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军大规模扫荡的硝烟渐渐散去,晋西北根据地迎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。独立团在经历了高庙子血战和反扫荡的连续恶战后,亟需休养生息,消化战果,弥补损失,为未来的斗争积蓄力量。
王家堡,独立团团部。虽然取得了反扫荡的胜利,但李云龙和赵刚脸上并无太多喜色。摊开在桌上的伤亡统计表和物资消耗清单,触目惊心。尤其是弹药的消耗,远超补充速度,特别是炮弹和高级步枪子弹,几乎见底。
“老李,这样下去不行啊。”赵刚推了推眼镜,眉头紧锁,“打仗就是在打后勤。咱们这次能顶住,靠的是之前攒下的家底和缴获。可缴获不稳定,总部的补给也有限。特别是炮弹和子弹,复装的速度远远跟不上消耗。必须得想个长久的法子。”
李云龙叼着早己熄灭的烟袋锅,盯着地图,闷声道:“老子知道。不能总指望缴获和上头拨付,那得看人脸色,还不一定及时。咱们得自己想办法,搞生产!”
“搞生产?”赵刚有些疑惑,“咱们的军工所不是一首在复装子弹和造手榴弹吗?但原料、设备都有限,产量上不去啊。”
“光靠以前那点老办法不行,得开动脑筋,搞点新花样!”李云龙眼中闪烁着他在另一个时代带来的思维火花,“咱们得因地制宜,土法上马,搞点‘李云龙式’的军工!”
说干就干。李云龙立刻把军工所的负责人、几个老工匠,甚至还有几个读过书、脑子活的年轻战士叫来开会。
“今天把大家叫来,就一个事:怎么用最快的速度、最省的材料,给老子造出更多、更好的家伙什!”李云龙开门见山。
老工匠们面露难色:“团长,不是俺们不尽力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。造子弹需要铜、铅、发射药,造手榴弹需要铁壳、炸药、引信,咱们都缺啊。设备也老旧……”
“缺?哪都缺!鬼子不缺,咱们能去抢吗?暂时抢不了,就得自己想办法!”李云龙打断他们,“咱们不能光盯着正规路子。要发挥创造性!比如说,手榴弹的铁壳,非要用好铁吗?用铸铁行不行?虽然容易炸碎,破片多,威力说不定更大!再比如,鬼子的掷弹筒用的弹药咱们造不了,能不能想办法把咱们的手榴弹改造一下,也能用掷弹筒打出去?射程不就远多了?”
这几个想法,让在场的工匠和战士们眼前一亮!这思路,有点天马行空,但细细一想,似乎又有点道理!
“还有地雷!”李云龙越说越兴奋,“不一定非要用铁壳地雷。石头雷会不会造?把石头掏空了,装上火药和铁砂、碎铁片,踩上去一样炸!漫山遍野都是石头,这原料不缺吧?还有木头雷、瓷雷……总之,什么便宜、什么好找,就用什么!”
“再比如,子弹复装。”李云龙看向一个读过中学的年轻战士,“发射药咱们暂时搞不到高级的,黑火药行不行?虽然威力小点,烟大点,但总比没有强!想办法提纯,改进配方!”
会议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。大家被李云龙这些“土办法”、“新思路”激发了巨大的热情。工匠们根据经验讨论可行性,年轻战士则发挥文化优势,计算数据,画简易图纸。
一场轰轰烈烈的军工创新运动在独立团后勤部门展开了。
手榴弹方面: 尝试用简易的沙模铸造法生产铸铁弹体,虽然粗糙易碎,但破片数量大增,杀伤半径反而有所提升。同时,真的开始试验将标准手榴弹加装尾翼,尝试用掷弹筒发射,虽然精度 initially 很差,但经过不断调整,居然真的成功了!大大提升了手榴弹的投掷距离。
地雷方面: “石头雷”大获成功!选取合适的青石,中间凿出药室,填入黑火药和碎铁钉、瓷片,压上压发或拉发引信,成本极低,布设简单,威力不俗,成为民兵和部队封锁道路、袭扰敌人的利器。此外,还开发出了用木头、陶瓷甚至瓦罐制作的简易地雷/爆炸物。
弹药方面: 改进了黑火药的研磨和颗粒化工艺,使其燃烧更充分,威力有所提升,虽然仍比不上无烟火药,但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子弹复装发射药短缺的困境。同时,加大了对弹壳、底火的回收力度,想尽一切办法复装子弹。
设备方面: 没有机床,就用土办法。利用水利驱动砂轮打磨工具;用土窑淬火处理枪械零件;甚至尝试用缴获的汽车发动机改造出发电机,给小型设备供电(虽然经常熄火)。
李云龙和赵刚经常跑到军工所“视察”,实际上就是去鼓劲和解决困难。要人给人,要粮给粮(保证工匠口粮),尽可能提供支持。
秀芹也带着妇救会来帮忙。妇女们心灵手巧,负责一些相对精细的工作,比如编织伪装网、制作药包、甚至参与子弹的初步分拣和清理工作,大大减轻了工匠们的负担。
这些“土办法”造出来的武器,自然比不上正规兵工厂的产品,性能不稳定,故障率也高一些。但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条件下,它们却极大地缓解了独立团的弹药短缺问题,并且因为原料易得,生产成本极低,可以大规模制造和布设。
有一次,鬼子一支小部队进山搜索,踩中了新布设的“石头雷”,被炸得人仰马翻,伤亡惨重,却连地雷是什么材质都没搞清楚,以为是八路军得到了什么新式武器,惶惑不己。
还有一次,改造的“掷弹筒专用手榴弹”在一次伏击战中发挥了奇效,密集的弹雨从远处飞来,落在鬼子头上,打得鬼子晕头转向。
看着这些土发明在战场上发挥作用,李云龙得意地对赵刚说:“老赵,你看,办法总比困难多!咱们八路军,就是要有这股子不等不靠、自力更生的劲儿!将来等咱们有了条件,老子非要建个大大的兵工厂不可!”
赵刚也由衷佩服李云龙的这种“鬼才”和务实精神。正是这种因地制宜、敢于创新的智慧,支撑着人民军队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坚持斗争,并不断发展壮大。
军工生产的改善,如同为独立团注入了新的血液。战士们训练时子弹更充裕,打仗时底气更足。根据地的民兵也装备了大量的土地雷和简易武器,战斗力显著提升。
独立团在战后休整中,不仅恢复了元气,更在“软件”和“硬件”上都得到了强化。李云龙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,一边狠抓部队训练和根据地建设,一边继续琢磨着如何改进战术、发展装备。他知道,暂时的平静不会持续太久,他和他的独立团,必须为未来更加艰巨的任务,做好万全的准备。而这份立足于现实的创新精神和自力更生的能力,将成为他们战胜一切困难的最宝贵财富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GM6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