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1937年6月29日,中午至夜晚
地点:玉环县城,陋巷韩禧家破屋、刘家铁铺、巷口水井旁、韩婆婆家小院
引子:中午的阳光把陋巷的石板路晒得发烫,韩禧攥着浙江保安队的报到纸条,跟着刘铁匠往铁铺走。路上,王大叔己经扛着扁担往山里赶,嘴里喊着“天黑前准能砍回竹子”;张婶也提着布兜往西街跑,说要跟布铺老板磨磨嘴,多买些帆布。韩禧看着街坊们忙碌的身影,心里又暖又沉——大家的信任像块石头压在他肩上,既让他有了底气,又让他多了犹豫:去保安队能抗日,可他走了,这些信任他的人要是遇到麻烦怎么办?铁铺门口,刘铁匠己经把砂轮和铁锤摆好,熟铁在阳光下泛着冷光,他回头喊:“禧哥儿,别愣着了,咱们先把铲子的铲头锻打出来,赶在你报到前多做几个!”
韩禧走进铁铺,一股铁屑和炭火混合的热气扑面而来。刘铁匠己经点燃了打铁炉,火苗“噼啪”舔着炉壁,映得他满是皱纹的脸通红。他拿起一块熟铁,放进炉里烧:“这铁得烧到通红,再拿出来锻打,铲头才能更结实。你先把图纸铺好,咱们按你画的尺寸来,宽六寸、长八寸,边缘要留够打磨的余量。”
韩禧赶紧把改良铲子的草图铺在石桌上,用石块压住边角。草图上,铲头的弧度、铆钉的位置、木柄的接口都标注得清清楚楚,这是他昨晚熬夜完善的——考虑到逃难时可能要挖坚硬的泥土,他特意把铲头加厚了半寸,还在铲头边缘加了一道加强筋,防止断裂。
“刘师傅,铲头的加强筋得用细铁条锻打,绕着铲头边缘焊一圈,这样就算挖石头也不容易卷刃。”韩禧指着草图上的标注,“还有木柄接口,得留个凹槽,把木柄嵌进去,再用两个铆钉固定,比首接绑麻绳结实。”
刘铁匠点点头,用铁钳夹起烧红的熟铁,放在铁砧上:“你这想法周到,我这就按你说的来。你去把砂轮调好,等会儿铲头锻打成型,就打磨刃口。”
韩禧走到砂轮旁,接通皮带——这是刘铁匠自己改的脚踩砂轮,脚一蹬,砂轮就“嗡嗡”转起来。他看着砂轮上的火花,心里却又想起了保安队的纸条:午后三时报到,现在己经中午,留给他们的时间只有三个时辰,最多能做五个铲子、三个背篓,根本不够街坊们用。
“刘师傅,咱们能不能再快些?”韩禧忍不住问,“我想多做些,给韩婆婆、王大叔他们都留一个。”
刘铁匠手里的铁锤“叮”地敲在熟铁上,火星溅落:“放心,我年轻时打铁,一天能锻打二十个锄头,咱们加把劲,争取做八个铲子、五个背篓。你先把王大叔家的竹子处理了,等会儿他回来,就能编背篓的竹篾。”
韩禧点点头,刚要去搬竹子,就听见铁铺门口传来脚步声——是翠姑,手里提着个布包,里面装着几个玉米饼和一壶水:“韩家哥哥、刘师傅,奶奶让我给你们送午饭,你们快歇歇,吃点东西再做。”
刘铁匠放下铁锤,擦了擦额头的汗:“还是韩婆婆贴心,知道咱们饿了。禧哥儿,先吃饭,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。”
三人坐在铁铺的石凳上,韩禧拿起玉米饼,却没什么胃口。翠姑看他心不在焉,小声问:“韩家哥哥,你是不是还在想报到的事?要是你不想去,咱们就不去,我跟奶奶说,咱们一起躲到山里去。”
韩禧摇了摇头,咬了口玉米饼:“不是不想去,是担心你们。我走了以后,张老板要是再来找麻烦,你们怎么办?日军要是来了,你们不知道往哪里躲,怎么办?”
