹豫,也不再惶恐。目标明确:从韩婆婆那里,获取关于本地农耕、物产、乃至应对灾荒兵祸的民间智慧。这些知识,可能比那三角洋钿更为宝贵。

他推开屋门,清晨而清新的空气涌入肺腑,带着泥土和草木的微腥。陋巷尚在沉睡,只有零星几户升起袅袅炊烟。他走到隔壁第三个门洞前,那扇木门虚掩着,院内传来轻微的洒扫声。

他轻轻叩了叩门板。“阿婆?在吗?”

“哎,在呢在呢,是禧娃子啊?门没关,快进来。”韩婆婆慈和的声音从院内传来。

韩禧推门而入。小院比他那边还要窄小,但收拾得异常干净利落。地面是夯实的泥土,扫得不见一片落叶。墙角种着几垄郁郁葱葱的小葱和韭菜,晨露在叶尖上滚动,折射着微光。一只老母鸡带着几只小鸡雏在角落啄食,发出咕咕的轻响。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草木气息和淡淡的灶火烟味,与自家屋内的沉闷截然不同,透着一股顽强的、属于劳动者的生机。

韩婆婆正拿着一个破旧的笤帚在扫地,看到韩禧,停下动作,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笑容:“禧娃子,今天气色看着好多了。吃了没?灶上还有点薯粥。”

“吃过了,阿婆,您别忙。”韩禧连忙摆手,目光快速扫过小院。院子一角堆着些柴火,另一角放着几个陶罐和一口小水缸,屋檐下挂着几串干菜和辣椒。一切都显得简朴却井井有条。

“阿婆,我……我过来是想跟您打听点事。”韩禧斟酌着开口,语气带着晚辈应有的恭敬。

“啥事?你说。”韩婆婆放下笤帚,撩起围裙擦了擦手,示意韩禧在院中小凳上坐。

韩禧没有坐,他选择了一个更能拉近距离的姿态,蹲在韩婆婆旁边,看着她侍弄那些葱苗,状似随意地问道:“阿婆,您见识多,经历的事也多。我就想问问,咱们这玉环,种地的人家,平日里……最难熬的是啥时候?都愁些啥?”

韩婆婆看了他一眼,似乎有些意外他会问这个,但也没多想,只当是年轻人病好后胡思乱想。她叹了口气,用那双粗糙得像老树皮的手,轻轻拨弄着葱苗根部的泥土:“愁?一年到头,哪有不着愁的时候?开春愁种子,雨水多了愁涝,雨水少了愁旱,夏天愁虫害,秋天愁赋税……最难的,就是这青黄不接的五六月份,旧粮吃完了,新粮还没下来,米缸能饿死老鼠,偏偏田里的活计最重,除草、浇水、追肥,哪一样都能累脱人一层皮。”

她的语气平缓,却透着一种历经无数个春秋轮回后的深沉无奈。

“浇水?”韩禧心中一动,想起了翠姑的话,顺势追问,“我看咱们这离海近,河里水也不少,浇水还那么难?”

“唉,傻孩子,”韩婆婆摇摇头,“海水是咸的,哪能浇地?河水是有,可不是家家地头都临着河。像村西头李老栓家,地就在坡上,离河远,就指着一口老井。那井深啊,提一桶水上来,胳膊都得酸半天,几亩地浇一遍,壮劳力都得歇两天!哪家要是有头牛帮着拉水,那就是天大的福气了!”

韩禧仔细听着,脑中飞快印证和补充着信息。提水灌溉,果然是普遍性难题!作者“金陵痞帅”推荐阅读《烽火归途,1937》使用“人人书库”APP,访问www.renrenshuku.com下载安装。而且涉及动力(人力/畜力)和效率问题。他的那个关于简易省力装置的构想,方向似乎没错。

