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1937年7月16日,午后至傍晚
地点:玉环县征兵处操场西侧后勤登记点、北侧物资仓库、东侧临时医疗棚、院内柳树下议事区
引子:午后的阳光把操场的水泥地晒得发烫,韩禧攥着新拟的“后勤岗位分配表”,指腹在“医疗组、运输组、装备维修组”的字迹上反复。纸张边缘还沾着刚才整理物资时蹭到的面粉——那是给后勤队准备的应急干粮,装在粗布口袋里,沉甸甸的压着手心。不远处,林小顺正蹲在医疗棚前,小心翼翼地把绷带卷成整齐的小卷,王大勇则扛着两袋大米往仓库走,军靴踏过地面时,汗水顺着他的脖颈往下淌。韩禧心里清楚,这些体力不算顶尖的同乡,不是“累赘”,而是前线最坚实的“后盾”——今天把岗位分好、把技能用对,明天坎门滩涂的弟兄们,就能多一分活下去的底气。
“韩文书,您快来看看!这草药分类俺们实在弄不明白,怕分错了耽误事。”运输组的组长吴根生举着一把晒干的植物,快步跑过来,脸上满是焦急。他身后跟着三个同乡,手里都捧着装满草药的竹篮,里面的植物叶子、根茎混在一起,确实难以分辨。
韩禧放下分配表,接过吴根生手里的草药——叶片呈长椭圆形,边缘有锯齿,闻起来有淡淡的苦味。“这是‘苦丁草’,能清热解毒,要是有弟兄中暑或者发烧,煮水喝很管用。”他一边说,一边从竹篮里挑出另一株植物,“这个是‘止血草’,叶子背面有白色绒毛,捣碎了敷在伤口上,止血效果比绷带还好。你们记清楚,带苦味的归‘清热类’,带绒毛的归‘止血类’,我再画个简易图给你们,以后按图分类就不会错了。”
吴根生赶紧拿出小本子,韩禧用铅笔在纸上画下两种草药的轮廓,标注好特征。“太谢谢您了,韩文书!有了这个图,俺们再也不怕分错了!”吴根生小心翼翼地把本子揣进怀里,像是捧着宝贝,“俺们运输组下午就去坎门滩涂的补给点踩点,把路线记熟,保证弹药和草药能及时送上去。”
“路上注意安全,遇到日军巡逻队别硬拼,先躲起来。”韩禧叮嘱道,又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简易地图,上面用红笔标了几个隐蔽的小道,“这些是本地乡亲告诉我的近路,能避开日军的视线,你们按这个路线走,能快半个时辰。”
吴根生接过地图,用力点头,带着三个同乡快步往仓库走,脚步比刚才轻快了不少。韩禧看着他们的背影,心里泛起一股暖意——这些同乡或许没读过多少书,却有着最朴素的认真,只要给他们明确的方向和方法,就绝不会掉链子。
“韩文书,医疗组的绷带和消毒水都清点好了,就是少了些镊子和剪刀,怕是不够用。”林小顺抱着一个木盒走过来,脸上带着几分担忧。木盒里整齐地码着绷带、酒精瓶,却只有两把镊子、一把剪刀,锈迹还沾在工具边缘。
韩禧接过木盒,打开仔细看了看——镊子的尖端己经有些变形,剪刀也钝了,确实没法用在伤口处理上。他想起之前赵老兵说过,物资仓库里有一批没收的日军工具,或许能找到能用的医疗器械。“你跟我来,咱们去仓库找找,说不定能找到能用的镊子和剪刀。”
两人走到北侧物资仓库,赵老兵正坐在门口的小马扎上擦枪,看见他们,笑着站起来:“韩文书,是来领东西的?”
“赵老兵,您知道仓库里有没有没收的日军工具?我们医疗组缺镊子和剪刀,想找找看有没有能用的。”韩禧说明来意。
赵老兵想了想,转身进仓库,很快抱出一个铁盒:“这里面都是之前从日军巡逻队手里缴获的工具,有镊子、剪刀,还有几把小手术刀,你们看看能不能用。”
韩禧打开铁盒,里面的工具虽然沾着些泥土,却很锋利,镊子尖端也没变形。林小顺兴奋地拿起一把镊子,试着夹了夹棉花,稳稳当当的:“能用!这些工具比咱们之前的好多了!”
