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1937年7月20日,清晨至午后
地点:大麦屿至补充团总部的山间小路、中途歇脚的山神庙、路侧隐蔽草丛、溪流补给点
引子:清晨的雾气还没散尽,山间小路的草叶上凝着水珠,踩上去沾湿了军靴的鞋面。韩禧走在队伍最前面,手里握着那张泛黄的“补充团总部路线图”,指尖在“途经清塘镇、避开日军封锁点×2”的标注上反复。同村的郑劼牵着最后一匹骡子跟在队伍后侧,黝黑的手臂肌肉紧绷,警惕地扫视着路边的树林;陈标则走在医疗组和运输组中间,手里拿着一个小本子,时不时低头记录着什么——那是他昨夜熬夜整理的“行军注意事项”,从“遇敌隐蔽技巧”到“干粮分配标准”,写得密密麻麻。韩禧心里清楚,从大麦屿到补充团总部的这三十里路,看似平静,实则藏着风险——日军的游动哨可能随时出现,沿途还可能遇到溃散的散兵,稍有不慎,不仅队伍会暴露,甚至可能连累到补充团总部的安全。
“韩禧哥,前面就是山神庙了,咱们要不要进去歇会儿?骡子也得喝点水,不然撑不到清塘镇。”郑劼快步走到韩禧身边,压低声音说道。他指了指前方不远处的山神庙——庙门半掩着,屋顶的瓦片有些破损,看起来许久没人打理,却正好能为队伍提供一个暂时的隐蔽点。
韩禧抬头看了看天色,雾气己经渐渐散去,太阳爬上了半山腰,估算着己经走了两个时辰,队伍确实需要休整。他转头看向通信兵陈小弟:“你先去山神庙附近侦查一下,看看有没有异常,确认安全了再让大家进去。”
“好!”陈小弟立刻卸下背上的发电机(为减轻负担,暂时放在了骡子背上),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短刀,猫着腰往山神庙方向挪去。他脚步轻快,很快就消失在树林里,只留下几道轻微的草木晃动痕迹。
趁着等待的间隙,韩禧让陈标把“行军注意事项”分给队员们:“大家都看看,尤其是‘遇敌应对’这一条——遇到日军游动哨,第一时间隐蔽,别开枪,别出声,等他们走了再继续赶路;遇到散兵,先确认身份,要是友军,能帮就帮一把,要是不明身份的,别多问,赶紧离开。”
队员们围在一起,借着阳光翻看小本子。林小顺看得格外认真,还把“伤员紧急转移技巧”那一页折了起来:“韩文书,要是遇到日军时正好有伤员,咱们该怎么隐蔽啊?伤员动不了,很容易被发现。”
韩禧蹲下身,在地上画了个简易的隐蔽示意图:“要是有伤员,先找路边的土坡或者灌木丛,用树枝、干草把伤员盖起来,再让两个弟兄在附近警戒,日军一般不会仔细搜路边的杂草,只要咱们不发出声音,就能躲过去。”他顿了顿,又补充道,“记住,无论遇到什么情况,都要听指挥,别擅自行动——咱们是一个整体,少一个人都不行。”
林小顺点点头,把示意图记在心里,又把小本子小心地放进贴身的布包里。马老三则拍了拍身边弟兄的肩膀:“都记牢了!咱们现在是补充团的人,不能给韩禧哥丢脸,更不能给玉环人丢脸!遇到鬼子别慌,有俺在!”
就在这时,陈小弟跑了回来,脸上带着轻松的表情:“韩队长,山神庙里没人,只有一些干草和破桌子,后面还有一口井,水很干净,骡子能喝。”
“走!”韩禧挥了挥手,率先往山神庙走去。队伍有条不紊地跟进,郑劼牵着骡子走在中间,尽量避开路上的碎石,防止骡子滑倒;陈标则跟在医疗组后面,帮林小顺提着急救箱,时不时提醒大家“小心脚下”。
进了山神庙,韩禧让马老三带着两个战斗组的弟兄守在庙门口,警惕地看着外面的小路;郑劼和几个运输组的弟兄则牵着骡子去井边喝水;林小顺和陈小弟则找了个干净的角落,开始整理医疗用品和通信设备。
韩禧走到庙后的井边,看着郑劼给骡子打水。井水很清澈,映着天空的云彩,他弯腰掬起一捧水,冰凉的触感瞬间驱散了行军的疲惫。“郑劼,你跟我说实话,弟兄们有没有抱怨赶路累?”他轻声问道——这一路都是山路,弟兄们大多是农民出身,虽然体力不错,但连续走两个时辰,难免会有些吃力。
郑劼擦了擦额头的汗,笑着说:“抱怨啥?大家都知道是去补充团汇合,是去打鬼子,没人觉得累。刚才王大勇还跟我说,等到了补充团,一定要跟张连长学学打鬼子的技巧,以后好保护乡亲们。”
韩禧心里一暖——这些同乡,没有复杂的想法,只有最朴素的“保家卫国”的念头,正是这份纯粹,支撑着他们一路走到现在。他刚想再说些什么,就听见庙门口传来马老三的低喝声:“谁?出来!”
韩禧心里一紧,立刻拔出腰间的步枪,快步往庙门口跑。只见马老三正举着枪,对准路边的草丛,草丛里有动静,却没人出来。“别开枪!”韩禧赶紧拦住马老三,“先问问是谁,别误伤了友军。”
他朝着草丛喊道:“里面的人听着,我们是国民革命军第62师补充团的,你们是什么人?出来说话!”
