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18章 笔尖担当

小说: 文化的较量   作者:用户84123374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文化的较量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E1I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

真正让郎一鸣在新闻界崭露头角的,是1990年那组震动中州的黑砖窑调查报道。

当时,平原报社收到一封读者匿名信,信里用歪歪扭扭的字迹举报郊区太行山深处的砖窑厂长期雇佣童工,孩子们每天干十几个小时的重活,还常被老板打骂。

郎一鸣看完信,心里像被揪紧了,他揣着两个冷馒头,背上相机和采访本,没跟任何人打招呼,就独自扎进了太行山深处。

找到那座隐藏在山沟里的砖窑厂时,正是正午,烈日烤得地面发烫。

砖窑老板是个满脸横肉的壮汉,见他背着相机西处张望,立刻抡着铁锹冲过来,嘴里骂骂咧咧地往外赶:“哪来的闲杂人等?再不走老子不客气了!”

郎一鸣知道硬闯不行,只能先退到山脚下的破庙里躲着。等到深夜,砖窑里的灯火渐渐暗下来,他才借着月光,悄悄爬上窑顶的土坡,架起长焦镜头。

夜色中,他清晰地拍到孩子们背着比自己还高的砖坯,在窑道里艰难行走的背影——照片上的孩子赤着脚,脚趾缝里全是黑泥,小腿上还留着没愈合的伤疤。

报道见报那天,整个中州都炸了锅。

读者纷纷打电话到报社,要求严惩砖窑老板;省劳动厅和公安局立刻成立联合调查组,当天就查封了砖窑厂,把二十多个孩子送回了家。

可荣誉背后藏着危险,几天后,郎一鸣收到了一封匿名恐吓信,信封里装着一颗黄澄澄的子弹,信上只有一句话:“再多管闲事,小心你的命!”

杨惠敏看到子弹时,吓得整夜睡不着,拉着他的手劝:“要不咱别做这种危险的报道了,安安稳稳的不好吗?”

郎一鸣却把子弹装进一个玻璃罐,摆在办公桌最显眼的地方,笑着安慰妻子:“怕就做不了记者,这些孩子总得有人为他们说话。”

没过多久,他又盯上了黄河滩涂毒死白天鹅的事。

当时有摄影爱好者拍到滩涂上躺着十几只死去的白天鹅,怀疑是偷猎者用毒饵所为。为了拍到偷猎者的证据,郎一鸣带着相机和睡袋,躲进了滩涂的芦苇荡里。

十月的夜晚己经很冷,露水打湿了他的棉裤,冻得膝盖发麻,他却连动都不敢多动一下,生怕惊动了偷猎者。

就这样蹲了三夜,第西天凌晨,他终于拍到了两个男人往滩涂里撒毒饵,以及后来捡拾中毒天鹅的画面。

报道刊发后,引起了省林业厅的高度重视,专门成立了专案组打击非法偷猎。

郎一鸣跟着专案组去现场采访时,看见几只获救的小天鹅在临时搭建的笼子里扑腾翅膀,羽毛像雪一样白,眼神里满是警惕。

饲养员说,这些小天鹅是被毒饵熏晕之后救回来的,再晚一步就没命了。看着小天鹅慢慢啄食玉米粒,郎一鸣觉得那三夜的寒冷和辛苦,都值了。

1991年冬天,中州遭遇了罕见的冰雪灾害,国道旁的一座隧道因积雪坍塌,十几名乘客被困在里面。

接到消息时,郎一鸣正在报社改稿,他抓起相机就往现场跑,刚好遇上救援队,便跟着一起冲进了塌方的隧道。

隧道里一片漆黑,只有手电筒的光刺破黑暗,他看见被困的乘客蜷缩在角落,冻得瑟瑟发抖,有个妇女怀里抱着个三岁大的孩子,孩子的小脸己经冻得发紫。

郎一鸣没多想,立刻把身上的棉衣脱下来,裹在孩子身上,自己只穿着件单衣,在零下十几度的寒风里,一边记录救援人员清理碎石的过程,一边用相机定格下那些紧张又温暖的瞬间。

等他跟着最后一批获救乘客走出隧道时,才发现相机镜头上结了层厚厚的冰,手指也冻得不听使唤。

可回到报社,把相机里的存储卡插进电脑,看到那些张张清晰的照片——有救援人员扛着老人往外走的背影,有乘客互相传递热水的画面,还有孩子在棉衣里露出的笑脸——他心里满是成就感。那组名为“冰雪大营救”的报道,不仅被多家媒体转载,还让他拿到了全省新闻一等奖。

名气大了,找他的人也多了,有提供新闻线索的,有求助的,还有想请他帮忙“通融”的,都被他一一拒绝。

有次他接到一个匿名线报,说邻省的一名杀人嫌犯躲在中州的一个建筑工地里打工。郎一鸣没敢耽误,揣着相机就赶了过去。

他假装成找工作的农民工混进工地,刚走到宿舍门口,就撞见嫌犯拿着钢筋跟工头争执,眼看嫌犯要动手,郎一鸣猛地按下相机快门,“咔嚓”一声,闪光灯瞬间照亮了宿舍。嫌犯被闪光灯惊得一愣神,就在这几秒的间隙,接到郎一鸣通风报信的警察冲了进来,一把将嫌犯扑倒在地。

那张记录下嫌犯被制服瞬间的照片,后来登在了报纸头版,标题是《跨省追凶:记者镜头下的生死瞬间》。

同事们都夸他勇敢,他却摸着相机说:“我只是做了该做的,幸好没错过关键的瞬间。”

1993年,报社策划“中原经济突围”系列报道,郎一鸣主动请缨,跑遍了全省的开发区和工厂。

在洛阳的拖拉机厂,他蹲在车间里待了一个星期,记录老工人学习操作数控车床的过程——有个干了三十年的老车工,第一次摸到数控车床的按钮时,激动得抹眼泪,说没想到自己老了还能跟上新技术;在郑州的小商品市场,他跟着商贩凌晨三点就去进货,听他们用南腔北调的方言跟批发商讨价还价,看他们把一件件小商品打包、装车,再拉回市场摆摊,从清晨忙到深夜。

这些沾着烟火气的报道,让读者看到了中原经济发展背后普通人的努力,也让报社领导看到了他的能力。

不久后,他就从教育专版调到了要闻部,没过多久,又被提拔为记者科科长,成了报社里最年轻的中层干部之一。

被抽到省传媒事业部锻炼那天,郎一鸣特意穿了件新的中山装,提前半小时到了单位。

在走廊里走的时候,他遇见了新来的实习生刘婧。

姑娘刚从大学毕业,扎着清爽的马尾辫,眼睛亮得像山泉水,怀里抱着一摞稿件。她站在电梯口,有一些手足无措。

郎一鸣注意到,她手里的采访本封面上,还画着几个可爱的小太阳图案,透着一股年轻人的朝气。

“郎科长好!”看到他胸前的工作牌,刘婧赶紧鞠了个躬,声音脆生生的,像春燕在枝头叫,带着几分羞涩和紧张。

郎一鸣笑着点了点头,心里忽然想起刚进报社时的自己,也是这样带着一腔热情,对未来既期待又忐忑。

他指了指电梯:“要上去?一起吧,我带你去编辑部认识下同事。”

在“人人书库”APP上可阅读《文化的较量》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,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。renrenshuku.com人人书库的全拼.com即可访问APP官网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E1I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文化的较量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E1I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