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地理学的角度看,欧美与中国的距离远得能让西天取经的唐僧都望而却步。
就说美国,若没有可靠的交通工具,哪怕你是呼风唤雨的龙王亲戚,也不敢保证能顺顺当当横渡大洋。
第一次工业革命后,海上船只迎来了脱胎换骨的变革:小巧的帆船变成了巨轮,简陋的海盗船升级为铁甲舰,哪怕两国远隔重洋,往来也变得像农村走亲戚般安全便捷。
西方列强正是坐着一艘艘轮船或军舰来到中国的,可他们并非为了走亲访友,而是冲着掠夺财富而来。
在一次次屈辱的碰撞中,洋务派渐渐明白:要想从“装腔作势”变成真正的“实力硬核”,必须拥有属于自己的新式海军。
1874年,向来不被中国放在眼里的日本,突然派兵登陆台湾,企图将其据为己有。
这事虽很快被清军平息,却给洋务派敲响了警钟——他们认为,日本这样的“蕞尔小国”,“仅购铁甲船两只,竟敢借端发难”,若要杜绝此类事件重演,大清必须“购办铁甲船以为自强根本”。
于是,在恭亲王奕?和江苏巡抚丁日昌的提议下,清政府决心加快新式海军建设。
经过一番筹划,1875年6月,总理衙门命沈葆桢和李鸿章分别督办南、北洋海防事宜。
海防经费从海关税银和江浙等六省厘金中拨付,每年400万两,南、北各分一半,计划在10年内建成南洋、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。
可经费很快捉襟见肘,沈葆桢便建议:
“水师以先进北洋创办为宜,分之则难免实力薄而成功缓。”
清政府也考虑到,当时中国的主要假想敌是日本,而北洋海军肩负着守卫京师的重任,遂采纳了沈葆桢的建议,决定先集中力量建设北洋海军,等其实力雄厚后,再“以一化三,变为三洋水师”。
海军筹建初期,舰船多从英国购置,但因对英制军舰不甚满意,清政府后来转向德国船厂订造。
国内的福州船政局和江南制造总局也承担了部分舰船的制造任务。
此外,为统一海军指挥权,清政府于1885年10月在北京设立海军衙门,任命奕譞为海军事务大臣。
此后三年,海军发展驶入快车道,到19世纪80年代末,清政府己建成北洋、福建、南洋三支海军,共有军舰六七十艘,规模初具,据说当时的实力堪称世界第六、亚洲第一。
北洋海军是清政府的海军主力,一首由李鸿章统辖,归淮系势力掌控。
它从创办到甲午战争中覆灭,不仅与淮系势力的消长紧密相连,更与整个洋务事业的成败相始终。
1888年,经过数次购置铁甲舰,北洋海军正式成军,拥有大小军舰20余艘。
在购置舰船的同时,李鸿章还先后在旅顺口、大连湾、威海卫等地布防,修筑炮台,其中旅顺口和威海卫是北洋海军的两大核心军事基地。
福建海军由闽浙总督管辖,绝大多数船只由福州船政局制造,仅有少数几艘购自英、美,排水量多在1000吨到1500吨之间。
由于平时缺乏严格训练,福建海军的战斗力和当时腐朽的八旗军一样不靠谱。
1884年中法战争中,福建海军几乎全军覆没,后来虽有补充,也只能充当海上巡逻队的角色,难以承担重任。
南洋海军归两江总督和南洋海防大臣管辖,最初由沈葆桢筹划。
因他主张优先建设北洋海军,南洋的经费一度全部交由北洋使用,首到三年后,他才请求从中划拨200万两用于添置南洋舰船。
1879年沈葆桢去世后,南洋海军一首由左宗棠、曾国荃、刘坤一等湘系大员掌控,实力介于北洋和福建海军之间,虽有一定战力,却始终未能成为主力。
在“人人书库”APP上可阅读《中国近代历史》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,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。renrenshuku.com人人书库的全拼.com即可访问APP官网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MZZ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