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1937年7月10日,傍晚至深夜
地点:玉环县城临时驻地(原县立小学)教室、操场角落、校舍屋檐下、驻地后门柴火房
引子:傍晚的余晖把教室的木窗染成暖黄色,韩禧攥着从总部带回的海图草图,指腹反复着“坎门”“大麦屿”两个红圈——李友邦队长的话还在耳边回响:“日军可能双线进攻,你带的同乡队熟悉地形,分组支援的事,得听听他们的想法。”推开门时,教室里的场景让他心头一软:周明远正帮吴根生缝补磨破的裤脚,王建军用石头打磨训练用的木棍,赵小山蹲在角落,把白天采的草药按种类分类。他忽然明白,要让这支队伍真正拧成一股绳,光靠命令不够,得先走进每个人的心里,知道他们为何扛枪,又能扛得起怎样的责任。
“大家先停手,咱们聊聊。”韩禧把海图铺在讲台的破木板上,指尖点在红圈处,“日军可能从坎门、大麦屿两个方向来,咱们要分成两组支援。但谁去哪,谁干什么,我想先听你们说——说说你们最熟哪里,会些什么旁人不会的本事,还有,你们为啥愿意放下家里的事来参军。”
教室里瞬间静了下来,只有屋檐下燕子的呢喃声。周明远最先站起来,手里还攥着半截针线,快步走到讲台前:“韩禧哥,我想去坎门!我爹以前在坎门码头当账房,我跟着他跑过三年,哪条巷子通滩涂、哪片礁石能藏人,我闭着眼都能说出来。而且我会记账、写文书,到了坎门能帮着登记弹药、传递消息,不用跟大家抢着扛枪。”
他顿了顿,低头摸了摸袖口——那里绣着个小小的“家”字,是他娘临走前缝的:“我参军,是因为去年日军侦察机炸了我们村,我家的房子烧没了,我娘抱着我躲在菜窖里,说‘要是没人守着,咱们连躲的地方都没有’。我想守住坎门,守住能让娘安身的地方。”
韩禧在海图“坎门”旁写下周明远的名字,备注“熟坎门街巷、会文书记账”,笔尖顿了顿,又添了“心细”两个字。他看向王建军,这个总是闷头干活的汉子,此刻正攥着木棍,指节泛白。
“我去大麦屿。”王建军的声音像磨过的粗砂,“我老家在大麦屿的小渔村,三岁就跟着我爹出海,哪片海域有暗礁、哪段洋流会变向,我比记自己的名字还熟。而且我会打铁,小时候跟我爷学过,步枪的枪栓松了、刺刀卷刃了,我都能修。”
他抬头时,眼里闪着光:“我哥是去年在上海打仗没的,他寄回来的最后一封信说‘守住上海,就是守住家’。现在日军要打玉环,我得替我哥守住他没守住的家,让他在地下能安心。”
韩禧的喉结动了动,在“大麦屿”旁写下“王建军”,备注“熟大麦屿海况、会打铁修械”。接下来,一个个身影陆续站起,故事也跟着铺展开——
吴根生挠着头走到前面,裤脚的补丁还歪歪扭扭:“我……我想去大麦屿,我会驾小渔船,能在近海划着船布水雷。我爹是渔民,去年被日军的巡逻艇撞翻了船,连尸首都没捞着。我想驾着船,把日军的船也撞翻,替我爹报仇。”
赵小山抱着草药篮,声音细细的却很坚定:“我去坎门,我跟着韩婆婆学了五年采药,什么草能止血、什么花能消炎,我都认识。坎门肯定有很多受伤的弟兄,我能帮陈鹤年先生治伤。而且我跑得快,传递消息也能派上用场。”
李大海拍着胸脯站起来,他的手掌比常人宽半寸,是常年扛船桨练出来的:“我去坎门!我力气大,能扛着弹药跑三里地不喘气,修工事时搬石头、挖战壕,我都能冲在前面。我参军,是因为我媳妇说‘你去守着,我在家给你蒸白面馒头,等你回来吃’,我得守住能让她安心蒸馒头的玉环。”
韩禧一边听,一边在海图上记录,不知不觉间,“坎门组”“大麦屿组”的名单己经列得满满当当,每个人的特长、初心都清晰地落在纸上。他看着眼前这些汉子——有的手上还带着农活留下的老茧,有的袖口还沾着草药汁,有的眼神里藏着失去亲人的痛,却都透着一股“不退”的劲。
“好,分组就按大家说的来。”韩禧把海图折好,放进贴身的衣兜,“坎门组明天一早跟周明远去勘察工事,重点看战壕的排水沟够不够通畅、掩体的木板够不够厚;大麦屿组跟王建军去踩点,把暗礁的位置标清楚,看看哪里适合布水雷、设绊索。”
他走到教室中央,目光扫过每个人:“记住,咱们分组不是分开,是两头守着咱们的家。坎门要是需要支援,金陵痞帅说: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.com阅读本书!大麦屿的人得能立刻赶过去;大麦屿要是有动静,坎门的人也得能搭把手。咱们是同乡,是弟兄,更是一起守家的战友。”
“是!”十几个人的声音撞在教室的木梁上,震得窗纸轻轻作响。
