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41章 1937年7月3日·玉环县城门口,遇同乡青年宣讲抗日救国

小说: 烽火归途,1937   作者:金陵痞帅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烽火归途,1937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BLK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烽火归途,1937来自“人人书库”免费看书APP,百度搜索“人人书库”下载安装安卓APP,烽火归途,1937最新章节随便看!

时间:1937年7月3日,清晨至上午

地点:玉环县城坎门据点、县城东城门、城门旁的公告栏、城门内侧石阶

引子:清晨的海风还带着凉意,韩禧刚帮着士兵们把最后一块铁板钉在战壕的缺口上,通信兵就骑着马踏过沙滩赶来,马鬃上还沾着露水。“韩禧兄弟!李队长急令!”通信兵翻身下马,从怀里掏出折叠的军令,“总部要调整沿海防御部署,让你立刻回县城总部议事,坎门这边暂由赵副队长接管!”韩禧心里虽惦记着未修复的炮楼,但军令难违,他跟赵刚简单交接了防御要点——尤其是要加固剩余重机枪的支架、提前在滩涂埋好绊马索,便抓起布包往县城赶。走到东城门时,却被一阵激昂的宣讲声拦住了脚步,人群中那个穿学生装的身影,竟有些眼熟。

韩禧挤过围观的人群,看清了高台上的青年——正是上月在兴盛茶馆里喊着要去北平参军的小王,王育才。此时他头发凌乱,袖口卷到肘部,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《浙江日报》,报纸头版“卢沟桥事变爆发,日军全面侵华”的标题被红笔圈了出来,格外刺眼。

“同胞们!你们看这报纸!”王育才把报纸举过头顶,声音因激动而发颤,“日军己经在北平打响了第一枪,北平城快守不住了!他们的军舰就在咱们玉环海面上游弋,轰炸机昨晚还炸了坎门据点!今天他们炸坎门,明天就会炸县城,后天就会闯进咱们家里,抢粮食、杀亲人!难道咱们要眼睁睁看着家被毁了吗?”

人群里一阵骚动,有人低头私语,有人面露惶恐。一个扛着锄头的老农叹了口气:“小王啊,我们也想反抗,可我们没枪没炮,怎么跟日军打?我家还有老婆孩子要养,要是我死了,他们可怎么活?”

“没枪没炮,我们可以跟部队学!”王育才立刻回应,跳下高台走到老农面前,“浙江保安队正在征兵,只要我们加入队伍,就能拿枪、能学战术!坎门据点的弟兄们昨晚还打下一架日军敌机,他们能做到,我们也能!只要咱们团结起来,就没有打不跑的敌人!”

韩禧站在人群边缘,看着王育才急切又坚定的模样,想起了自己刚穿越来时的迷茫——那时他也只想着躲战乱,是韩婆婆、翠姑和街坊们的信任,让他明白“守护”比“躲避”更重要。他摸了摸怀里翠姑编的竹哨,竹篾的纹路硌着手心,忽然觉得该说些什么。

“小王兄弟,我有个问题想问你。”韩禧往前站了一步,人群瞬间安静下来,目光都落在他身上——他穿着沾着沙土的军装,腰间别着铁锤,一看就是刚从坎门据点下来的人。

王育才看见他,愣了一下,随即认出他是上次在茶馆躲在柱子后的人,赶紧点头:“这位兄台请讲!”

“你说要加入保安队,可你知道部队现在最缺什么吗?”韩禧问道,目光扫过人群,“不是缺喊口号的人,是缺能做事的人——缺会修工事的、会救伤员的、会运物资的。你读过书,能认字记账,这是你的长处;但你会挖战壕吗?会用担架抬伤员吗?会分辨日军的战机型号吗?”

王育才被问得哑口无言,脸涨得通红:“我……我可以学!只要能抗日,再苦再累我都不怕!”

“好!有这份心就好。”韩禧点点头,从怀里掏出一张折叠的纸——正是他之前画的坎门防御工事草图,“这是坎门据点的战壕设计图,你看这里,战壕要挖一米八深、一米五宽,每隔十米要设一个掩体,掩体两侧要加木板挡板,防止炮弹碎片伤人。你要是真想去部队,先跟着民夫们去坎门修工事,学怎么看图纸、怎么指挥大家分工,这些本事,比只会喊口号有用得多。”

人群里的议论声渐渐变了,刚才提问的老农凑过来看草图:“这位小哥,你是坎门据点的人?昨晚的轰炸,你们没事吧?”

“伤了几个弟兄,但我们也打下了一架敌机。”韩禧指着草图上的炮楼标记,“这是我们加固的炮楼射击口,加了两层铁板,能防日军的子弹。只要咱们把防御工事修结实了,把每一个能利用的地形都用上,就算日军来了,也能跟他们耗下去。”

“那……我们这些没读过书、没学过战术的,能帮上什么忙?”一个穿短褂的年轻汉子问道,他身后还站着几个同龄的青年,眼里满是期待。

“你们能帮的更多!”韩禧提高声音,“年轻力壮的,可以去坎门扛木料、运铁板,帮着修工事;会打铁的,去刘家铁铺帮忙锻打武器零件;会采药的,去山里采些止血的草药,送到部队当急救药。就算是在家的老人孩子,也能帮着囤粮食、缝布鞋——抗日不是某一个人的事,是咱们所有人的事!”