草丛里沉默了片刻,然后慢慢走出两个穿着破军装的士兵,手里拿着步枪,却没上膛,脸上满是疲惫和警惕。“我们是第58师的散兵,昨天跟部队走散了,想找补充团汇合。”其中一个高个子士兵说道,声音有些沙哑。
韩禧让马老三放下枪,走到两个士兵面前,仔细看了看他们的军装——确实是第58师的制服,只是有些破损,肩上的臂章也歪了。“你们有身份证明吗?比如入伍证或者部队番号证明?”他问道,不得不谨慎——最近有日军伪装成友军散兵,混入我方阵地侦查,必须确认身份。
高个子士兵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入伍证,递给韩禧:“这是我的入伍证,上面有第58师的印章。他是我的战友,叫刘二,我们真的是友军,不是日军的奸细。”
韩禧接过入伍证,仔细看了看——上面的姓名、籍贯、部队番号都写得很清楚,印章也没问题。他把入伍证还给高个子士兵,语气缓和了些:“抱歉,刚才是我谨慎了些。你们要是想找补充团,正好我们也要去,可以跟我们一起走,路上也好有个照应。”
高个子士兵和刘二明显松了口气,连忙道谢:“谢谢韩队长!我们昨天跟部队走散后,就怕遇到日军,一路躲躲藏藏,现在终于能找到组织了!”
韩禧让两人进庙休息,给他们倒了些水,又拿了两包干粮。“你们跟部队走散后,有没有遇到日军?他们的兵力部署怎么样?”他问道——多了解一些日军的情况,就能为队伍接下来的行军多做些准备。
高个子士兵喝了口水,慢慢说道:“我们昨天在清塘镇附近遇到过日军的游动哨,大概有十个人,还带着一条狼狗,搜查得很严。另外,听镇上的老乡说,日军的一个小队己经占领了清塘镇东头的据点,想封锁前往补充团总部的路。”
韩禧心里一沉——清塘镇是前往补充团总部的必经之路,日军占领了据点,肯定会在镇上设卡搜查,队伍要想过去,就得更加小心。他转头看向陈标:“你把清塘镇有日军据点的事记下来,一会儿跟大家说,让大家做好准备,路过清塘镇时,尽量绕开东头,走西头的小路,别被日军发现。”
陈标赶紧拿出小本子,把事情记下来,还特意画了个简易的清塘镇地图,标注出日军据点的位置和绕行路线。
休息了半个时辰,队伍再次出发。两个第58师的散兵跟在队伍中间,高个子士兵还主动跟马老三聊起了打鬼子的经历,气氛渐渐轻松起来。韩禧走在最前面,手里拿着陈标画的简易地图,心里默默盘算着——还有十里路就到清塘镇了,只要顺利绕过日军据点,就能在傍晚前到达补充团总部。
就在队伍走到一片树林时,韩禧突然停下脚步,做了个“隐蔽”的手势。大家立刻停下脚步,快速躲进路边的草丛里。韩禧指着前方不远处的小路——有三个日军游动哨正沿着小路走来,手里拿着步枪,还牵着一条狼狗,离队伍只有五十米远。
“别出声,别乱动,等他们走过去。”韩禧压低声音说道,紧紧握着手里的步枪,眼睛警惕地盯着日军游动哨的方向。郑劼和陈标也握紧了武器,身体紧绷,随时准备应对突况。
日军游动哨慢慢走近,狼狗在路边嗅来嗅去,时不时对着草丛狂吠几声。韩禧的心提到了嗓子眼——要是狼狗发现了他们,后果不堪设想。他悄悄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干粮,扔到远处的草丛里,干粮落地的声音吸引了狼狗的注意,它立刻跑了过去,对着草丛狂吠。
日军游动哨以为狼狗只是发现了野兔子,骂了几句,就牵着狼狗继续往前走。等他们走远了,韩禧才松了口气,挥了挥手,让大家从草丛里出来。
“韩禧哥,您刚才太厉害了!要是没那块干粮,咱们说不定就被发现了!”陈标拍着胸口,语气里满是佩服。
韩禧笑了笑:“只是运气好罢了。大家都打起精神,前面就是清塘镇了,日军据点就在镇上,咱们更要小心。”
队伍继续前进,每个人都更加警惕,脚步也放得更轻。韩禧看着前方隐约可见的清塘镇轮廓,心里只有一个念头:一定要顺利绕过日军据点,带着弟兄们安全到达补充团总部,为接下来的战斗做好准备。
下章预告:1937年7月20日午后,队伍刚走到清塘镇西头的小路,就看见一群难民正沿着小路往南走,大多是老人、妇女和孩子,手里提着简陋的行李,脸上满是疲惫和惶恐。一个老太太抱着一个生病的孩子,边走边哭,嘴里念叨着“日军快到了,家没了”。韩禧心里一沉——难民南迁,说明日军离这里越来越近了,他们不仅要绕过日军据点,还要小心别被难民潮打乱行军节奏。更让他担心的是,那个生病的孩子看起来像是发了高烧,林小顺的医疗组只有少量消炎药,要是孩子的病加重,他们该怎么办?同村的郑劼和陈标也皱起了眉头,显然在为难民的处境担忧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BLK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