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夏的阳光热烈而明亮,把青山坳的每一片叶子都照得透亮。农耕文化馆前的广场上,彩旗猎猎,“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基地”的金色牌匾被红绸布郑重覆盖,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专家、媒体记者和乡亲们挤满了场地,连周边的田埂上都站满了人,空气中弥漫着既激动又庄重的气息。
林晚星穿着一身得体的浅蓝色套装,站在顾晏辰身边整理着绶带。七岁的小念星穿着和爸爸同款的白衬衫,胸前别着“小小宣传员”的徽章,正帮着引导嘉宾入座;五岁的小念禾穿着粉色的连衣裙,手里捧着一束用富硒稻穗和樱桃枝扎成的花束,准备献给老教授;怀里的念安刚会稳稳走路,穿着虎头鞋,被妈妈牵着小手,好奇地打量着眼前的热闹。
“别紧张。”顾晏辰握住林晚星的手,指尖传来沉稳的力量,“咱们只是做了该做的事,这份荣誉属于青山坳的每一个人。”
林晚星点点头,目光扫过人群——赵大哥正指挥着年轻人摆放宣传展板,上面是青山坳十年的对比图;王婶带着妇女们在凉棚下准备茶水,英子在旁边帮忙分发富硒米宣传册;小陈举着相机穿梭在人群中,记录着这历史性的时刻;老教授被一群农业专家围着讨论,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。
授牌仪式在雄壮的国歌中开始。当农业部的领导揭开红绸布,“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基地”的牌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时,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,相机快门声此起彼伏,像在为青山坳的十年奋斗奏响赞歌。
“青山坳的实践证明,乡村振兴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脚踏实地的耕耘。”领导的声音透过音响传遍山坳,“他们守住了生态的本底,用活了科技的力量,凝聚了人心的力量,走出了一条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’的康庄大道!”
掌声再次响起,不少乡亲眼里泛起了泪光。林晚星想起刚回村时,这片土地的荒芜;想起合作社成立之初,大家的犹豫与试探;想起第一次丰收时,王婶捧着新米泣不成声的模样……那些细碎的瞬间,此刻都化作了眼前的荣光。
老教授作为代表发言时,特意提到了孩子们:“我在这里看到最宝贵的,不仅是优质的富硒米,更是孩子们眼中对土地的热爱。青山坳的传承做得好,让农耕文化有了接班人,这才是最长久的财富。”
小念星被邀请上台,代表“小小农耕家”发言。他站在话筒前,虽然声音还有些稚嫩,却字字清晰:“我的爸爸告诉我,土地是咱们的根,我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它。我以后要种出更好的粮食,让青山坳的名字传遍全世界!”
台下的掌声经久不息。林晚星看着儿子小小的身影,突然明白,授牌的荣光只是一个节点,真正重要的是这份初心的延续——就像脚下的土地,无论获得多少荣誉,依然会在春天孕育生机,在秋天结出果实。
仪式结束后,专家们参观了富硒稻田和农耕文化馆。在“岁月变迁”展区,当看到顾爷爷当年用过的木犁和如今的智能播种机并排陈列时,一位老专家感慨道:“这就是中国农业的发展史啊,传统与现代的碰撞,才擦出了最动人的火花。”
媒体记者围着林晚星和顾晏辰采访,问题从种植技术问到合作社模式,从研学活动问到未来规划。顾晏辰指着远处的樱桃园说:“我们下一步要做的,是让青山坳的模式可复制、可推广,带动周边村庄一起发展,让更多农民享受到生态农业的红利。”
中午的庆祝宴设在农产品体验馆,长桌上摆满了青山坳的特色美食。富硒米饭晶莹剔透,樱桃酒甘醇清冽,连凉拌的野菜都透着清新的滋味。老教授端起酒杯,对着乡亲们说:“这杯酒敬土地,敬勤劳,敬传承!”
大家共同举杯,杯盏相碰的声音里,满是对过往的感恩和对未来的期许。小念禾给老教授献上花束,奶声奶气地说:“爷爷,以后我教您用智能浇水机。”引得满桌人欢笑。
傍晚,送走最后一批客人,林晚星和顾晏辰带着三个孩子坐在望松亭里。夕阳把牌匾染成了温暖的金色,远处的稻田在风中轻轻摇曳,像是在低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。
“还记得咱们第一次在这亭子里说的话吗?”林晚星靠在顾晏辰肩上,声音轻柔。
“怎么不记得。”顾晏辰笑了,“你说想把青山坳变成能让人停下来的地方,现在不仅做到了,还让这里成了让人向往的地方。”
小念星趴在石桌上,用树枝在地上画着未来的青山坳:有更大的稻田,有高高的观测台,还有好多好多小朋友在研学。小念禾和念安在旁边追逐着蝴蝶,笑声像撒在地上的阳光。
林晚星看着眼前的画面,心里一片澄澈。她知道,国家级示范基地的牌匾不是终点,而是新的起点。未来的青山坳,会有更多的年轻人归来,会有更先进的技术落地,会有更丰富的故事被讲述。
但不变的,永远是对土地的敬畏,对初心的坚守,对传承的执着。就像这望松亭旁的老松树,无论经历多少风雨,始终扎根大地,仰望星空。
晚风拂过,带着稻穗的清香和樱桃的甜,在山坳里久久回荡。林晚星知道,属于青山坳的故事,会在这份荣光里继续生长,在一代代人的守护中愈发厚重,永远映照着山河的底色,闪耀着初心的光芒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NE4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