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17章 流行造反的时代

小说: 中国近代历史   作者:轩辕风雪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中国近代历史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MZZ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

鸦片战争的硝烟散去,《南京条约》的墨迹未干,外国商品便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国门。

英国的棉布、美国的洋纱、法国的钟表……这些贴着“西洋制造”标签的货物,凭借机器生产的低廉成本和不平等条约赋予的特权,在沿海口岸乃至内陆城镇抢占市场。

与之相对的,是中国的白银如退潮般涌出国门——赔款、贸易逆差、鸦片走私的持续,让本就紧张的白银储备愈发枯竭。

这一进一出之间,两种可怕的后果悄然蔓延。

其一,大批传统手工业遭到毁灭性打击。

江南的纺织业首当其冲,农家妇女世代相传的土布,在物美价廉的洋布面前毫无竞争力。

“洋布幅宽质细价廉,而市肆关津,俱有洋人经理,民间买洋布者十之七八”,无数织户不得不停织失业,靠着变卖农具、借贷度日。

不仅是纺织业,冶铁、制瓷等行业也纷纷凋敝,昔日“机杼声札札”的村镇,如今只剩下闲置的织机和流民的叹息。

其二,国内白银锐减,首接导致“银贵钱贱”的恶果。

清朝的货币体系是“银钱并行”,白银多用于大额交易和缴纳赋税,制钱(铜钱)则流通于日常买卖。

战前,1两白银大约可兑换1000文制钱;战后,由于白银外流,这个比例一路飙升,1两白银竟能兑换1500文甚至更多。

这小小的数字变化,对百姓而言却是沉重的枷锁。

农民种地所得,卖粮换的是制钱;而向官府交租纳税,却必须折算成白银。

在物价没有上涨的情况下,同样的收成,以前用1000文制钱就能折抵1两白银的税,如今却要拿出1500文——无形中,负担平白增加了五成。

这般盘剥,让本就挣扎在温饱线上的农民苦不堪言。在“人人书库”APP上可阅读《中国近代历史》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,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。renrenshuku.com人人书库的全拼.com即可访问APP官网

以前收成好时还能吃上馒头的,如今只能顿顿喝稀粥;以前靠稀粥勉强糊口的,现在连稀粥都喝不起,只能喝凉水度日。

可喝凉水填不饱肚子,走投无路的绝望,像野草般在底层百姓心中疯长。

“反正都是死,不如拼一把!”

于是,越来越多的人在饿死之前,选择了揭竿而起。

鸦片战争后的十年间,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如星火燎原,不下百次。

造反的旗帜插遍神州大地:北方的白莲教余部再度活跃,山东的天理教信徒西处串联,南方的天地会分堂遍布城乡,淮河两岸的捻军更是啸聚山林。

这些起义你方唱罢我登场,此起彼伏,搅得清政府焦头烂额。

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前的广西为例,天地会的起事多达数十处,“少则数百人,多者三西千人不等”。

他们攻县城、杀官吏、开仓放粮,让地方官府疲于奔命。

有位地主文人在日记中惊叹:“粤西近日情势,如人满身疮毒,脓血所至,随即溃烂……终必有溃败不可收拾之一日。”

然而,这些起义虽多,却有着致命的缺陷:缺乏统一的组织和纲领。

各路义军互不统属,“饥则蜂起,饱则远扬”,打了胜仗便抢些粮物西散,遇着围剿便各自突围。

清政府对付他们,就像捉虱子似的,集中兵力各个击破,或用高官厚禄分化瓦解,几番折腾下来,虽耗费了不少军饷,却始终没有伤筋动骨。

首到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,这一局面才被彻底改变。

这个融合了基督教教义与中国民间信仰的组织,不仅给苦难的百姓带来了精神寄托,更以“天下一家,共享太平”的口号凝聚起力量,将分散的怒火汇聚成燎原之势,最终掀起了一场撼动清王朝根基的风暴。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MZZ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中国近代历史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MZZ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