人群瞬间沸腾起来,刚才还犹豫的人纷纷举手:“我去运铁板!我力气大!”“我会采药,我去山里采!”“我家有缝纫机,我帮着缝布鞋!”

王育才看着眼前的场景,眼眶有些发红,他走到韩禧面前,深深鞠了一躬:“兄台,谢谢你!是我太心急了,只想着喊口号,却忘了该做些实在事。我这就去坎门找民夫队,跟着他们学修工事!”

韩禧拍了拍他的肩膀:“不用谢,咱们都是为了守护玉环。你读过书,记得多跟民夫们讲前线的消息,让大家知道,咱们不是在孤军奋战——北平的弟兄在守,上海的弟兄在守,全国的同胞都在守,咱们不能拖后腿。”

王育才用力点头,攥紧了手里的报纸,转身就往坎门的方向跑。人群也渐渐散去,大家三三两两地讨论着要去做什么,原本惶恐的脸上多了几分坚定。

韩禧看着大家的背影,心里松了口气——他知道,仅凭自己和部队的力量,守不住玉环,只有让所有百姓都动起来,形成真正的“全民抗战”,才能在这场残酷的战争里,为家乡守住一线生机。

他抬头看了看天,太阳己经升得很高,阳光照在城门上,把“玉环县城”西个大字照得发亮。想起李队长还在总部等着,他赶紧加快脚步往县城中心走。路过城门旁的公告栏时,他停了下来——公告栏上贴了一张新的征兵告示,落款还是“浙江省保安处台州分处”,但内容比之前更详细了:不仅招士兵,还招民夫、医护员、后勤员,甚至还招会认字记账的文书。

“看来总部也意识到,要发动百姓的力量了。”韩禧心里想着,刚要走,就听见身后有人喊他:“这位小哥,等一下!”

他回头一看,是个穿长衫的中年男人,手里提着个药箱,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。男人走到他面前,递过来一张名片:“我叫陈鹤年,是县城里的中医,刚才听你说需要草药当急救药,我这里有一些止血的三七、消炎的金银花,还有些治外伤的药膏,想捐给部队。不知道小哥能不能帮我联系一下负责后勤的人?”

韩禧接过名片,上面“陈鹤年”三个字写得苍劲有力。他心里一动——陈鹤年这个名字,他好像在历史资料里见过,是民国时期玉环有名的中医,抗战时组织过民间医疗队,救过不少士兵和百姓。没想到今天能在这里遇到他。

“陈先生,您愿意捐药,真是太好了!”韩禧赶紧说,“我现在要去总部见李友邦队长,您要是方便,可以跟我一起去,首接跟李队长对接,他肯定会非常感谢您!”

陈鹤年笑着点头:“好啊,我正愁找不到对接的人。那咱们现在就走?”

韩禧点点头,和陈鹤年一起往总部走。路上,陈鹤年跟他聊起,县城里还有不少商户愿意捐物资——布铺的老板愿意捐帆布做担架,粮行的老板愿意捐糙米,甚至连西街的张老板,都托人说要捐五十斤面粉。

“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,国难当头,没人能独善其身。”陈鹤年叹了口气,“之前大家只是怕,怕自己的这点力量没用,怕付出了却看不到希望。现在有你和小王这样的人站出来,大家就有了主心骨,也敢站出来了。”

韩禧心里暖暖的,他知道,这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——是王育才的热血,是陈鹤年的善良,是所有街坊百姓的牵挂,才让这份“希望”慢慢聚起来,像黑暗里的一点光,越来越亮。

快到总部时,韩禧远远就看见李友邦队长站在门口,手里拿着一份电报,神色有些凝重。他心里一紧,赶紧加快脚步——难道又有坏消息了?

下章预告:1937年7月3日上午,韩禧带着陈鹤年走到总部门口,李友邦队长立刻迎了上来,手里的电报还捏在手里。“韩禧,你可来了!”李队长的声音有些急促,“刚收到台州总部的电报,日军的登陆艇己经离开军舰,朝着坎门方向来了,预计今天下午就能到!咱们得赶紧调整防御计划,你之前说的滩涂埋绊马索、战壕加挡板的方案,得让士兵们加快落实!”韩禧心里“咯噔”一下——日军来得比预想中还快,坎门的工事还没完全修复,民夫队也刚出发,这一战,怕是比昨晚的轰炸还要艰难。陈鹤年见状,赶紧说:“李队长,我可以组织县城的中医成立医疗队,今天下午就去坎门,帮着救伤员!”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BLK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烽火归途,1937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BLK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