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轮船招商局
轮船招商局是洋务运动中首个由官办转为官督商办的企业,也是当时规模最大的民用企业,性质近似于如今的国有企业——从总办到底层管事,各级负责人都有对应的行政级别,待遇按品级核定,处处透着“官商交织”的印记。
创办它的目的十分明确:一是为了打破外国轮船公司对中国航运业的垄断,夺回被洋人赚走的利权;
二是通过经营获利,填补军事工业常年亏空的经费窟窿。
1872年8月,李鸿章选中了熟悉旧式航运的沙船富商、浙江海运委员、候补知府朱其昂,委派他在上海招募商股,创办“轮船招商公司”。
可朱其昂虽懂沙船运输,却对近代股份制企业一窍不通。
当时的中国百姓对“入股分红”毫无概念,没人愿意轻易掏钱;再加上公司经营策略僵化,根本扛不住与外国轮船公司的竞争,短短半年就亏掉了4万两银子,开局惨淡。
1873年7月,李鸿章为挽颓势,将公司改组为“轮船招商局”,改派精通洋行事务的上海买办唐廷枢任总办,徐润、朱其昂(留任)、盛宣怀为会办,形成“官督商办”架构——官府监督把控,商人主持具体经营。
这番调整后,招商局凭借本土优势和灵活策略,渐渐在沿海航运中打开局面。
但中国轮船业的崛起,触怒了垄断市场的外国公司。
英商太古、怡和等联合起来,大幅压低运费搞恶性竞争,企图挤垮招商局。
在强敌环伺下,招商局的远洋业务难以为继,被迫收缩,专注于国内沿海及内河航线。
1877年,招商局抓住美国旗昌轮船公司因经营不善准备出售的机会,果断收购其全部资产,包括20多艘轮船、多处码头及上海外滩9号的办公楼。
此举让招商局的船只增至30余艘,一跃成为国内最大的轮船公司,实力大增。
不过,这次收购也让招商局背上了沉重债务。
李鸿章不得不通过筹借官款、增发商股等方式筹款,才帮招商局稳住阵脚,勉强渡过难关。
二、开平煤矿
开平煤矿是1878年李鸿章委派唐廷枢在首隶唐山开平镇筹建的近代煤矿,创办初衷是解决军事工业(如江南制造总局、天津机器局)和轮船招商局的用煤难题——当时这些企业用煤多依赖进口或土法开采,不仅价高,质量也不稳定。
作为中国最早采用机器采掘的大型煤矿,开平煤矿一开办就雇有工人3000余名,用蒸汽机驱动的钻机、卷扬机作业,效率远超传统煤窑。
1881年,开平煤矿正式出煤,初期日产量约300吨;随着设备完善和规模扩大,到甲午战争前,日产量己达2000吨,不仅满足了国内军工与航运的需求,还有大量盈余。
这些煤炭运到天津等口岸售卖,因机器开采成本低,每吨比进口的日本煤便宜2两多纹银,在市场上极具竞争力,有效抵制了外国煤炭的输入。
由此可见,在人力密集型产业中,中国凭借人口优势往往能占据主动。
所以别总觉得人多是负担,万事万物皆有两面性,多往积极处看,总能找到突围的路子。
可惜好景不长,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,英国趁乱霸占了开平煤矿,这片曾为洋务运动提供动力的矿山,最终沦为列强的囊中之物。
三、汉阳铁厂
汉阳铁厂是当时中国第一家、也是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,由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0年在汉阳筹建,1894年建成投产。
铁厂包含大小10个分厂,雇有工人3000多名,配备两座炼铁高炉、两个炼钢转炉,初期为纯粹的官办企业。
可官办模式效率低下,一年就耗费官银近600万两,财政难以支撑。
1896年,铁厂改为官督商办,由盛宣怀招股100万两接办。
至辛亥革命前,汉阳铁厂己拥有3座炼铁炉、6座炼钢炉,年产生铁约8万吨、钢近4万吨、钢轨2万余吨,成为东亚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,为中国近代铁路建设提供了不少钢轨。
西、湖北织布局
湖北织布局同样是张之洞一手创办的,1888年开始筹建,4年后建成投产。
工厂的织布机器从英国引进,配备布机1000张、纱锭3万枚,雇有工人约2500名,每日出纱100担,所产布匹因质量尚可、价格适中,在市场上供不应求。
但织布局筹建时耗费甚巨,欠下大量债务,每月需支付高额利息,渐渐压得企业喘不过气。
生产难以为继之下,最终被迫出租给私商经营,从官办企业沦为民间资本掌控的产业,也折射出洋务派“官办”模式的困境。
作者“轩辕风雪”推荐阅读《中国近代历史》使用“人人书库”APP,访问www.renrenshuku.com下载安装。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MZZ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