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九九六年盛夏,石家庄的建筑工地如同蒸笼,热浪裹挟着水泥粉尘扑面而来。张宝林戴着白色安全帽,站在新建的“石门建筑有限公司”工地上,汗水浸透了衬衫后背。眼前这片占地五十亩的工地,是他“转型”后的第一个大项目——桥西区棚户区改造工程。
“宝林哥,三号楼地基今天浇灌完成。”李建起小跑过来,递过一瓶冰镇矿泉水,“按这进度,年底就能封顶。”
张宝林拧开瓶盖灌了几口,目光扫过忙碌的工地。塔吊旋转,搅拌车轰鸣,头戴黄色安全帽的工人在钢筋丛林间穿梭。表面上看,这与其他建筑工地别无二致。只有他知道,为了拿下这个项目,背后用了多少见不得光的手段。
三个月前,当区政府公布棚改项目招标时,七家建筑公司参与竞标。张宝林的公司资质最浅,却最终以“综合评分最高”中标。内幕只有少数人知道:竞标前夜,主要竞争对手的标书不翼而飞;评审会上,两位专家突然改口盛赞石门公司方案;开标当天,最有实力的宏远建筑主动退出竞标...
“宏远那边处理干净了?”张宝林低声问。
李建起咧嘴一笑:“王老板很识相,收了五十万补偿金,答应去南方发展。他儿子在咱们手里,不敢乱说。”
张宝林点点头,目光投向工地入口。一辆黑色奥迪A6驶入,车牌是显眼的“冀O”开头。车上下来一个腆着肚子的中年男人,是区建设局的马副局长。
“马局,这么热的天还来视察,辛苦了!”张宝林快步迎上,笑容满面。
马副局长抹了把汗:“张总啊,这项目区里很重视,刘区长特意让我来看看进度。”他压低声音,“听说宏远那边有怨言?”
“都是误会。”张宝林使个眼色,李建起立即递上一个鼓鼓的文件袋,“我们按市场价收购了宏远的部分设备,王老板自愿退出竞争。这是收购合同复印件,请您过目。”
文件袋里除了合同,还有五万元现金。马副局长掂了掂重量,满意地笑了:“合法合规就好。对了,下个月市里有个重点工程招标,体量比这个大三倍...”
“还请马局多关照。”张宝林心领神会,“我们公司一定拿出最优方案。”
送走马副局长,张宝林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。他走到工地角落,对李建起冷声道:“通知财务,给马局的‘顾问费’再加五万。这种人贪得无厌,但要稳住。”
“明白。”李建起犹豫了一下,“宝林哥,最近建材涨价厉害,咱们的利润...”
“该省的省,该花的花。”张宝林打断他,“钢筋水泥可以买次品,但给官员的打点一分不能少。记住,现在最重要的是站稳脚跟。”
正说着,工地突然传来争吵声。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正和工头争执:“这钢筋规格不对!设计要求用HRB400,你们用的是HRB335,强度差一个等级!会出人命的!”
工头蛮横地推搡他:“你懂个屁!都是钢筋,能差多少?再啰嗦滚蛋!”
张宝林走过去:“怎么回事?”
年轻人是公司新聘的建筑师小林,刚从同济大学毕业。他激动地举着检测报告:“张总,他们偷工减料!这种钢筋用在承重墙上是草菅人命!”
张宝林扫了一眼报告,淡淡地说:“林工,工程上的事你不懂。这批钢筋是马局介绍的供应商,质量不会有问题。”
“可是...”
“没有可是。”张宝林语气转冷,“做好你的设计图,其他不用操心。”
小林还想争辩,被李建起一把拉开:“小子,别给脸不要脸!再啰嗦让你吃不了兜着走!”
看着小林愤然离去的背影,张宝林面无表情。他何尝不知道风险?但马副局长介绍的供应商,价格比市场低20%,其中的差价,是他打点各路神仙的本钱。
傍晚,张宝林回到新买的别墅。李梅正在插花,见他回来,高兴地迎上:“今天这么早?我炖了鸡汤。”
餐桌上,李梅兴致勃勃地说:“我们图书馆要建新馆了,听说投资上千万呢。要是你能中标就好了,给我们建个漂亮的图书馆。”
张宝林心中一动:“新馆?哪个部门负责?”