刘铁匠喝了口水,放下水壶:“禧哥儿,你放心,我在县城住了几十年,张老板不敢把我怎么样。我会帮着街坊们看地图,教他们用你做的铲子挖掩体。再说,你去的是浙江保安队,就在玉环县城附近,要是有什么事,你还能回来看看。”
翠姑也点头:“是啊,韩家哥哥,我会跟奶奶一起帮着街坊们准备逃难的东西,你在前线好好抗日,不用惦记我们。等你回来,我给你做红薯粥,还帮你编新的背篓。”
韩禧看着刘铁匠坚定的眼神,看着翠姑期待的目光,心里的犹豫少了些。他知道,自己不能因为担心就退缩,只有在前线把日军挡住,家乡的人才有安稳日子过。
吃完午饭,三人加快了速度。刘铁匠锻打铲头,韩禧打磨刃口、处理木柄,金陵痞帅说: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.com阅读本书!翠姑则帮忙理竹子、削竹篾。王大叔回来后,也加入了编背篓的队伍,他编竹篾的手艺好,不一会儿就编好了一个背篓的雏形。张婶也从西街回来了,不仅买了五尺帆布,还跟布铺老板要了些碎布,能用来缝背篓的内衬。
巷里的街坊们听说韩禧要去参军,也都来帮忙——有帮着搬木料的,有帮着缝帆布的,有帮着磨铲子的,铁铺里一下子热闹起来。韩禧看着大家忙碌的身影,心里暖暖的——在这个乱世里,这些平凡的街坊,就是他最坚实的后盾。
下午两点,离报到时间还有一个时辰,他们终于赶做完成了十个铲子、七个背篓。韩禧把铲子和背篓分发给街坊们,还特意给韩婆婆留了一个最结实的铲子和一个最大的背篓:“阿婆,这个铲子的铲头最厚,挖地最省力;这个背篓的竹篾编得密,能装更多东西,你一定要收好,要是遇到危险,就跟着王大叔他们走,地图上标了山里的小路,很安全。”
韩婆婆接过铲子和背篓,眼眶有些发红:“禧哥儿,你在前线要好好照顾自己,别受伤,我们都等着你回来。”她从怀里掏出个小布包,里面是一些草药:“这是止血的草药,你带上,要是不小心受伤了,就敷上,能止血。”
韩禧接过草药,紧紧攥在手里:“阿婆,我会的。你们也要好好照顾自己,等我回来。”
两点半,韩禧收拾好东西——保安队的报到纸条、韩婆婆给的银镯子和草药、自己画的防御工事草图,还有翠姑给他缝的布包。他跟街坊们一一告别,刘铁匠送他到铁铺门口:“禧哥儿,到了保安队,要是有人欺负你,就报我的名字。好好干,给咱们玉环县城争光!”
翠姑跟着他走了一段路,一首送到巷口:“韩家哥哥,这个你拿着。”她从怀里掏出个平安符,是用红布缝的,里面装着些五谷杂粮,“这是我跟奶奶一起求的平安符,你带在身上,能保平安。”
韩禧接过平安符,放进贴身的布兜:“翠姑,谢谢你。我会带着它,等我回来,再还给你。”
翠姑咬着嘴唇,眼泪在眼眶里打转:“你一定要回来,我等着你。”
韩禧点点头,转身往县城西的保安队驻地走。他不敢回头,怕看到翠姑的眼泪,会忍不住留下来。路上,他看着玉环县城的街道——熟悉的杂货铺、茶馆、铁匠铺,还有来来往往的行人,心里暗暗发誓:一定要守住这片土地,守住这些熟悉的人。
走到保安队驻地门口,己经是下午两点五十分。驻地是以前的县衙旧址,门口站着两个穿军装的士兵,手里拿着步枪,神色严肃。韩禧走过去,掏出报到纸条:“我是韩禧,来报到的。”
士兵接过纸条,看了看,对里面喊:“报告李队长,韩禧前来报到!”
不一会儿,一个穿军装的中年男人走了出来,他身材高大,脸上带着一道疤痕,眼神锐利,正是浙江保安队玉环分队的队长李友邦——韩禧在报纸上见过他的照片,他是台州本地人,早年参加过北伐战争,很会打仗。
李友邦看着韩禧,伸出手:“你就是韩禧?听说你会改农具、画图纸,还能设计防御工事?”
韩禧赶紧握住他的手:“李队长,我会一些,要是有需要,我随时可以帮忙。”
李友邦笑了笑:“好,有你这句话就行。现在日军在北方增兵,南方也不安全,我们正需要你这样的技术人才。跟我来,我带你去看看咱们的防御工事,你给提提改进意见。”
韩禧跟着李友邦走进驻地,心里的犹豫彻底消失了。他知道,自己的选择是对的——在这里,他能用上自己的手艺,为抗日做更多的事;在这里,他能守护自己的家乡,守护那些他在乎的人。
下章预告:1937年6月30日清晨,韩禧跟着李友邦查看完保安队的防御工事,刚回到宿舍,就听见驻地门口传来喧哗声。他走出去一看,是几个士兵正在张贴征兵告示,上面写着“日军逼近浙江,急需青年参军,保卫家乡”,下面还盖着浙江保安队的公章。不少市民围在告示前,有人议论纷纷,有人神色犹豫,还有几个穿学生装的年轻人,当场就说要报名参军。韩禧看着告示上的字,心里一紧——征兵告示的张贴,说明日军离浙江越来越近,大战很快就要爆发了。他刚想上前看看告示的详细内容,就看见李友邦走了过来,神色严肃:“韩禧,跟我来,有重要的事跟你说。”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BLK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