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18章 分散发展显成效,鱼水情深故事会
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亮剑:从军迷到铁血指挥官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GM6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在“人人书库”APP上可阅读《亮剑:从军迷到铁血指挥官》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,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。renrenshuku.com人人书库的全拼.com即可访问APP官网

李云龙下达化整为零、分散发展的命令后,独立团残存的种子便如同蒲公英般,借着风势,飘向了赵家峪周边广袤而艰险的山村乡野。最初的日子无疑是极其艰难的。各支小部队人手少,装备差,补给匮乏,还要时刻警惕日伪军的清剿和土匪的骚扰。他们往往需要依靠地下党组织和基本群众,才能找到一个落脚点,弄到一口吃的。

然而,独立团的旗帜没有倒,老红军、老八路的传统更没有丢。干部战士们牢记李云龙“发动群众、保存自己、打击敌人”的指示,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,很快就打开了局面。

张大彪带着一营的几十号人,活动在赵家峪东南方向的山区。他们帮老乡挑水、砍柴、收庄稼,纪律严明,秋毫无犯。遇到小股催粮的伪军,他们就设下埋伏,狠狠揍一顿,缴获的粮食大部分分给贫苦百姓,只留下少量充作军粮。几次下来,不仅解决了自己的给养问题,还在当地老百姓中赢得了极高的声誉,青壮年纷纷要求参军。不到一个月,张大彪手下就又拉起了近百人的队伍,虽然枪支还是短缺,很多新兵只能拿着大刀长矛,但士气高昂。

沈泉的二营向西南发展,那边敌情相对复杂,炮楼据点较多。沈泉改变策略,不以集中活动为主,而是将手下经验丰富的老兵和班长分散成若干武装工作队,深入每一个村庄,秘密发展民兵组织,建立隐蔽的游击小组。他们白天帮群众干活,晚上就组织民兵训练,教他们打枪、埋地雷、打游击。一旦发现有机可乘,比如小股鬼子下乡或者运输队路过,他们就迅速集中力量,打一个短促的伏击,打了就跑,让敌人防不胜防。这种水滴石穿的功夫,虽然见效慢,但却扎实地重建了基层武装力量,逐步恢复了抗日政权。

王怀保的三营损失最重,向北发展的路程也最坎坷。但他们发扬了红军长征不怕死的精神,硬是在敌伪控制的薄弱区域,开辟出了一小片游击区。他们甚至模仿李云龙打万家镇的办法,精心策划,端掉了一个由十几个伪军驻守的小据点,缴获了十几条枪和一批弹药,一下子缓解了武器压力,也极大地鼓舞了部队和群众的信心。

孙德胜的骑兵连虽然只剩八人十马,但他牢记李云龙“独立团骑兵连没散”的话,把这支小部队当成了宝贝疙瘩。他们利用机动性强的优势,活动范围极大,主要负责联络各支分散部队,传递信息,有时也客串一下侦察兵,为其他部队提供敌情。偶尔遇到零散的鬼子骑兵或者运输队,他们也会像狼一样扑上去咬一口,打完就利用速度优势远遁,缴获虽不多,但极大地锻炼了队伍,保持了骑兵的锐气。

每隔十天半月,各营都会派人回到赵家峪,向李云龙和赵刚汇报情况,上交一部分缴获的物资(主要是粮食和药品),并领取下一步的指示。每次看到派回来的战士虽然面容疲惫、衣衫褴褛,但眼神明亮、汇报成果时充满自豪,李云龙就高兴得合不拢嘴,病都好得快了几分。

“好!好小子!都是好样的!没给老子丢人!”他往往会用力拍着汇报战士的肩膀,把自己都舍不得抽的烟卷赏给他们一支,“回去告诉张大彪(沈泉、王怀保),就这么干!稳扎稳打,别贪心!老子等着你们把队伍拉起来的那天!”

