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1937年7月11日,清晨至午后
地点:玉环县城中街募捐点、巷口裁缝铺、码头杂货摊、临时驻地操场
引子:清晨的薄雾还没散尽,中街的青石板路沾着露水,韩禧攥着从总部带回的紧急通知,指尖微微发颤——李友邦队长的话犹在耳边:“日军暂缓进攻,给了咱们三天准备时间,你带的同乡队,得抓紧补全装备。”他抬头看向街角,周明远正领着吴根生、赵小山搭募捐棚,竹竿歪歪扭扭地靠在墙上,帆布被风吹得猎猎作响。想起昨晚赵小山说的“大家的鞋都快磨穿了”,韩禧心里打定主意:今天就算跑遍整个县城,也要让每个人都穿上一双新布鞋,带着家乡的温度上战场。
“韩禧哥,棚子搭好了!”周明远踮着脚,把写着“募捐布鞋物资,支援抗日队伍”的木牌挂在竹竿上,字是用红漆写的,虽然有些歪,却格外醒目。韩禧走过去,帮着把帆布拉展:“咱们分两组,一组留在募捐点登记物资,一组去巷里的裁缝铺、杂货摊问问,看能不能低价买些布和棉花——要是店家愿意捐,咱们就记上名字,以后打跑了日军,再好好感谢他们。”
“我去跑街!”王建军扛起一个空布袋子,声音洪亮,“我认识中街的张裁缝,他以前给我哥做过军装,肯定愿意帮忙。”李大海也赶紧跟上:“我跟你去!我力气大,能帮着扛布。”
韩禧点点头,把登记册递给周明远:“你留在这儿,登记时要写清楚捐助人姓名、物资种类和数量,别漏了。赵小山,你跟着周明远,要是有人捐草药,就分类收好,以后能给伤员用。”
安排妥当后,韩禧也拎着个布包,往巷尾的杂货摊走。清晨的街头渐渐热闹起来,包子铺的蒸笼冒着白气,铁匠铺传来“叮叮当当”的打铁声,偶尔有挑着菜筐的农户走过,看见募捐棚,都忍不住停下脚步张望。韩禧心里有些忐忑——不知道百姓们愿不愿意捐物资,毕竟这年头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。
“韩小哥?你怎么在这儿?”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,韩禧抬头一看,是巷口杂货铺的王老板,正站在柜台后擦玻璃。韩禧赶紧走过去,说明了来意:“王老板,我们队伍要去前线抗日,想跟您买些布和棉花,给弟兄们做布鞋。要是您愿意低价卖,或者捐一些,我们都记在心里。”
王老板放下手里的抹布,走进里屋,很快抱出一捆蓝布和一袋棉花:“布是去年进的,棉花是新弹的,你都拿去!不用给钱,就当我为抗日出份力。我儿子也想参军,可惜年纪太小,你们带着我的心意上战场,多杀几个日军!”
韩禧心里一暖,接过布和棉花,郑重地在本子上写下“王老板,捐蓝布10尺、棉花5斤”:“谢谢您,王老板!等打跑了日军,我们一定来给您道谢。”
从杂货铺出来,韩禧又去了几家店铺,大多店家都愿意伸出援手——张裁缝捐了5尺黑布和几捆棉线,说“黑布耐脏,适合打仗穿”;粮店的李老板捐了2斤棉花,还塞给韩禧几个馒头;甚至有路过的百姓,把身上带的铜钱捐出来,说“虽然少,也是份心意”。
走到中街募捐点时,韩禧远远就看见棚子周围围满了人,周明远正忙着登记,赵小山蹲在一旁,把捐来的草药分类放进篮子里。“韩禧哥,你看!”周明远举起登记册,脸上满是兴奋,“一早上就捐了30尺布、15斤棉花,还有不少人说要回家拿旧衣服拆了做鞋底!”
韩禧刚要说话,就看见人群外,翠姑提着个布包,正往这边走,韩婆婆跟在后面,手里也拎着个篮子。韩禧赶紧走过去:“翠姑,韩婆婆,你们怎么来了?山里不安全,怎么还跑出来?”