“那……除了浇水,还有别的特别费劲的活吗?比如犁地?收割?”他继续引导。

“犁地也难啊!”韩婆婆打开了话匣子,“好犁刀得用好铁,贵!请把式、借牲口,哪样不要钱、不欠人情?自家要是没有,就得等着,误了农时,一年就白忙了。收割更是抢时间的活,累死累活赶上天不好,一场雨下来,稻谷霉在地里,哭都哭不出来!就说打谷脱粒,哪家不是全家人轮流上阵,用连枷一下一下砸,胳膊肿得抬不起来是常事……”

她絮絮地说着,语气里没有太多抱怨,只是一种认命般的陈述。但这些平淡的话语背后,却是一幅极其真实而沉重的农耕艰辛图卷:完全依赖人力和简单工具,看天吃饭,每一粒粮食都浸透着无尽的汗水,甚至血泪。

韩婆婆似乎陷入了回忆,浑浊的眼睛望着远处:“早年啊,兵荒马乱的时候,比这还难。光绪年间闹过长毛(太平军),后来又是倭寇(指甲午前后日军骚扰)……地里种不出东西,有点粮食也被抢、被征……树皮、草根都吃光喽……唉,那才叫真苦。”她猛地停住话头,像是意识到说了不该说的,警惕地看了看西周,压低声音:“禧娃子,这些话听听就算了,可别外头说去。如今……如今这光景,我看又有点不太平了,米价涨得吓人,官府催夫催得紧……怕是又要遭难喽。”

她的眼中闪过一丝深刻的忧虑,那是一种基于漫长人生经验和对苦难记忆的本能恐惧。

韩禧的心狠狠一揪。韩婆婆的首觉,与他基于历史知识的判断不谋而合。

“阿婆,”他声音放得更缓,带着试探,“那……以前遭难的时候,大家……都是怎么熬过来的?有没有什么……法子?”

韩婆婆沉默了片刻,缓缓道:“能有啥法子?有力气的,跑反(逃难),拖家带口往山里躲,听天由命。没力气的,就只能死守在家里,挖野菜,剥树皮,盼着老天爷给条活路……也有那胆大心细的,提前藏起一点粮食,或者认得山里哪些野物能吃、哪些草药能治病,或许就能多撑几天……但这都是拿命在赌啊。”

提前储备、辨识野外资源、利用地形……韩婆婆的话虽然朴素,却点出了乱世生存最核心的几点!这些民间智慧,正是他所欠缺的!

而关于农具,他得到了更确切的印证:效率低下是普遍现象,尤其是提水和缺乏畜力的问题。李老栓家的情况绝非特例。

他的心中,一个念头越来越清晰:他需要亲眼去看看!不仅仅是听,更要实地观察那些农具到底如何难用,农民的操作细节是怎样的?只有亲眼所见,才能找到最切中要害、最容易实现的改进点,甚至……发现其他可能被忽略的机会。

他不能再满足于道听途说。田间地头,才是真正的一手信息源。

他站起身,真诚地向韩婆婆道谢:“阿婆,谢谢您告诉我这些。我……我就是随便问问,心里好有个数。”

韩婆婆摆摆手,慈祥地笑了笑:“没啥,都是陈年老话。你这孩子,病了一场,倒像是懂事了不少。好好过日子,别想太多,老天爷总有口饭吃给我们穷苦人的。”她的话语里带着一种无奈的豁达。

韩禧点点头,再次道谢后,转身离开了韩家小院。院外的阳光己经有些刺眼,但他的目光却投向更远处,越过陋巷的屋顶,投向县城之外那一片片孕育着生机、也饱含着艰辛的田野。

下一步,目标明确:村西头,老槐树,李老栓家的地。他要去亲眼看看,那口让壮劳力都发憷的老井,那效率低下的耕作方式,究竟是何等光景。

下章预告:韩婆婆的叙述描绘出一幅沉重而真实的农耕苦难图,尤其强调了提水灌溉的艰难。韩禧决定不再停留于听闻,必须亲赴田间地头,获取第一手资料。村西头的坡地上,李老栓正在与那口老井和落后的农具搏斗。韩禧的突然到访与细致观察,会引来怎样的反应?实地查看农具效率之低下,能否激发出更具可行性的改良灵感?一场深入生产现场的调研,即将展开。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BLK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烽火归途,1937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BLK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