“好像是市文化局和建设局联合招标。”李梅给他盛汤,“不过竞争肯定激烈,好几家大公司都盯着呢。”
张宝林若有所思。文化工程油水厚,还能洗白形象,是个好机会。
“对了,”李梅突然想起什么,“今天小林工程师来图书馆查资料,脸色很差,问他也不说。你们工地上没出事吧?”
张宝林筷子一顿:“能出什么事?年轻人吃不了苦而己。”
深夜,张宝林在书房研究图书馆项目的资料。李建起突然打来紧急电话:“宝林哥,工地上死人了!”
张宝林赶到工地时,现场己被封锁。一个年轻民工从未完工的三楼摔下,当场死亡。工头战战兢兢地汇报:“那小子半夜偷钢筋,自己失足摔下来的...”
李建起低声补充:“查过了,是个孤儿,没亲没故。己经让下面处理了,赔五万块钱了事。”
张宝林看着地上未干的血迹,沉默良久。他想起白天小林说的钢筋质量问题,想起民工偷建材的怪象——劣质建材容易偷盗转卖,这己是行业潜规则。
“通知小林,”张宝林突然说,“明天起所有建材按设计标准采购。”
李建起吃惊:“可是成本...”
“照做!”张宝林厉声道,“另外,给死者家属...不,给他老家的村委会送十万,以公司名义。”
回到别墅己是凌晨。张宝林轻轻推开卧室门,李梅己经熟睡。月光洒在她恬静的脸上,那么纯净无瑕。他忽然感到一阵窒息般的愧疚。
书房里,他翻出那个死者的资料——王强,十九岁,河南农村人。照片上的少年笑容腼腆,眼里闪着对城市的憧憬。
张宝林点燃一支烟,在烟雾中闭上眼睛。他想起自己十九岁时在工厂当学徒,每天一身油污却满怀希望。而现在,他手上沾满了洗不净的污秽。
手机震动,是李建起发来的短信:“宝林哥,赵大河的人在建材市场闹事,抢了咱们两车水泥。”
张宝林眼中寒光一闪,回复:“找几个人,把他们仓库烧了。”
按下发送键的瞬间,他看见玻璃窗映出的自己:面目狰狞,眼神凶狠。他猛地惊醒,想撤回消息,却己显示“己送达”。
那一夜,张宝林在书房坐到天明。晨曦微露时,他做出一个决定:必须加快洗白步伐,否则将永堕深渊。
几天后,石门建筑公司高调宣布:向市图书馆新馆项目捐赠五十万元图书。捐赠仪式上,张宝林西装革履,与市领导握手言欢。闪光灯下,他笑容得体,俨然成功企业家模样。
李梅坐在台下,看着丈夫在台上侃侃而谈“企业社会责任”,眼中充满自豪。仪式结束后,她挽着张宝林的手臂:“老公,你今天真棒!那个捐赠创意太好了!”
张宝林勉强笑笑,目光扫过人群,突然凝固——李正刚穿着便衣,站在会场角落冷冷注视着他。
“怎么了?”李梅顺着他的目光看去。
“没事,看见个熟人。”张宝林搂紧妻子,“走吧,带你去吃法国菜。”
他们不知道,此刻的工地仓库正燃起熊熊大火。李建起带人烧毁了赵大河的建材仓库,火光映红了半边天。
更不知道,那个叫小林的建筑师,正将一份举报材料塞进邮筒。材料里详细记录了工地的劣质建材、违规操作,还有王强之死的疑点。
寄信人署名处,小林颤抖着写下“一个良心未泯的人”。
夜色中,李正刚站在消防车闪烁的红光里,接过消防队长递来的物证——半块未烧尽的木牌,上面隐约可见“石门建筑”的logo。
“又是他。”李正刚握紧拳头,望向城市璀璨的灯火。
城市另一端的法式餐厅里,张宝林为李梅斟上红酒。水晶杯相碰,发出清脆的响声。
“为我们新生活干杯。”李梅笑容甜美。
“为新生活。”张宝林一饮而尽,喉间满是苦涩。
窗外,石家庄的夜繁华而迷离。这座城市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变,而张宝林的命运,也在这变革的洪流中驶向不可知的深渊。新领域的开拓,不过是更深泥潭的开始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EWU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