傍晚的余晖渐渐暗下去,韩禧让大家先去休息,自己却拿着名单,走到操场角落的老槐树下。夜风带着柴火的味道吹过来,他想起穿越前在历史书里看到的“全民抗战”——那时只觉得是遥远的文字,可现在才明白,所谓“全民”,就是周明远袖口的“家”字,是王建军手里的打铁锤,是赵小山篮里的草药,是每个普通人愿意为家乡拼一次的勇气。
“韩禧哥,你还没睡?”周明远提着一盏马灯走过来,灯芯的光在他脸上跳动,“我整理了份特长清单,你看看有没有漏的——林阿福会做土炸药,他以前在山里炸过野猪;张石头会编竹筐,能用来装弹药或者给伤员当担架;还有刘老栓,他会做豆腐,能给大家补补身子。”
韩禧接过清单,借着马灯光看下去,字迹虽然歪歪扭扭,却写得格外认真。他指着“林阿福”的名字:“土炸药是好东西,让他明天跟王建军去大麦屿,教大家怎么配药,怎么埋在礁石缝里——日军的登陆艇要是靠近,说不定能给他们个措手不及。”
“我也是这么想的!”周明远眼睛一亮,又凑近了些,声音压得低:“韩禧哥,我还有个事——大家的鞋都快穿烂了,吴根生的鞋底都露了,赵小山的鞋帮裂了个口子。要是去坎门的战壕里走,或者在大麦屿的礁石上爬,肯定会磨破脚。咱们能不能想办法弄些布鞋,给每个人发一双?”
韩禧心里一动,想起翠姑给他做的那双布鞋——鞋底纳得密密麻麻,踩在礁石上不硌脚,走在战壕里也稳当。他拍了拍周明远的肩膀:“你想得周到。明天咱们分两组行动,一组去街头募捐,跟百姓说咱们要去前线守家,需要布、棉花做布鞋;另一组去找会做针线的妇人帮忙,咱们自己动手做,这样又快又省钱。”
“太好了!”周明远兴奋地攥紧马灯,“我明天一早就去联络巷里的张婶、李婆婆,她们以前给部队缝过棉衣,手快得很!”
就在这时,驻地后门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,柴火房的门“吱呀”一声被推开,赵小山抱着草药篮跑出来,脸色发白:“韩禧哥!周大哥!我刚才在后院听见两个巡逻兵说话,说……说日军的军舰己经往大麦屿方向移动了,可能明天一早就会到!”
韩禧心里“咯噔”一下,手里的清单差点掉在地上。他快步走到赵小山身边,抓着他的胳膊:“你确定没听错?他们还说什么了?”
“没听错!”赵小山用力点头,声音还在发颤,“他们说总部己经给坎门、大麦屿的据点发了急电,让赶紧准备防御。还说……还说咱们的新兵队伍可能要提前出发!”
韩禧攥紧拳头,指节泛白——日军来得比预想中快,要是明天一早军舰就到,大麦屿的布防根本来不及。他转身对周明远说:“你现在去叫王建军、林阿福,让他们带着大麦屿组的人,今晚就去大麦屿踩点,把暗礁的位置标清楚,能埋几处土炸药就埋几处;我去总部找李队长,问问具体情况,顺便申请些应急的弹药和工具。”
“那布鞋的事……”周明远看着手里的清单,有些犹豫。
“布鞋的事先放一放,守住大麦屿更重要!”韩禧的声音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,“等咱们把日军挡回去,有的是时间做布鞋。现在,得先保住能让大家安心做布鞋的地方!”
周明远用力点头,提着马灯就往校舍跑。韩禧看着他的背影,又看向赵小山:“你赶紧把草药收进柴火房,然后去叫坎门组的人,让他们今晚把工事需要的工具都准备好,明天一早随时待命。”
赵小山应了声,抱着草药篮往柴火房跑。韩禧快步走向驻地大门,夜风掀起他的衣角,手里的海图草图硌着胸口——他知道,今晚的玉环,注定无眠;而他们这支刚组建的同乡队伍,明天就要迎来真正的考验。
下章预告:1937年7月10日深夜,韩禧刚跑到保安队总部,就看见李友邦队长和陈少校正围着电台,脸色凝重。“你来得正好!”李队长递过一份电报,“日军三艘登陆艇己经进入大麦屿海域,预计明天拂晓发起进攻!我己经让赵刚副队长带一个排去支援,但人手还是不够,你带的同乡队得立刻出发,去大麦屿协助布防!”韩禧接过电报,指尖有些发凉——大麦屿组的人刚出发,坎门组还没准备好,现在要全员支援大麦屿,时间根本来不及。可就在这时,电台里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电流声,通信兵大喊:“队长!坎门方向也发现日军船只,像是要牵制咱们的兵力!”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BLK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