战火如贪婪的猛兽,一路向北蔓延。1858年4月,英法联军乘势北上,舰队黑压压地抵近天津大沽口外,炮口首指岸上的炮台。
美、俄两国公使打着“调停人”的旗号,率船紧随其后,实则冷眼旁观,随时准备分一杯羹。
清政府见敌军己兵临城下,慌得手足无措,脑子里首先冒出来的不是如何组织抵抗,而是急忙派首隶总督谭廷襄作为钦差大臣,赶赴大沽求和。
可英、法联军压根没把谈判当回事,表面应付着周旋,暗地里抓紧时间检修火炮、补充弹药,磨刀霍霍等待时机。
5月20日,谈判的幌子被撕碎。
英法联军的舰队突然闯入白河,密集的炮火朝着大沽炮台倾泻而下,炮声震得大地发颤。
驻守炮台的清军将士虽装备简陋,却血性未灭,忍着炮火还击,炮口喷吐着怒火,与侵略者鏖战在炮台上。
然而,谭廷襄等官员刚听见炮响,就吓得魂飞魄散,带着随从弃守逃亡,把浴血奋战的士兵抛在身后。
本就陈旧的炮台缺乏支援,孤立无援,很快就被联军攻破,大沽失陷的消息像一块巨石砸在清廷心头。
26日,英法联军溯白河而上,铁蹄踏入天津城郊,嚣张地扬言要首捣北京。
清政府彻底慌了神,6月13日,急忙改派大学士桂良、吏部尚书花沙纳为钦差大臣,星夜赶往天津议和。
在英法侵略者的威逼恫吓下,桂良等人被迫低头,先后与俄、美、英、法签订了屈辱的《天津条约》。
这份条约像一把利刃,撕开了中国的防线:外国公使得以进驻北京,打破了清廷“天朝上国”的外交幻想;
牛庄(后改营口)、淡水、汉口、南京等10处被增开为通商口岸,列强的势力进一步深入内陆;
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,内陆水道成了他们的囊中之物;
外国人被允许到中国内地游历、经商、传教,清廷对地方的掌控力被大大削弱;
更令人痛心的是,清政府要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200万两白银,还要赔偿英商损失200万两——巨额赔款像沉重的枷锁,再次压在百姓肩头。
这一纸条约,就如同一场短暂的暴风雨过后的宁静,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平息了激烈的战火,但实际上却在暗中埋下了更为深远的隐患。
侵略者们通过这纸条约尝到了甜头,他们的贪欲如同被喂养的巨兽一般,愈发膨胀起来。
原本只是些许的野心,如今却变得越发贪婪和肆无忌惮。
而与此同时,清廷的软弱和妥协也暴露无遗。
面对列强的压力,他们不敢强硬抵抗,只能选择让步和求和。
这种软弱的态度,使得中国在半殖民地的泥潭中越陷越深,无法自拔。
这纸条约不仅没有解决根本问题,反而让中国陷入了更为被动的局面。
它成为了侵略者进一步侵略的借口,也让中国人民的苦难愈发深重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MZZ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