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
郭纯与警察局王巡官的勾连,像一片阴云笼罩在包家父子头顶。
老包愈发胆战心惊,在秦府走路都恨不得贴着墙根。
包国维却异常冷静,他知道恐惧解决不了问题,唯有力量和准备才能带来安全感。
周末清晨,他再次背上简单的行头前往城隍庙。这一次,他不止为了赚取那点微薄的“启动资金”,更将这里视作观察世情、收集信息的窗口。
城隍庙人声鼎沸,三教九流汇聚。包国维支起画摊,手下飞快地勾勒着顾客的肖像,耳朵却捕捉着周围的每一丝声浪。小贩的叫卖、市民的闲聊、苦力的抱怨、甚至偶尔路过学生的只言片语,都是他拼凑这个时代真实图景的碎片。
“米价又涨了!这日子没法过了!” “听说了吗?绥远那边好像又打起来了?是二十九军…” “唉,这年头,能安安稳稳混口饭吃就不错喽。” “…那几个学生娃娃,吵吵着什么‘停止内战,一致对外’,胆子真大…”
各种信息,混杂着民生疾苦与国事蜩螗,一股脑地涌来。包国维默默听着,心中那份历史的“先知”与现实感受不断交融,让他对“救国”二字有了更具体、更沉重的理解。这不仅仅是口号,更是关乎每一个挣扎求生的普通人。
生意间隙,他注意到不远处有几个穿着朴素学生装的年轻人,正利用一块空地向围观的市民宣讲,声音激昂却带着几分稚嫩。他们痛陈日寇暴行,呼吁抵制日货,团结抗日。
围观者反应各异,有的深受触动,有的麻木不仁,也有的嗤之以鼻,嫌他们碍事。 “又是这帮学生仔,光会耍嘴皮子…” “说的轻巧,不买东洋货,买啥?国货又贵又不经用!” “…”
包国维静静看着。这些学生的热情可贵,但方式略显简单,未能真正切入百姓关心的实际痛点。他想起现代传播学中的一些理念,思考着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唤醒民众。
这时,一个穿着灰色旧长衫、面容清癯的中年人也在人群外围静静聆听。他目光深邃,不时微微点头,却又轻轻摇头,似乎既赞赏其心,又觉其方法不足。
那中年人似乎察觉到包国维注视的目光,转头看来。两人视线在空中短暂交汇。包国维心中一动,从那人的眼神中,他看到了一种不同于普通市民的沉稳和洞悉。
中年人朝包国维微微颔首,并未多言,便转身消失在人群中。
包国维记下了这个身影。
傍晚收摊,收益比上次略少,但他并不在意。更重要的是,他对这个时代的脉搏有了更真切的触摸。他用挣来的钱,除了留下必需的生活费用,又去买了几份不同立场的报纸,甚至还咬牙买了一本价格不菲的《申报月刊》——这是他了解高层动态和国际视角的重要窗口。
回到家,老包看到儿子又挣了钱,脸色稍微缓和了些,但眼底的忧虑仍未散去。
包国维将一份还冒着热气的酱肉递给老包:“爹,给您加个菜。”
老包接过,叹了口气:“维维,挣钱是好事,可…可咱还是得小心啊。王巡官那边…”
“爹,放心。”包国维打断他,语气沉稳,“我自有分寸。您看这个。”他将那份《申报月刊》推到老包面前,翻到一篇分析华北局势的文章,“您看看,现在外面是什么光景。日本人磨刀霍霍,咱们再只盯着眼前这一亩三分地,怕是真的死到临头都不知道怎么死的。”
老包识字不多,但标题和配图的大字和简单示意图还是能看懂的。那上面触目惊心的“日军演习”、“华北特殊化”等字眼,让他拿着酱肉的手微微颤抖。
“这…这真要打起来了?”
“不是要不要打,是人家己经打上门了!”包国维指着文章,“爹,您想想,真到了那时候,秦府能保住我们吗?郭家能吗?那个王巡官,怕是跑得比谁都快!咱们能靠的,只有自己,还有千千万万不甘心做亡国奴的同胞!”
老包沉默了,浑浊的眼睛看着报纸上那些陌生的地名和严峻的词汇,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,国家大事原来离自己这么近,甚至关系到身家性命。儿子的话,虽然依旧让他感到害怕,却不再是虚无缥缈的空谈。
晚上,油灯下。 包国维将陈延年、赵磐等几个信得过的同学悄悄约到家里。狭小的房间里,几个年轻人头碰着头,气氛紧张而又兴奋。
包国维将买来的报纸杂志和自己整理的一些时事要点摊在桌上。 “你们都看看,这是最近各地的消息。日本人步步紧逼,政府一味退让,华北眼看就要成为第二个东北!”
陈延年等人拿起材料,越看脸色越是凝重愤慨。 “岂有此理!欺人太甚!” “我们就只能这样眼睁睁看着吗?”
“光看着没用,光喊口号也不够。”包国维压低声音,“我们要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。”
“做什么?”几人目光灼灼地看向他。
“第一,我们要自己先搞清楚真相。报纸上的消息真真假假,我们要学会分辨,多方对比,看清事情的本质。我建议,我们可以分头收集不同来源的报纸、杂志,甚至是一些私下传播的消息,定期汇总,一起分析讨论。”
“第二,我们要想办法让更多同学和身边的人清醒过来。不能像城隍庙那些学生那样空喊,要结合大家的实际。比如,算算家里买日货花了多少钱,这些钱如果支持了国货或者变成枪炮能打几个鬼子?比如,学好了数理化,将来怎么能用在强我国力、抵御外侮上?”
“第三,”包国维目光扫过众人,声音更低了,“我们要想办法寻找志同道合者,寻找…真正抗日救国的力量。我听说,有些组织一首在暗中帮助青年学生…”
赵磐有些紧张:“包兄,这…这会不会太危险了?学校要是知道了…”
“危险?”包国维眼神锐利,“等鬼子真的打到家门口,哪还有什么安全可言?我们现在做的,就是为了避免那最危险的结局!当然,要讲究方法,注意隐蔽。我们目前只是读书、讨论、唤醒身边的人,这本身就是爱国学生的本分!”
他的话有理有据,既有理想鼓动,又有务实安排,深深打动了这几个热血未泯的青年。
“好!包兄,我们听你的!” “对!就这么干!” “我负责收集《大公报》和《益世报》的消息!” “我试试能不能弄到《生活周刊》…”
一个小小的、秘密的爱国学习小组,就在这间昏暗的斗室里悄然成立。虽然稚嫩,却充满了真诚和勇气。
包国维看着同伴们激动的脸庞,心中稍感欣慰。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,但团结起来的星火,终可燎原。
送走同学后,包国维独自坐在灯下,铺开纸笔。他不仅要应对郭纯和王巡官可能的刁难,更要为更长远的未来谋划。
他写下两个标题: 《针对当前潜在诬陷风险的应对预案》 《北上寻找抗日力量可行性初步分析》
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,油灯的光芒将他的身影投射在墙壁上,坚定而专注。
窗外夜色深沉,万籁俱寂。 但在这间小小的陋室里,思想的火花正在碰撞,抗争的种子正在萌芽。
——
白小白2025说: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.com阅读本书!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BNY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