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1937年6月30日,清晨至午后
地点:玉环县城西保安队驻地、东街街头、西街粮行附近、刘家铁铺
引子:天刚亮,保安队驻地的起床号就划破了清晨的宁静。韩禧跟着士兵们跑完早操,刚洗漱完,就听见驻地门口传来一阵喧哗。他走出宿舍一看,两个穿军装的士兵正踩着木梯张贴告示,周围己经围了不少市民,有人踮着脚往里看,有人小声议论,空气里透着一股紧张的气息。李友邦队长从办公楼里走出来,神色严肃,见韩禧站在人群外,朝他招了招手:“韩禧,过来看看,这是刚从台州总部送来的征兵告示。”韩禧心里一沉,快步走过去——他知道,告示一贴,就意味着浙江的战事,真的要来了。
士兵们用浆糊把告示贴在驻地门口的木板上,红纸黑字格外醒目,最上面的标题“浙江保安队征兵告示”几个字,看得人心里发紧。韩禧凑上前,逐字逐句地看:“现日军增兵华北,逼近华东,浙江防务吃紧,特招募爱国青年参军,保卫家乡,凡年满十八岁至三十五岁,身体健康者,均可报名,入伍后配发武器,待遇从优……”落款是“浙江省保安处台州分处”,日期正是昨天——1937年6月29日。
“这告示一贴,县城里的年轻人,怕是要慌了。”旁边一个挑着菜筐的老农叹了口气,“我家小子刚满十八岁,要是被征走了,家里的地谁来种?”
“不征又能怎么办?日军要是来了,地没了,家也没了,留着人有什么用?”另一个穿短褂的汉子皱着眉,“我昨天在茶馆听说,上海那边己经开始准备防御了,日军的军舰都开到长江口了。”
“我要报名!”一个穿学生装的年轻人突然喊道,他挤到士兵面前,眼神坚定,“我读过书,能认字,还能帮着传递消息,算我一个!”
韩禧看着眼前的场景,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。以前在历史课本里读“全民抗战”,只是冰冷的文字,可现在亲眼看到普通百姓的犹豫与坚定,才真正明白“家国大义”这西个字的重量。他转头看向李友邦:“李队长,这征兵告示,是要在台州各县都贴吗?咱们玉环县城,预计能招到多少人?”
李友邦点了点头,目光扫过围观的人群:“台州下辖的临海、黄岩、温岭、玉环这些县,都要贴。咱们玉环县城小,预计能招一百人左右,加上之前的队伍,凑够两百人,负责玉环沿海的防务——你也知道,玉环靠海,日军要是从海上登陆,这里就是第一道防线。”他顿了顿,压低声音,“其实总部还有个命令,让咱们尽快加固县城周边的防御工事,尤其是沿海的炮楼和战壕,怕是日军真的会从海上过来。”
韩禧心里一紧——玉环是海岛县,海岸线长,要是日军从海上登陆,确实防不胜防。他赶紧说:“李队长,我之前画过防御工事的草图,针对沿海的地形,把战壕挖得深一些,再在战壕两侧加挡板,能减少士兵的伤亡;炮楼的射击口可以改得大一些,视野更开阔,还能架重机枪。”
“哦?你还画了草图?”李友邦眼睛一亮,拉着韩禧往办公楼走,“快拿给我看看,要是能用,咱们马上组织人施工。现在时间紧,多做一点准备,就能多一分胜算。”
两人走进李友邦的办公室,桌上摆着一张玉环县地图,上面用红笔标着几个红点——都是沿海的重要据点。韩禧从布兜里掏出随身携带的草图,摊在地图旁边:“李队长,您看,这是我根据玉环沿海的地形画的战壕设计图,战壕深度要一米五,宽度一米二,每隔十米挖一个掩体,能躲两个人;炮楼的射击口,原来的太窄,只能架步枪,改成宽八十厘米、高六十厘米的矩形口,能架重机枪,还能在射击口外侧加铁板,防止日军的子弹打进来。”
李友邦拿着草图,看得很仔细,手指在上面点了点:“这个设计好,实用,还容易施工。咱们县城里有不少石匠和木匠,明天就能组织他们去沿海据点挖战壕、改炮楼。不过,有个问题——咱们缺铁板,炮楼的射击口需要铁板,战壕的挡板也需要木板,县城里的铁匠铺和木匠铺,怕是供应不上。”
韩禧想了想,立刻说:“李队长,我认识刘家铁铺的刘铁匠,他是玉环县城最好的铁匠,手里有不少熟铁,还能联系周边乡镇的铁匠铺;木匠的话,巷里的王大叔认识不少木匠,他们都愿意为抗日出力,说不定能凑够材料。”
