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分的阳光把青山坳晒得暖洋洋的,富硒稻田里的稻穗彻底熟透了,沉甸甸地弯着腰,在风里掀起金色的波浪,连空气都被染上了谷物的醇香。农耕文化馆前的空地上,搭起了高高的晒谷架,金黄的稻穗一串串挂在上面,像一串串的珍珠,引得前来参加“丰收研学节”的孩子们围着拍照。
林晚星穿着深蓝色的劳动布褂子,正在指导孩子们用传统的木扬谷扇。她握住木柄轻轻摇动,谷粒随着扇叶的转动簌簌落下,的落在前面的竹匾里,空瘪的则被风吹到后面的簸箕中。“这就是老辈子的‘筛选’办法,”她笑着说,“不用电,全靠风力和巧劲,既节能又管用。”
“林老师,这个比游戏机好玩!”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抢过木柄,学着她的样子摇动,脸上沾了不少谷糠,引得大家首笑。小念星站在旁边当“小助教”,手里拿着个小本子,认真记录着每个孩子的体验心得,俨然一副小大人模样。
顾晏辰带着另一组孩子在操作收割机模型。迷你版的收割机在缩小的稻田模型里穿梭,孩子们通过遥控器控制机器,看着“稻穗”被收割、脱粒,眼里满是好奇。“真正的收割机就是这样工作的,”他指着模型解释,“但它比这大十倍,一天能收割几十亩地,是咱们农耕技术进步的见证。”
老教授坐在晒谷架旁的藤椅上,给孩子们讲“五谷丰登”的故事。他手里拿着五种谷物——稻、黍、稷、麦、菽,一样样教孩子们辨认:“咱们青山坳的富硒稻,就是‘稻’里的佼佼者,它不仅好吃,还富含营养,是土地给咱们的珍贵礼物。”
王婶带着妇女们在旁边的空地上做米糕。蒸熟的富硒米被捣成米团,孩子们伸手帮忙揉制,把米团捏成各种形状,有小兔子、小鸭子,还有的捏成了望松亭的模样。“这米糕要放凉了才好吃,”王婶笑着说,“等会儿做好了,每人带一块回去,让爸妈也尝尝青山坳的味道。”
中午的丰收宴摆在稻田边的大棚里,长桌上摆满了用新收的富硒米和各种农产品做的菜肴:富硒米炖鸡、稻花鱼、草莓酱排骨、蓝莓甜汤……每道菜都透着丰收的喜悦。顾奶奶被孩子们围着,给他们分刚出锅的糖糕,脸上的皱纹笑成了一朵花。
“奶奶,这米糕为什么这么甜呀?”一个小女孩仰着小脸问。
“因为这米是用山泉水浇的,是乡亲们用心种的呀。”顾奶奶摸着孩子的头,“就像做人一样,用心了,才能做出甜美的事。”
下午,农耕文化馆举行了“小小农耕家”颁奖仪式。每个参加研学的孩子都拿到了一张奖状和一袋富硒米种子。小陈给孩子们播放了他们这几天的活动视频:插秧、喂鸭、碾米、做米糕……画面里的孩子们笑靥如花,看得家长们频频点头。
“这次研学让孩子变化太大了,”一位妈妈拉着林晚星的手说,“以前吃饭总挑食,现在不仅不剩饭,还会给我们讲种粮食的辛苦,真得谢谢青山坳。”
林晚星笑着说:“这是土地的魔力,它总能教会我们最朴素也最深刻的道理。”
夕阳西下时,研学团的车缓缓驶离,孩子们从车窗里探出头挥手,手里挥舞着用稻穗做的小风车。林晚星和顾晏辰站在文化馆门口,看着车影消失在山路尽头,心里满是温暖。
“你看,”顾晏辰指着晒谷架上的稻穗,“咱们种下的不仅是稻种,更是一颗懂得珍惜、懂得感恩的种子。这些孩子会把这里的故事带回去,告诉更多人,土地有多可爱,劳动有多光荣。”
林晚星点头,低头看了看怀里的小念安,他正抓着一颗稻粒往嘴里塞,被妈妈轻轻捏住了小手。不远处,小念星和小念禾正在给晒谷架上的稻穗系红绳,说是要给稻谷“戴红花”,庆祝它们丰收。
晚风拂过稻田,金色的稻浪发出沙沙的声响,像是在为这丰收的季节唱着赞歌。林晚星知道,秋天的收获不只是仓廪里的粮食,更是传承里的硕果。越来越多的孩子在这里认识了土地,爱上了乡村,这比任何奖牌都更有意义。
而她和顾晏辰,会守着这片土地,守着三个孩子,守着越来越兴旺的家园,把每个秋天都过成感恩的盛宴,让青山坳的故事,在丰收的喜悦里愈发醇厚,在传承的脉络里愈发绵长,永远带着土地的温度和希望的光芒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NE4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