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55章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

小说: 中国近代历史   作者:轩辕风雪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中国近代历史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MZZ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

兴办洋务,这可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啊!

它不仅需要政府给予政策上的大力支持,还需要充足的资金作为坚实后盾。

然而,仅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,更为关键的是,我们急需那些对洋务有着深入了解和专业知识的人才。

可是,现实却让人忧心忡忡。

传统的旧式教育模式,往往侧重于培养那些熟读西书五经、一心只想成为“官老爷”的儒生们。

这种教育方式虽然在某些方面有其价值,但对于洋务事业来说,却显得捉襟见肘。

因为洋务运动所需要的人才类型,与传统儒生们的知识结构和技能储备完全不同。

洋务事业迫切需要的是具备翻译、技术、军事等方面专业能力的人才。

他们要能够熟练掌握外语,以便与外国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;

他们要精通各种先进的技术知识,能够操作和维护现代化的机器设备;

他们还要具备军事战略和战术方面的素养,为国家的安全和发展保驾护航。

显然,旧式教育无法满足这些需求。

那么,该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?

答案就是创办新式学堂,培养实用人才。

这将成为洋务运动中至关重要的一环。

只有通过建立专门的教育机构,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,才能够培养出符合洋务事业要求的各类专业人才。

这些新式学校以培养翻译和技术人才为核心,像京师同文馆侧重外语翻译,福州船政学堂专攻船舶制造与驾驶,江南制造总局附设学堂则专注于军工技术。

但在当时,科举制度尚未废除,“十年寒窗考功名”仍是社会主流观念,大家削尖了脑袋想考“公务员”(科举入仕),对这些传授“奇技淫巧”的新式学堂普遍不认可,甚至觉得“不务正业”。

尽管顶着这样的社会压力,新式学校还是顽强地发展了几十年,陆续培养出一批近代军事人员和科技人才,为中国早期工业化和国防建设输送了第一批本土力量。

在兴办新式学校的同时,一些有远见的洋务官员意识到:学习西方不能总关起门来摸索,得主动走出去看看真实的世界。

于是,向外国派遣留学生的提议被提上了议事日程。

1868年,经蒲安臣签订的《中美续增条约》中,明确写入了允许中国学生赴美国留学的条款,为留美计划提供了法律依据。

可事情并没有立刻落地。

首到后来,由最早留学美国、毕业于耶鲁大学的容闳牵头,联合曾国藩、李鸿章等人反复上奏申请,首批30名幼童赴美留学的计划才在1872年最终敲定。

之后的三年里,清政府每年按计划派出30名幼童,分批前往美国学习。

不过,这些留童的求学之路并不顺利——由于中西文化冲突、国内守旧派阻挠等原因,他们没能完全实现预期的学习效果。

1881年,这些留学生被分批召回国内,90余人中,只有两人取得了学士学位,其中一位便是后来主持修建京张铁路的詹天佑。

除了美国,清政府还陆续向英国、法国、德国派遣了留学生,主要学习军事、造船、矿业等专业。

这些留学生中,不少人取得了优异成绩,比如严复从英国学成归国后,成了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;

刘步蟾、林泰曾等留英学生,后来成为北洋海军的骨干将领。

当然,也有少数人辜负了期望,从“寄予厚望的龙种”沦为“一事无成的跳蚤”,但总体而言,这批留学生为中国近代军事、科技、外交等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,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早期桥梁。

作者“轩辕风雪”推荐阅读《中国近代历史》使用“人人书库”APP,访问www.renrenshuku.com下载安装。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MZZ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中国近代历史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MZZ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