“听说你们在募捐做布鞋,我和婆婆连夜做了几双,给你们送过来。”翠姑打开布包,里面整整齐齐叠着五双布鞋,鞋面绣着简单的竹叶图案,“布是家里剩下的,棉花是去年弹的,虽然不多,也是我们的心意。”
韩婆婆也把篮子递过来,里面装着晒干的草药:“这些是止血的三七和消炎的金银花,你们带上,受伤了能用上。禧哥儿,你们在前线要多注意安全,我们在山里等着你们胜利的消息。”
韩禧接过布鞋和草药,指尖触到布鞋的鞋底,还带着一丝余温——肯定是翠姑和韩婆婆连夜赶做的。他鼻子有些发酸,郑重地说:“谢谢您俩,我们一定好好打仗,早点打跑日军,让你们能早点回家。”
围观的百姓们见了,也纷纷回家拿物资——有的抱来旧衣服,说“拆了能做鞋底”;有的拿来针线,说“我会纳鞋底,去你们驻地帮忙吧”;还有的老太太,颤巍巍地从怀里摸出几枚铜钱,说“是给孙儿买糖的,捐给你们买布”。
韩禧看着眼前的场景,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——这些平凡的百姓,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本事,却用最朴素的方式支持着抗日,他们捐出的不仅是布和棉花,更是对家乡的牵挂,对胜利的期待。
中午时分,募捐的物资己经堆了满满一棚——有各色的布、弹好的棉花、纳鞋底的粗线,还有不少人主动报名去驻地帮忙做布鞋。韩禧和周明远把物资分类打包,扛着往临时驻地走,一路上,不少百姓跟着帮忙,有的扛布,有的抱棉花,队伍浩浩荡荡,像一条长龙。
回到驻地时,王建军和李大海也回来了,两人扛着两大捆布,脸上满是汗水:“韩禧哥,张裁缝不仅捐了布,还带了三个徒弟来帮忙做布鞋!咱们的人肯定能穿上新布鞋!”
韩禧把物资卸在操场中央,召集大家过来:“现在开始分工,会做布鞋的乡亲们负责纳鞋底、缝鞋面;不会做的就帮忙拆旧衣服、弹棉花;周明远负责登记物资使用情况,别浪费了;王建军,你去把咱们的旧鞋收起来,要是新鞋不够,就先补补旧鞋。”
大家立刻行动起来,操场瞬间变成了“布鞋作坊”——纳鞋底的“嗤嗤”声、弹棉花的“砰砰”声、说笑声响成一片。韩禧也拿起一根针,学着翠姑的样子纳鞋底,虽然针脚歪歪扭扭,却格外认真。他看着身边忙碌的人们,心里忽然想起穿越前看到的一句话:“民族的力量,藏在每个普通人的心里。”
午后的阳光渐渐变烈,第一双布鞋终于做好了,是张裁缝的徒弟做的,黑色的鞋面,厚厚的鞋底,针脚又细又匀。张裁缝把布鞋递给韩禧:“韩小哥,你先试试,合不合脚。”
韩禧接过布鞋,赶紧脱下旧鞋穿上,刚一踩在地上,就觉得软乎乎的,像是踩在棉花上,之前磨得发疼的脚底瞬间舒服了不少。他站起来走了两步,笑着说:“正好合脚!谢谢张师傅!”
就在这时,驻地门口传来一阵马蹄声,通信兵骑着马快速跑进来,手里拿着一份电报:“韩禧长官!李队长急电!让你们立刻去总部集合,有重要任务安排!”
韩禧心里“咯噔”一下——难道日军又有新动向了?他赶紧脱下新布鞋,换上旧鞋,对周明远说:“你留在这儿,盯着大家做布鞋,我去总部看看。”
“韩禧哥,你路上小心!”周明远叮嘱道。韩禧点点头,跟着通信兵往外跑,心里满是疑惑——这个时候叫他去总部,会是什么任务?难道要提前出发去布防?
下章预告:1937年7月11日午后,韩禧刚跑到保安队总部,就看见李友邦队长和陈少校正围着一张地图讨论,地图上用红笔圈出了一个小山村。“韩禧,你来得正好!”李队长指着红圈处,“这个村子在坎门和大麦屿之间,是日军可能路过的补给点,咱们要派一支队伍去那里设伏,破坏日军的补给线。你带的同乡队熟悉地形,这个任务交给你们最合适。”韩禧心里一紧——设伏需要熟悉地形和灵活应变,虽然同乡们熟地形,却没经过实战,能完成任务吗?可他刚要开口,陈少校就递过来一把步枪:“这是给你们的装备,下午就出发,时间紧迫,不能耽误!”
金陵痞帅说: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.com阅读本书!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BLK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