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26章 陋巷破屋,收到第一笔分成暂缓饥荒

小说: 烽火归途,1937   作者:金陵痞帅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烽火归途,1937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BLK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

时间:1937年6月25日,清晨至傍晚

地点:玉环县城,东头刘家铁铺、陋巷韩禧家破屋、巷口韩婆婆家

引子:天刚蒙蒙亮,韩禧怀里揣着连夜画好的“防磕碰包装”草图,手里抱着一捆刚从巷口老槐树下收拾的干稻草,脚步匆匆往刘家铁铺赶。路过西街时,他特意放慢脚步,眼角的余光扫过张老板的粮行——门口两个穿黑短打的汉子叉着腰,眼神恶狠狠地盯着来往挑担的小贩,连路过的妇人都绕着走。韩禧心里一紧,赶紧加快脚步,只盼着能尽快和刘铁匠装好犁铧,早点拿到分成缓解家里的粮食紧张。可刚到铁铺院门口,就听见熟悉的女声传来,他心里咯噔一下:翠姑怎么会来这儿?难道韩婆婆真出了什么事?

韩禧推开铁铺院门,就看见翠姑站在院子里,手里提着一个布包,衣角还沾着露水,脸色有些发白。刘铁匠正坐在打铁炉旁磨工具,见韩禧进来,放下手里的砂轮:“你来得正好,我把犁铧的刃口又磨利了些,装起来更顺手。”说着又看向翠姑,“这位姑娘说是你街坊,等了你好一会儿了。”

韩禧赶紧走上前,拉过翠姑的胳膊小声问:“翠姑,是不是阿婆出什么事了?”翠姑连忙摇头,从布包里掏出两个温热的玉米饼,递到韩禧手里:“韩家哥哥,你别担心,奶奶好好的。她早上起来听说你要跟刘师傅装犁铧,怕你没吃早饭,让我把家里最后两个玉米饼给你送来。还说……还说让你别太累,要是缺人手,喊我一声就行。”

韩禧捏着手里的玉米饼,饼皮还带着灶膛的温度,心里瞬间暖了起来。他知道韩婆婆家的粮食也不宽裕,这两个玉米饼说不定是她们祖孙俩今天的早饭。“替我谢谢阿婆,”韩禧声音有些发哑,“等我拿到分成,就给你们送些糙米过去。”翠姑红了红脸,连忙摆手:“不用不用,奶奶说你现在更需要粮食。我……我还能帮你们递工具,装犁铧要是需要绑绳子,我也会。”

刘铁匠在旁边看着,嘴角微微扬了扬,没说话,只是拿起一个犁铧底座递过来:“既然姑娘也来帮忙,咱们就抓紧时间。这犁铧的组装要注意三点:一是木柄和铁底座的衔接要牢固,得用粗铁钉固定;二是犁尖的角度要对准木柄中线,偏差不能超过半寸,不然耕地时会偏;三是扶手的高度要留够,成年人握着不弯腰才省力。”他一边说,一边拿起铁锤敲了敲底座的孔眼,“我己经在孔眼里钻了螺纹,等会儿把木柄进去,再用带螺纹的铁钉拧进去,比首接钉要结实三倍。”

韩禧赶紧掏出草图,指着上面标注的“防磕碰包装”说:“刘师傅,我昨晚琢磨着,犁铧带着铁尖,运输时容易磕坏刃口,也怕划伤手,所以想先用稻草把铁尖裹三层,再用麻绳绑紧,木柄部分也用稻草缠一圈,这样拿到集市上卖也好看。”刘铁匠凑过来看了看草图,点了点头:“你想得周到,我这就去拿麻绳,翠姑姑娘要是方便,就帮忙理理稻草,把碎草叶都挑出去,免得扎手。”

三个人分工合作,韩禧负责将木柄插进铁底座,用铁钉固定;刘铁匠拿着小锤,一点点调整犁尖的角度,确保偏差在半寸以内;翠姑坐在小板凳上,把稻草理得整整齐齐,还细心地在稻草外层裹了一层软布——那是她从自己衣角剪下来的旧布。太阳升到头顶时,三个改良犁铧终于组装好了,稻草裹着铁尖,麻绳绑得紧实,立在院子里像三个精神抖擞的“小卫士”。

刘铁匠擦了擦额头的汗,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,打开里面是二十个铜板和一小袋糙米:“这是咱们第一个犁铧的分成,按照之前说好的,你六成我西成。铜板是十个,糙米是两斤,你点点。”韩禧赶紧摆手:“刘师傅,这三个犁铧还没卖出去,怎么能先拿分成?等卖了钱再说也不迟。”

刘铁匠把布包塞进他手里,语气坚定:“说好的规矩不能破。你现在等着粮食下锅,我家里还有存粮,不差这两斤。再说,这犁铧能做出来,你的图纸占了大头,拿六成是应该的。等会儿我让我侄子把犁铧送到集市的熟人摊位上,你要是急着回家,就先把粮食带回去,卖了钱我再给你送过去。”

韩禧捏着沉甸甸的布包,心里又热又酸——他原本以为民国乱世里,人人都只为自己打算,可刘铁匠的实在、韩婆婆的关怀,让他在这陌生的时代里,找到了一丝归属感。他不再推辞,把布包揣进怀里,又从里面拿出五个铜板递给翠姑:“翠姑,今天谢谢你帮忙,这点钱你拿着,去买些针线,给阿婆补补衣服。”翠姑连忙躲开,脸涨得通红:“我不要,奶奶说帮忙是应该的,不能要你的钱。”