“好!”李友邦拍了拍桌子,“那这事就交给你去办,今天下午就去联系刘铁匠和王大叔,问清楚他们能提供多少材料,需要多少人手,明天一早就开工。咱们只有半个月时间,必须在七月中旬前,把防御工事加固好。”
韩禧点点头,心里的紧迫感越来越强——七月中旬,离卢沟桥事变只有半个月,离日军全面侵华,也只有一步之遥。他刚要转身去联系刘铁匠,就听见办公室门口传来敲门声,一个士兵走进来,手里拿着一份电报:“李队长,台州总部来电,说发现日军侦察机在玉环沿海空域盘旋,让咱们加强警戒。”
李友邦接过电报,看完后脸色更沉了:“知道了,通知沿海的哨兵,加强巡逻,发现敌机立刻鸣枪示警。韩禧,你尽快去联系材料,防御工事的事,不能再等了。”
韩禧赶紧走出办公楼,心里的弦绷得更紧了——日军侦察机都来了,说明他们己经开始侦察玉环的地形,登陆只是时间问题。他快步往东街走,路过西街时,特意绕开张老板的粮行——昨天阿贵说张老板在囤粮,现在征兵告示贴了,他怕张老板又要搞什么名堂。
刚走到刘家铁铺门口,就听见里面传来“叮叮当当”的打铁声。刘铁匠正拿着铁锤锻打一块熟铁,看见韩禧进来,放下铁锤:“禧哥儿,你怎么来了?今天不用在保安队吗?”
韩禧赶紧把征兵告示和防御工事的事跟刘铁匠说清楚:“刘师傅,现在日军侦察机都来玉环了,咱们必须尽快加固防御工事,需要大量熟铁做铁板,您手里的熟铁够不够?能不能联系周边的铁匠铺?”
刘铁匠皱了皱眉,走到铁铺的角落,指着一堆熟铁:“我手里还有两百斤熟铁,能做二十块铁板。周边乡镇的铁匠铺,我认识温岭的陈铁匠和黄岩的赵铁匠,他们手里也有不少熟铁,我今天下午就派人去联系,估计能凑够五百斤,应该够炮楼和战壕用了。”
“太好了!”韩禧松了口气,“李队长说明天就开工,需要人手帮忙搬运材料,您这边能找些人吗?”
刘铁匠点点头:“我跟巷里的几个汉子说一声,他们都愿意帮忙,明天一早就能去沿海据点。对了,王大叔刚才还来问你,说背篓和铲子还有没有要改的,他家里的锄头,还想让你再磨磨。”
韩禧想起王大叔,心里暖暖的:“我等会儿去看看王大叔,跟他说木匠的事。刘师傅,辛苦您了,等打跑了日军,咱们再好好喝一杯。”
“说这些干啥!”刘铁匠笑了笑,拿起铁锤继续锻打熟铁,“保卫家乡,是咱们该做的。你快去联系王大叔,别耽误了正事。”
韩禧走出铁铺,往陋巷走。路上,他看见不少市民围在征兵告示前,有人犹豫,有人议论,还有几个年轻人己经往保安队的报名点走,脸上带着坚定的神色。他心里忽然想起翠姑和韩婆婆——他还没跟她们说征兵告示的事,也没说防御工事的事,她们要是知道日军要来了,肯定会担心。
走到巷口,就看见翠姑站在韩婆婆家的门口张望,手里拿着个布包,见韩禧进来,赶紧跑过来:“韩家哥哥,你怎么回来了?是不是保安队的事不忙了?奶奶今天煮了红薯粥,让我喊你过来吃。”
韩禧看着翠姑脸上的笑容,心里有些发酸。他知道,接下来要说的话,肯定会让她担心,可他不能瞒着——乱世里,只有大家都做好准备,才能活下去。他深吸一口气,拉着翠姑的手:“翠姑,我有件事要跟你和阿婆说,是关于日军和征兵告示的……”
下章预告:1937年6月30日傍晚,韩禧跟着翠姑走进韩婆婆家的小院,红薯粥的香气己经飘了出来。韩婆婆正坐在石凳上纺线,见韩禧进来,笑着站起来:“禧哥儿,快来坐,粥刚煮好,再晚就凉了。”韩禧看着桌上冒着热气的粥碗,却怎么也开不了口——他既要说征兵告示的事,也要说自己要参与加固防御工事的事,更要告诉她们,日军的侦察机己经来了。可他刚要开口,院门外传来了王大叔的声音:“禧哥儿,你在这儿啊?我刚去铁铺找你,刘师傅说你回巷里了,有件事跟你商量——巷里的街坊们听说要加固防御工事,都想帮忙,问你需要他们做些什么。”
顶点小说(220book.com)最新更新烽火归途,1937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BLK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