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在太平天国在安徽战场连遭败绩之际,苏浙战场的局势也愈发吃紧。
1861年11月,刚执掌朝政的慈禧太后下了道狠令:授权曾国藩统辖苏、皖、浙、赣西省军务,这西省巡抚、提督以下的文武官员,全归他节制。
手握如此大权,曾国藩坐镇安庆居中指挥,一时间意气风发,只待彻底扑灭太平天国的火种。
1862年初,曾国藩定下三路进兵的方略:一路由九弟曾国荃率领湘军主力,从安庆出发首扑天京,这是主攻方向;
一路派李鸿章带领新练成的淮军,进攻太平军的苏南根据地;
还有一路,则由左宗棠统领湘军,从衢州进军浙江,三路大军成合围之势,步步紧逼。
单说这三路统帅:
曾国荃(1824年—1890年),字沅浦,号叔纯,虽是贡生出身,却凭着一股子狠劲成了湘军核心将领。
此人天性高傲,少年时便透着股桀骜不驯的奇气,打起仗来最擅长“挖壕筑垒”的笨办法,围着城池搞长围久困,任你如何冲击也难破阵,人送外号“曾铁桶”——这名号,跟他哥曾国藩“曾剃头”的凶名比起来,可谓不相上下。
李鸿章(1823年—1901年),字少荃,安徽合肥人,故又称“李合肥”。
他是淮军的创始人与统帅,后来更是洋务运动的领军人物,晚清重臣里的顶梁柱。
他的父亲李文安与曾国藩是同榜进士,家族在当地颇有声望。
受家庭影响,李鸿章早年也把考科举当人生目标,去北京应试时曾写下豪情万丈的诗句:“丈夫只手把吴钩,意气高于百尺楼。一万年来谁著史,三千里外欲封侯……”
第一次科考落榜后,他进了曾国藩开办的“科举补习班”,跟着名师深造,1847年便考中进士,入翰林院做了庶吉士。
1858年起,他进入曾国藩幕府帮忙打理军务,专司起草文书,深得赏识。
后来曾国藩上奏朝廷,称他“才可大用”,1861年派他回合肥一带募兵,很快拉起3500多人的“淮勇”——这便是日后与湘军齐名的淮军。
淮军编制全仿湘军,将士们打起仗来也敢拼敢杀,丝毫不输老牌劲旅。
左宗棠(1812年—1885年),字季高,湖南湘阴人,出身小地主家庭。
他是晚清重臣,军事家、政治家,既是湘军名将,也是洋务派的核心人物,官至东阁大学士、军机大臣,封二等靖侯。
左宗棠自幼聪慧,胸怀大志,却不喜欢刻板的应试教育,反倒痴迷于军事、经济、水利之类的“实用之学”。
他以优异成绩考中举人后,三次赴京参加会试都落了榜,后来因军功才被破格赐进士出身。
林则徐对他极为器重,两人曾在长沙彻夜长谈,在治国安邦的大计上一拍即合。
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,左宗棠先后入湖南巡抚张亮基、骆秉章幕府做幕僚,才干展露无遗,就是脾气火爆,一点就着。
即便如此,他的锋芒还是引来了朝野关注,时人有“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,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”的赞誉。
不少高官显贵争相引荐,让他很快进入咸丰帝的视野。
1860年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后,左宗棠随曾国藩襄办军务,随后在湖南招募“楚勇”5000人,奔赴江西、安徽与太平军作战,成了战场上的一把利刃。
面对曾国藩三路大军的围剿,苏浙地区的太平军压力陡增。
李秀成在占领浙江后,本打算再次进攻上海,为了减少阻力,他特意贴出布告,倡议列强与太平军“互不干涉,两不相扰”——毕竟,大家名义上都信奉上帝,算是“兄弟”。
可列强哪会被这几句场面话糊弄?
等李鸿章的淮军一抵达上海,双方立马勾结起来,用排枪和霰弹给太平军来了场“热情款待”。
彼时上海的英法军队己增至数千人,华尔的洋枪队也改名叫“常胜军”,扩编到5000人。
可这“常胜军”本就是华洋混杂的怪胎,战斗力实在堪忧,没多久就被太平军打得大败,连副统领都成了俘虏。
眼看上海之战胜利在望……
突然,天京传来急报,洪秀全一日连下三道诏书,严令李秀成火速回援。
李秀成满心不甘,却不得不放弃唾手可得的战果,率军掉头驰援天京。
这事儿也正应了那句俗语:不怕猪一样的队友,就怕猪一样的领导。
此时围攻天京的,正是曾国荃率领的湘军主力。
李秀成根据天京的危急形势,在苏州召开两次军事会议,商议解围之策,最终决定联合13个王的军队,约二三十万人,也兵分三路前去救援。
1862年10月,惨烈的天京保卫战打响了。
太平军主力约10万人,日夜不停地猛攻湘军阵地,炮弹如飞蝗般密集,曾国荃在激战中被打中脸部,身受重伤,险些丧命。
远在安庆的曾国藩急得日夜难眠,在书信里首言自己“心烂胆碎”。
眼看解围有望……
冬天却悄然而至。
在南方,冬天本不算可怕,再冷也不过像冰箱的保鲜层,可对于缺衣少食的太平军来说,这寒冬成了致命的打击。
将士们不仅没棉衣御寒、没粮食果腹,士气也一落千丈,打起仗来手脚都冻得僵硬,连兵器都快握不住了。
无奈之下,太平军只得在11月26日主动撤军,天京保卫战最终以失败告终。
天京的最后一道屏障,在寒冬与饥寒中,悄然崩塌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MZZ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