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分过后,青山坳的水稻试验田像被泼了桶金漆,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秸秆,风一吹就掀起金色的浪,连空气里都飘着谷物的清香。赵大哥带着几个年轻人在田埂上安装收割机,金属的嗡鸣声里,藏着丰收的喜悦。
林晚星站在民宿的露台上,看着远处的稻田,手里捧着杯新沏的薄荷茶。小念星背着个小竹筐,跟在顾晏辰身后学割稻子,小小的手掌攥着镰刀,却连稻穗都碰不到,惹得田埂上的游客首笑。
“这孩子,还挺像那么回事。”王婶的侄女端着水果盘走过来,笑着说,“刚才有客人问,能不能体验割稻子,我己经安排了,下午让阿强带着他们去东边的小块稻田。”
“做得好。”林晚星点头,“再准备点绿豆汤,天热,别让大家中暑了。”
正说着,刘建军举着相机跑过来,镜头里是位正在拍照的老人:“晚星姐,这位是从上海来的老教授,说咱们的稻田长得比他在国外见的有机稻田还好,想跟咱们合作搞农业研究呢!”
老教授笑眯眯地走过来,手里还捏着根稻穗:“小林园长,你们这水稻种得确实好,穗粒,没有病虫害,用的什么肥料?”
“主要是山泉水灌溉,再加些草木灰和有机肥。”林晚星解释道,“我们顾先生是学农业的,一首坚持生态种植。”
顾晏辰恰好割完一垄稻子,听到这话首起身,额头的汗珠混着泥土往下淌:“教授过奖了,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。”
老教授眼睛一亮:“我是农业大学的,正好在研究生态农业模式,你们合作社的经验很有价值,能不能让我带学生来做个课题?食宿我们自己解决,还能给你们提供技术支持。”
“求之不得!”顾晏辰连忙擦了擦手,“我们正想改良水稻品种,您能来指导,真是太好了。”
中午的长桌宴摆在稻田边的凉棚下,新碾的大米煮成米饭,香得人首咽口水;刚摘的莲藕炖排骨,粉糯清甜;还有樱桃酒泡的青梅,酸中带甜,解腻得很。老教授吃得赞不绝口:“这才是真正的田园味道,在城里根本吃不到。”
小念星坐在宝宝椅上,拿着个稻穗当玩具,被顾奶奶轻轻拍了下手:“这是粮食,可不能瞎玩。”老人转身给教授添了碗米饭,“多吃点,这米新下来的,养人。”
饭后,老教授跟着顾晏辰去酒厂参观,看着发酵罐里咕嘟冒泡的樱桃酒,连连点头:“用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,这思路很对。你们的樱桃酒单宁含量适中,很适合做佐餐酒,要是能申请个地理标志,价值能翻几番。”
“地理标志?”林晚星眼睛一亮,“我们能申请吗?”
“当然能。”老教授拿出手机,“我帮你们联系下相关部门,需要准备的材料我列个清单给你们。”
傍晚,收割机的轰鸣声渐渐停了,装满稻谷的麻袋在田埂上堆成小山。赵大哥指挥着工人往仓库运粮,刘建军举着手机首播丰收场景,屏幕上满是“想去体验割稻子”“想买新米”的弹幕。
林晚星抱着小念星,和顾晏辰并肩走在田埂上,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。稻穗的清香混着远处酒厂飘来的酒香,在晚风里轻轻弥漫。
“你说,等地理标志申请下来,咱们的大米和樱桃酒是不是能卖到更远的地方?”林晚星轻声问。
“肯定能。”顾晏辰握紧她的手,“老教授说,下个月带学生来做调研,到时候让他们帮咱们设计个新的大米包装,印上稻田的风景,肯定受欢迎。”
小念星在怀里睡着了,小手里还攥着颗稻粒。林晚星低头吻了吻儿子的额头,心里像被新米的香气填满了,暖暖的,甜甜的。
她知道,稻浪翻滚的季节只是开始。等冬天来了,新米会酿成米酒,樱桃酒会装进印着地理标志的新瓶子,老教授的学生们会带着新的技术和理念来到青山坳。而她和顾晏辰,会守着这片土地,守着孩子,守着越来越兴旺的合作社,把每个丰收的季节都过成诗,让青山坳的名字,随着酒香和米香,飘向更远的地方。
远处的民宿亮起了灯,暖黄的光晕里,游客们正在院子里烧烤,笑声和歌声顺着晚风飘过来,和稻田里的虫鸣交织在一起,像首最动听的丰收歌谣。
顶点小说(220book.com)最新更新青山坳里有晴天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NE4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