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19章 记录善良

小说: 文化的较量   作者:用户84123374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文化的较量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E1I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 顶点小说(220book.com)最新更新文化的较量

刘婧跟着郎一鸣采访的日子,转眼就过了大半年。她学得快、肯吃苦,很快就成了郎一鸣最得力的助手。

她写的稿子灵气十足,总能在繁杂的采访素材里,精准抓住最打动人的细节——写乡村教师时,会记下老师袖口磨破的补丁;写留守儿童时,会描述孩子攥着父母照片的温度。

就连拍照片,她也带着股不服输的韧劲,夏天顶着烈日蹲守田间,皮肤晒得黝黑也不抱怨,不像有些女记者总怕晒怕累,遇到点困难就打退堂鼓。

有次两人采访乡村医疗站,忙到深夜才往市区赶。路过街边的馄饨摊,郎一鸣提议坐下吃碗热馄饨暖暖身子。

昏黄的路灯下,热气裹着馄饨的香味飘散开,刘婧忽然抬头看着他,眼睛亮晶晶的:“郎科长,您爱人真幸福。”

郎一鸣的脸腾地红了,手里的汤匙顿了一下。

他看着姑娘被热气熏红的脸颊,想起杨惠敏总在灯下备课的温吞模样,想起她每次自己晚归时,都会留着一盏客厅的灯,心里像被什么东西轻轻蛰了一下,又酸又涩。

这些年,他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,家里的事全靠杨惠敏操持。儿子晓阳从幼儿园长到初中,每次开家长会,都是妻子去;孩子发烧生病,也是妻子抱着往医院跑。

晓阳前几天还跟他抱怨:“爸爸像客人,只在吃饭的时候才回家。”当时他只匆匆说了句“爸爸忙”,现在想来,自己对这个家,实在亏欠太多。

压抑的情绪,终于在一个暴雨夜爆发了。

那年夏天,中州下了场罕见的大雨,郊区乡镇遭遇洪涝灾害,郎一鸣带着刘婧去采访抗洪救灾。返程时,道路被洪水冲断,两人只能在乡镇招待所将就一晚。

招待所的房间简陋,只有一张床和一张木桌。刘婧洗完澡出来,头发湿漉漉地搭在肩上,水珠顺着发梢滴落在他借的宽大衬衫上,勾勒出单薄的身形。

她站在郎一鸣身后,沉默了几秒,忽然伸手抱住了他的腰,声音带着颤抖:“郎科长,我知道不该这样……可我控制不住自己,我喜欢您……”

郎一鸣的脑子“嗡”的一声,像被重锤砸中。

窗外的雨水疯狂敲打着玻璃,噼里啪啦的声响里,他恍惚想起年轻时林晓燕在他脸颊留下的那个吻,又想起黑砖窑里孩子们无助的哭声,两种情绪搅在一起,让他心慌意乱。

他猛地想起杨惠敏的好——想起大学时她省下饭票给他买馒头,想起他从化肥厂辞职考老师时,她一句“我支持你”的坚定,想起她每次看自己的眼神,总是带着温柔和信任。这些画面像一道惊雷,让他瞬间清醒。

他用力推开刘婧,声音哑得不成样子:“对不起……我有家庭,不能辜负惠敏,也不能耽误你。”

刘婧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,顺着脸颊往下掉。她没再说一句话,抓起自己的衣服,拉开门就冲进了雨里。

郎一鸣追到门口,看着她瘦弱的背影在瓢泼大雨中踉跄奔跑,很快就消失在漆黑的雨幕中,像只受伤的小鹿,让他心里又疼又乱。

那一夜,郎一鸣坐在招待所的木凳上,一支接一支地抽烟。

窗外的雨下了整整一夜,他也坐到了天亮,首到晨光透过窗户照进来,才发现烟盒早己空了,地上堆着十几个皱巴巴的烟蒂。他摸了摸脸颊,满是胡茬的皮肤下,是掩不住的疲惫和愧疚。

第二天回到单位,刘婧一早就递交了辞职报告,说要去南方的报社发展。

郎一鸣没敢去送她,只是站在办公室门口,看着她抱着纸箱走出编辑部。

他的办公桌上,还放着一本去年他送给刘婧的《新闻采访学》,扉页上是姑娘清秀的字迹:“师恩难忘,祝郎科长永远心怀热爱。”

他把书小心翼翼地锁进抽屉,像藏起一段不愿触碰的回忆。

日子还得继续,他依旧每天跑采访、写稿子,只是同事们渐渐发现,他眼里的光,比从前淡了些,偶尔在办公室发呆时,眼神里会透着几分落寞。

1994年秋天,郎一鸣被正式调到省传媒事业部,担任记者科长,成了部门里的领头人。

站在新办公室的窗前,看着中州的高楼一栋栋拔地而起,街道上车水马龙,他忽然想起刚进报社时那辆“除了铃铛不响哪儿都响”的自行车,想起黑砖窑顶那片缀满星光的夜空,想起雨夜里刘婧落荒而逃的背影。他忽然觉得,人生就像写新闻稿,有些段落注定要被删掉,有些标题注定沉重难写,可只要笔尖还在纸上,就没有停下的理由,必须继续写下去。

桌上的电话突然响了,是杨惠敏打来的。她的声音带着笑意,像春日里的微风:“一鸣,跟你说个好消息,晓阳在学校得了作文奖,题目是《我的记者爸爸》,他写你总为别人奔波,还说长大了要像你一样,做个有用的人。”

郎一鸣握着听筒,听见妻子温柔的笑声,听见电话那头晓阳兴奋的叫喊声,忽然觉得鼻子发酸,眼眶发热。

他知道,有些错误一旦犯下,就再也无法挽回,就像他和刘婧之间那段无疾而终的插曲,成了心里永远的遗憾;但有些路,只要及时回头,还能重新走首——比如对家庭的责任,对妻子和孩子的陪伴。

他挂了电话,拿起桌上的采访本,在第一页工工整整写下一行字:“记录真相,也记录善良。”

笔尖划过纸张,力道透纸背,像当年他在化肥厂水塔上架天线时,那份不肯放弃的执拗,更像他对未来的承诺——不仅要做一个揭露黑暗的记者,更要做一个传递温暖、守护美好的人。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E1I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文化的较量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E1I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