“那就都拿去吧!”赵老兵摆摆手,“这些东西放在仓库里也是落灰,给医疗组用,能救更多弟兄的命,比啥都强。”
韩禧和林小顺道谢后,抱着铁盒回到医疗棚。林小顺立刻拿出酒精,仔细擦拭工具上的泥土,动作轻柔得像在呵护宝贝。韩禧看着他认真的样子,忽然想起林小顺说过,他爹是村里的郎中——或许,这些医疗器械,不仅是救死扶伤的工具,也是林小顺对父亲的一种念想。
“林小顺,你爹现在还在村里吗?”韩禧轻声问道。
林小顺擦工具的手顿了顿,眼里闪过一丝伤感:“上个月日军轰炸村子,我爹为了救一个孩子,被弹片伤了腿,现在还在家养伤。我来参军,烽火归途,1937来自“人人书库”免费看书APP,百度搜索“人人书库”下载安装安卓APP,烽火归途,1937最新章节随便看!就是想早点把日军赶出去,让我爹能好好养伤,也让村里的人能安心过日子。”
韩禧拍了拍他的肩膀,语气坚定:“咱们一定会把日军赶出去的!等打完仗,你就能回家陪你爹,还能继续跟着他学医术,救更多的人。”
林小顺用力点头,擦工具的速度更快了,眼里的伤感渐渐被坚定取代。
傍晚时分,所有后勤岗位都分配完毕:林小顺任医疗组副组长,负责伤口处理和草药调配;王大勇任运输组副组长,负责弹药和粮食运输;会驾船的三个同乡编入运输组,负责近海物资转运;会种草药的两个同乡编入医疗组,负责草药采集和分类。韩禧把分配表整理好,准备拿去给张书记官报备,刚走到院内柳树下,就看见马老三带着战斗组的同乡围过来,脸上满是期待。
“韩文书,后勤组都安排好了?那咱们战斗组啥时候出发去坎门?俺们都等不及要跟日军打仗了!”马老三攥着步枪,指节因用力而泛白,眼里满是斗志。
韩禧笑着点头,把分配表递给马老三:“后勤组都安排妥当了,咱们战斗组明天一早出发,跟赵刚副队长的队伍汇合。不过出发前,咱们得再做一次装备检查,把子弹、刺刀都清点好,不能出半点差错。”
“俺们早就检查完了!”马老三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清单,上面密密麻麻写着每个人的装备:“韩文书您看,每个人都有一把步枪、三十发子弹、一把刺刀,还有两包干粮、一小包草药,啥都不缺!”
韩禧接过清单,仔细看了看,确认没问题后,又叮嘱道:“到了坎门滩涂,一定要听赵刚副队长的指挥,不能擅自行动。日军的装备比咱们好,枪法也准,咱们得靠地形和配合,不能跟他们硬拼。”
“俺们记住了!”战斗组的同乡齐声回答,声音在傍晚的院子里回荡,引得路过的征兵处工作人员都停下脚步,眼里满是敬佩。
就在这时,张书记官的秘书匆匆跑过来,手里拿着一份电报:“韩文书,张书记官让您现在去他办公室一趟,总部发来急电,说是要给咱们玉环同乡队分配正式的部队番号,还有战区归属,让您过去一起商量。”
韩禧心里一动——正式的部队番号和战区归属,意味着他们不再是“临时队伍”,而是编入正规作战序列,能获得更多的装备和支援!他跟马老三等人交代了几句,跟着秘书快步走向张书记官的办公室。
走到办公室门口,韩禧深吸一口气,推开了门。张书记官正坐在桌前,手里拿着电报,脸上满是喜色。“韩文书,你来了!快坐!”张书记官把电报递给韩禧,“总部决定把咱们玉环同乡队编入‘国民革命军陆军第62师补充团第3营’,归属第三战区,由顾祝同司令统辖。第62师的师长是陶广将军,补充团的团长是李继明上校,都是抗日的硬骨头,你们跟着他们,肯定能好好打鬼子!”
韩禧接过电报,看着上面的部队番号和战区归属,心里满是激动。第62师是浙江本土的主力部队,参加过淞沪会战,战斗力极强;第三战区负责江苏、浙江、安徽等地的防御,正是他们要守护的家乡所在。“谢谢张书记官!有了正式的番号和归属,咱们同乡队就能更有底气地去坎门打仗了!”
“不仅如此,总部还会给你们补充五十发子弹、十把刺刀,还有两箱罐头,明天一早就能送到。”张书记官笑着说,“李继明团长还特意来电,说等你们打完坎门的仗,要亲自来视察,看看咱们玉环同乡队的战斗力!”
韩禧郑重地敬了个军礼:“请张书记官放心,我们一定不辜负总部的期望,不辜负李团长的信任,守住坎门滩涂,把日军赶出去!”
走出办公室时,傍晚的夕阳把天空染成了红色,像极了战场上的热血。韩禧抬头望向坎门的方向,心里满是坚定——有了正式的番号、充足的装备、明确的归属,还有并肩作战的同乡,他们一定能打赢这场仗,守住这片土地,给乡亲们一个平安的家园。
下章预告:1937年7月16日傍晚,韩禧刚回到操场,就看见赵老兵领着一个穿着军装的青年走过来,青年肩上扛着一个帆布包,胸前别着“补充团联络兵”的徽章。“韩文书,这位是补充团派来的王瑞联络兵,专门来给你们送部队编制表和战区作战地图的,还说要跟您详细说说补充团的具体情况,比如兵力部署、武器配备,还有坎门滩涂的防御重点。”王瑞笑着伸出手:“韩队长,久仰您的大名!咱们补充团早就听说玉环有支敢打敢拼的同乡队,这次能跟你们并肩作战,真是太好了!”韩禧心里一喜——有了补充团的详细情况和作战地图,明天去坎门就能更有把握,可他看着王瑞手里的帆布包,忽然想起老陈头说的“赵富贵私卖武器”的事,补充团会不会己经知道了征兵处的贪腐问题?王瑞这次来,除了送资料,会不会还有其他目的?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BLK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