赵刚则更细致地关心部队的思想情况和群众纪律,叮嘱他们要爱护百姓,做好宣传教育工作。

独立团团部所在的赵家峪,也逐渐恢复了生机。随着部队情况好转,安全性提高,一些伤势渐愈的伤员也开始帮忙干些力所能及的活,修工事、帮老乡整修房屋、开垦荒地。李云龙的身体在秀芹的精心照料下,也一天天好了起来,虽然还不能像以前那样生龙活虎,但至少不用人搀扶了,能在村里到处走走看看。

秀芹几乎成了李云龙的“专职护理员”和团部的“后勤大总管”。她不仅把李云龙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,还帮着赵刚管理物资,组织妇女们为部队缝补浆洗、制作军鞋。她的能干和热情,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。

也不知道从哪天起,秀芹发现了一个“秘密”——这位打仗凶猛、骂起人来震天响的李团长,肚子里居然装着那么多精彩的故事!尤其是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,爬雪山、过草地、飞夺泸定桥、西渡赤水……从他嘴里讲出来,格外生动感人。

于是,秀芹就动了心思。她找到李云龙,说:“李团长,你看俺们妇救会的姐妹们,平时除了干活,也没啥文化活动。大家都敬佩咱们红军八路军,您经历多,见识广,能不能抽空给大家讲讲长征的故事?也让俺们受受教育,提高提高觉悟?”

李云龙一听,本能地想拒绝。他一个大老粗,带兵打仗还行,给人讲课?那不是赶鸭子上架吗?但看着秀芹那双充满期待和崇拜的大眼睛,再想到赵家峪乡亲们对独立团的恩情,他这拒绝的话就怎么也说不出口了。挠了挠头,只好硬着头皮答应:“成吧……不过俺可不会讲,就是随便唠唠,你们可别笑话。”

就这样,赵家峪的“故事会”悄然开场了。每到傍晚,吃罢晚饭,只要没有紧急军情,在村头的大槐树下,或者谁家稍微宽敞点的院子里,秀芹就组织妇救会的妇女们、村里的民兵和一些半大孩子围坐在一起。中间点上一盏小油灯或者篝火,李云龙就坐在中间,开始讲他的长征故事。

他开始还有些拘谨,磕磕巴巴,但讲着讲着,就沉浸到了那段波澜壮阔、艰苦卓绝的岁月里。他讲起了湘江血战的惨烈,讲起了遵义会议的转折,讲起了彝族同胞的帮助,讲起了雪山草地的生死考验……他没有华丽的辞藻,用的都是最朴实甚至带点粗话的大白话,但正因为如此,反而显得格外真实、震撼人心。

他讲到战友们如何顶着枪林弹雨强渡大河,讲到如何忍着饥饿和寒冷翻越雪山,讲到草地里陷进去就再也出不来的战友,讲到用皮带、草根充饥的艰难…… often讲到动情处,这个铁打的汉子也会眼圈发红,声音哽咽。

听故事的妇女和孩子们,更是常常听得泪流满面,又心潮澎湃。他们第一次如此首观地了解到,眼前这支为他们打鬼子、守家乡的队伍,曾经走过怎样一条用鲜血和生命铺就的道路。他们对红军八路军的感情,从最初的感恩和敬佩,更深了一层,变成了血脉相连的疼惜和崇敬。

秀芹每次都坐在最前面,双手托着腮,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李云龙。当他讲到精彩处,她的眼睛会闪闪发亮;当他讲到悲伤处,她的眼泪会无声滑落;当他讲到胜利时,她会跟着一起开心地笑。在她眼里,李云龙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团长,而是一个有血有肉、重情重义、经历了无数磨难却依然乐观坚强的英雄。那份悄然滋生的情愫,在故事的火光中,变得越来越浓烈。

李云龙也渐渐喜欢上了这种“故事会”。通过讲述,他仿佛重新走了一遍长征路,初心更加坚定。而看到乡亲们尤其是秀芹那专注和感动的眼神,他内心也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满足感和责任感。他要保护好这些纯朴的百姓,保护好这片来之不易的根据地。

赵刚对这件事也非常支持,他认为这是联系群众、宣传革命、鼓舞士气的好方式。有时他也会补充一些理论政策,或者组织大家唱革命歌曲。

小小的赵家峪,在战火的间隙中,因为这些故事会,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军民鱼水相依的深情。独立团分散在各处的力量,如同星星之火,正在顽强地积蓄着力量,等待燎原之势。而李云龙和秀芹之间的感情,也在这种特殊的氛围中,悄然生长,等待着破土而出的那一天。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GM6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亮剑:从军迷到铁血指挥官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GM6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