朝鲜作为中国的藩属国,与中国的羁绊深厚到难以用简单文字概括。
台湾作家柏杨在《中国人史纲》中曾这样描述:
“世界上再没有两个国家能像中国跟朝鲜这么长期地密切融洽。中国为保护朝鲜所付出的代价,超过一个父母对儿女所付出的。”
这份跨越千年的关联,早己超越普通的宗藩关系,成了“唇齿相依”的生动注脚——对朝鲜而言,有中国作为后盾,才能在复杂的东亚局势中站稳脚跟;
对中国来说,朝鲜的安危首接关系到东北边疆的稳固,“唇亡齿寒”西个字,正是对这种依存关系最精准的注解。
为了护住朝鲜这道重要屏障,中国历代王朝都倾注了极大心血,从军事支援到文化交融,从未有过丝毫懈怠。
然而,这片被中国视作“藩屏”的土地,也引来了邻居日本的觊觎。
日本对朝鲜的“心血”,却藏着赤裸裸的侵略心机。
它将朝鲜视为向中国本土扩张的跳板,一心想吞并这片资源丰富的土地,进而打开入侵中国的通道。
1876年,日本在美國的暗中支持下,悍然出兵攻占朝鲜江华炮台,用武力胁迫朝鲜签订了《江华条约》。
这份不平等条约让日本攫取了通商租地、领事裁判权以及在朝鲜沿海自由航行等一系列侵略特权,日本的势力从此正式渗入朝鲜,开始了对这片土地的蚕食。
日本的渗透像一根毒刺,搅乱了朝鲜的政局。
朝鲜统治集团内部因对宗主国的立场不同而分裂成不同派系,各派相互倾轧,矛盾日益尖锐,最终在1882年7月爆发了“壬午兵变”。
导火索是朝鲜京军武卫营和壮御营的士兵——他们己一年多未领到军饷,生活困顿,又对日本人训练的新式军队“别技军”满怀反感。
积怨之下,士兵们联合市民发动起义,愤怒地焚毁了日本公使馆,诛杀了几个民愤极大的大臣和作恶的日本人,进而攻入王宫,推翻了闵妃外戚集团的统治,推戴兴宣大院君李是应上台执政。
兵变发生后,日本立刻借“使馆人员受损”为由,大举派兵入朝,企图趁机扩大势力;清政府则敏锐地察觉到日本的野心,担心朝鲜落入日本掌控,也迅速派兵入朝平叛。
值得一提的是,当时还年轻的袁世凯也参与了这次平叛,凭借果断的行动立下战功,开始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。
清军很快平定了内乱,但日本却趁机耍起无赖,以“人员受损”为借口迫使朝鲜签订《仁川条约》,顺势获得了在朝鲜驻兵的特权——这颗钉子的埋下,为日后的战争埋下了危险的伏笔。
1884年,日本又瞅准中法战争陷入胶着的时机,暗中指使朝鲜亲日的开化党发动“甲申政变”。
开化党打着“外结日本,内行改革,联日排清,脱离中国,实行君主立宪”的旗号,试图借助日本力量推翻亲清政权。
他们判断中法之战中国必败,想趁机为日本扩大在朝影响力铺路。
然而,时任驻朝清军首领的袁世凯反应迅速,率兵果断平定了政变,让日本的图谋落了空。
日本对此大为不满,抓住机会向清政府施压。
当时清政府正深陷中法战争的泥潭,内外交困,不愿再与日本纠缠,便再次作出让步。
1885年4月,日本派伊藤博文来华,与清朝实权人物李鸿章签订《中日天津会议专条》,规定中日两国同时从朝鲜撤兵,日后朝鲜若发生重大事件,两国出兵须互相通知。
这一条款看似平等,实则让日本在朝鲜获得了与中国对等的权利,为它日后挑起甲午战争埋下了又一根引线,东亚的局势因此变得更加波谲云诡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MZZ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