洪秀全(1814年-1864年),出生于广东花县一个农民家庭。
虽属农民阶级,但家中“薄有田产”,在当地算得上家境殷实。
他上面有两个哥哥,作为家中幼子,自幼备受宠爱。
7岁时,洪秀全被送入本地私塾读书,几年后考中童生,这让老师和家人对他寄予厚望,盼着他能一路考取功名,实现“显父母,光宗族”的家族荣耀。
可谁也没想到,在考中童生后的二十多年里,洪秀全先后西次参加科举考试,却连秀才的门槛都没迈过去——要知道,梁启超12岁就中了秀才,这般对比,更显其科举之路的坎坷。
若说他不够勤奋,倒也未必,从他后来的行事来看,或许真如时人私下议论的那般,在应试方面确实少了些天赋。
16岁那年,因家道中落,洪秀全被迫辍学回家务农。
两年后,他受聘为本村私塾的先生,成了一名乡村民办教师,日子虽平淡,却也算安稳。
1837年,洪秀全第三次应试又以失败告终,这次打击让他精神几近崩溃——24岁的年纪,连个秀才都考不上,换作谁都难以承受。
回家后,他大病西十多天,期间精神恍惚,满嘴胡话,时而自称是“上帝次子、耶稣之弟”,说自己被上帝召入天堂,赐了金玺和宝剑,还封他为“太平天王大道君王全”,受命下凡斩妖除魔。
这般说辞,显然带着刻意雕琢的痕迹。
古往今来,不少帝王都爱用这类神异事件渲染自己:刘邦据传是母亲梦中与龙结合所生,朱元璋出生时红光烛天、白气贯室,无非是想告诉世人“我非同凡人”。
洪秀全此举,或许也是潜意识里对“非凡”的渴望。
1843年,洪秀全第西次,也是最后一次赴广州赶考,结果依旧名落孙山。
这一次,他彻底死了科举的心,放弃了这条曾被视为唯一出路的仕途。
一天,他无意间翻出一本基督教布道小册子——《劝世良言》。
这本书是他七年前在广州应试时偶然得到的,里面讲述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:宣扬上帝是唯一真神,世人应敬拜上帝之子耶稣,反对崇拜偶像邪神。
洪秀全读罢,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,
“觉己获得上天堂之真路,与及永生快乐之希望”。
于是,他照着书中的启示,决定奉行此教,开始了传教活动。
最先被洪秀全“说服”的,是他的同学、同为塾师的冯云山,以及族弟洪仁玕。
这两人在当时算得上是中级知识分子,却不知为何,对洪秀全的说法深信不疑,死心塌地追随左右。
冯云山、洪仁玕的成长轨迹与洪秀全颇为相似:都是屡试不第的农村教师,相似的经历让他们有了太多共同语言。
自从加入拜上帝会后不久,三人便一同将各自执教的村塾里的孔子牌位拿掉,以此表明“只信上帝,不信邪神”的立场。
可这一举动在尊崇孔孟的当时,无疑是惊世骇俗,立刻引起了当地士绅的强烈不满,三人很快就丢了教师的饭碗。
1844年4月,在家乡实在混不下去的洪秀全与冯云山,决定离开花县,外出闯荡传教。
他们“沿途贩卖笔砚,借获微利以充旅费”,于5月抵达广西贵县赐谷村。
在那里忙活了近半年,也只发展了百余教徒,收效甚微。
9月,冯云山决定深入桂平县紫荆山区继续传教,洪秀全则在两个月后悄然返回花县,一边教书,一边继续传教,同时着手撰写著作,进一步阐发拜上帝教的教义。
也就是在这段时间,他先后完成了《原道救世歌》《原道醒世训》等作品。
《原道救世歌》以诗歌形式写成,说首白点,更像是通俗易懂的打油诗——以洪秀全的学识,怕是也整不出什么高雅之作。
但这种通俗的风格,恰恰符合乡下农民的阅读口味。
它的核心内容是宣传天父上帝为独一真神,所有人都应敬拜上帝,而非菩萨等邪神;并强调“普天之下皆兄弟,上帝视之皆赤子”,并非“君王私自专”。
《原道醒世训》则着重抨击社会的丑陋与人心的浇漓,说世人正因私欲丛生,才会“相凌相夺相斗相杀”。
其实天下男女都是上帝生养保佑的兄弟姐妹,不应有“尔吞我并之念”。
唯有消除私念,才能实现“天下一家,共享太平”的理想社会。
这两篇文章,虽多是喊口号,缺乏切实可行的路径,却为拜上帝会奠定了理论基础。
对极端仇视现实社会的洪秀全,以及那些在苦难中几近绝望的农民而言,这无疑是一束微光,指引着一个通向未知的开始。
而这个开始,没有岔路可选,他们只能硬着头皮,一步步往前走。
1847年,美国传教士罗孝全在广州听闻洪秀全劝人拜上帝的事,十分激动,便让助手朱道兴出面,邀请洪秀全来广州学习基督教义。
洪秀全到广州后,得以读到真正的《新旧约圣经》,也了解了正规的拜上帝宗教仪式。
但罗孝全接触下来,觉得洪秀全的思想掺杂了太多个人野心,并不纯粹,不是合格的教徒,最终拒绝为他洗礼。
洪秀全在广州住了几个月,见 baptism(洗礼)无望,便离开广州,前往桂平县,去找他的死党冯云山了。
顶点小说(220book.com)最新更新中国近代历史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MZZ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