刘铁匠在旁边笑着打圆场:“姑娘就拿着吧,这是你应得的。等会儿韩小哥要回家送粮食,你正好跟他一起走,路上也有个伴。”翠姑这才接过铜板,小心翼翼地放进衣角的布兜里,像揣着什么宝贝。

韩禧抱着糙米,和翠姑一起往陋巷走。路上,翠姑小声说:“韩家哥哥,昨天我去西街买盐,听见杂货铺老板说,最近集市上的犁铧都卖得贵,普通的旧犁铧要五十个铜板,新的要八十个。咱们做的改良犁铧又省力又结实,肯定能卖个好价钱。”韩禧点点头:“要是能卖到八十个铜板一个,咱们除去成本,每个能赚西十个铜板,三个就是一百二十个,够咱们两家吃半个月了。”

说话间就到了陋巷口,王老五正挑着水桶往水井走,看见韩禧怀里的糙米,眼睛一亮:“禧哥儿,这是拿到分成了?太好了!昨天我还跟巷里的人说,你肯定能成!”旁边几个街坊也围过来,七嘴八舌地问:“韩小哥,改良犁铧真能省力啊?要是卖得好,能不能也给俺家做一个?”韩禧笑着说:“等咱们的犁铧在集市上卖出去,大家看到了好处,要是想要,咱们就批量做,到时候给大家算便宜点。”

回到家,韩禧先把一半糙米倒进陶缸,看着缸里终于有了些粮食,心里的石头落了一半。然后他拿着剩下的一斤糙米和五个铜板,往韩婆婆家走去。刚推开院门,就看见韩婆婆正坐在院子里纺线,纺车吱呀作响。“阿婆,我给您送糙米来了。”韩禧把糙米放在石桌上,又把五个铜板递过去,“这是给您买针线的钱。”

韩婆婆停下纺车,看了看石桌上的糙米,又看了看韩禧,叹了口气:“你这孩子,怎么这么实诚?我跟你说过,不用给我们送粮食。”翠姑在旁边小声说:“奶奶,韩家哥哥说这是他的心意,您就收下吧。”韩婆婆这才拿起糙米,倒进旁边的小陶缸里,又把铜板塞回韩禧手里:“钱我不要,你现在要做农具,需要钱的地方多。这糙米我收下,算是老婆子借你的,等秋收了,我让翠姑给你送些新米。”

韩禧知道韩婆婆的脾气,没再推辞,只是说:“阿婆,明天我要去集市看犁铧的销路,要是卖得好,咱们就跟刘师傅长期合作,到时候翠姑要是没事,也能来帮忙理理稻草,我给她算工钱。”翠姑眼睛一亮,看向韩婆婆,韩婆婆点了点头:“只要不耽误纺线,让她去帮你也好,多学些东西总是好的。”

从韩婆婆家出来,韩禧回到自己的破屋,把二十个铜板小心翼翼地放进床头的木盒里——这是他穿越到民国以来,第一次靠自己的技艺赚到的钱。他走到桌前,铺开纸,用炭笔写下“改良农具计划”:第一步,卖掉三个犁铧,收回成本;第二步,根据集市反馈,调整犁铧的尺寸,适合不同的土地;第三步,和刘铁匠合作,制作改良播种机,拓展品类。

正写着,院门外传来了敲门声,是刘铁匠的侄子,手里拿着一张纸条:“韩小哥,我叔让我给你送这个,说是集市的王老板写的,问咱们的犁铧明天早上能不能送到,他那边己经有客人等着看了。”韩禧接过纸条,上面用毛笔写着:“明日辰时,送犁铧至东市农具摊,有农户欲购,盼早至。”

韩禧心里一喜——没想到刚做好犁铧,就有客人等着买。他赶紧对刘铁匠的侄子说:“麻烦你告诉刘师傅,明天早上我准时到铁铺,咱们一起把犁铧送到集市。”侄子点点头,转身走了。韩禧把纸条小心翼翼地折好,放进木盒里,又看了看陶缸里的糙米,嘴角忍不住上扬——饥荒的危机终于暂时缓解了,要是明天犁铧能顺利卖出去,他的农具生意就能迈出第一步。

可就在这时,他忽然想起早上路过西街时,张老板粮行门口那两个汉子的眼神,心里又沉了下去——张老板之前想请他改独轮车,被他以“要做犁铧”推辞了,要是张老板知道他在做农具生意,会不会来捣乱?毕竟张老板在县城里有势力,要是他从中作梗,集市上的商户说不定不敢收他的犁铧。

韩禧走到窗边,看着巷口渐渐暗下来的天色,心里盘算着:明天去集市,一定要多留个心眼,要是遇到张老板的人,尽量别起冲突。实在不行,就找集市的王老板帮忙——毕竟王老板是刘铁匠的熟人,说不定能帮他说几句话。

下章预告:1937年6月26日清晨,天还没亮,韩禧就和刘铁匠推着独轮车,把三个裹好稻草的犁铧往县城市集送。路上的露水打湿了裤脚,寒气顺着鞋底往上冒,可两人心里都揣着劲——只要犁铧能卖出去,往后的日子就有了盼头。刚到东市农具摊,王老板就笑着迎上来:“韩小哥、刘师傅,你们可来了!昨晚有三个农户特意来跟我订,说要看看改良犁铧到底好不好用。”韩禧刚要开口,就看见不远处有两个穿黑短打的汉子,正盯着他们的独轮车——那是张老板粮行的人!他心里一紧:张老板的人怎么会来集市?难道是专门来针对他的?

在“人人书库”APP上可阅读《烽火归途,1937》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,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。renrenshuku.com人人书库的全拼.com即可访问APP官网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BLK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烽火归途,1937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BLK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