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分的阳光像融化的金子,淌满青山坳的每一寸土地。富硒稻田里,收割机正轰鸣着穿梭,金色的稻穗被卷入机器,谷粒簌簌落入机舱,在田埂上堆成小山,空气中弥漫着谷物特有的醇香。农耕文化馆前的晒谷场上,乡亲们正忙着翻晒新收的稻谷,木耙划过谷堆,扬起的谷粒在阳光下闪烁,像撒了一把碎星。
林晚星站在晒谷场边,看着小念星和几个返乡青年用无人机航拍丰收景象。屏幕里,金色的稻田与绿色的樱桃园交相辉映,白色的智能灌溉管道像银带般缠绕其间,构成一幅生动的生态农业画卷。“这视频发出去,肯定能吸引更多人来研学。”小念星操控着无人机,语气里满是自豪,他如今己是学校“农耕兴趣小组”的组长,常带着同学来合作社实践。
“不仅是研学,”顾晏辰走过来,手里拿着一份合作协议,“邻县的三个村子刚跟咱们签了合同,要引进富硒稻种植技术,咱们派技术员过去指导,还负责收购他们的稻谷。”
林晚星接过协议,看着上面的签名,心里涌起一股成就感。从一个村的合作社,到带动周边村庄共同发展,青山坳的模式终于开始向外辐射。“老教授说得对,好的经验要分享,才能让更多土地长出好庄稼。”
不远处的碾米厂里,赵大哥正带着邻村的村民参观生产线。银白色的低温碾米机运转不停,金黄的稻谷进去,雪白的精米出来,自动包装机麻利地将米装入印着“青山坳生态联盟”字样的包装袋。“这设备一天能加工五千斤米,”赵大哥指着控制面板,“温度、湿度都能精准控制,保证营养不流失,你们学着用,有啥不懂的随时问。”
邻村的张书记摸着包装好的富硒米,感慨道:“以前总羡慕青山坳发展得好,现在跟着你们干,咱村也有盼头了!”
老教授带着农科院的学生在试验田里取样,他们正在研究富硒稻与其他作物的轮作模式。“轮作能改善土壤结构,提高产量,”老教授指着田里的样本,“明年在合作的村子试点,成功了就在全省推广。”
王婶带着妇女们在农产品体验馆里制作富硒米糕点,新研发的米糕添加了樱桃粉,色泽,香气。“刚才上海的订单又加了两百盒,”王婶笑着说,“人家说咱们的糕点是‘带着青山坳味道的伴手礼’,吃着放心。”
中午的饭摆在樱桃园的凉棚下,长桌上摆满了丰收的成果:富硒米饭、稻花鱼、樱桃酱排骨、蓝莓甜汤……邻村的村民们吃得赞不绝口,纷纷说要把自家的土特产也拿来合作开发。“咱们搞个‘生态农产品市集’,”一位村民提议,“每月开一次,让城里的游客来赶集,肯定热闹。”
“这个主意好。”林晚星立刻响应,“让小陈设计个线上预约系统,再请英子她们做些手工艺品当装饰,既有烟火气又有特色。”
下午,农耕文化馆举行了“生态农业研讨会”,来自各地的专家、农民代表济济一堂。顾晏辰分享了青山坳的“三三模式”:三分之一土地种富硒稻,三分之一搞林果种植,三分之一发展研学旅游,三者相互促进,形成良性循环。“关键是守住生态底线,”他强调,“用科技提效,用文化赋能,让土地既增产又增值。”
研讨会结束时,省农业厅的领导当场决定,将青山坳模式纳入全省乡村振兴案例库,并拨款支持生态联盟的发展。“你们不仅自己富了,还带动周边共同发展,这才是乡村振兴该有的样子。”
夕阳西下,晒谷场上的稻谷被堆成整齐的粮垛,像一座座金色的小山。林晚星和顾晏辰带着三个孩子坐在望松亭里,看着远处村民们互相道别,笑声在山坳里回荡。小念禾正给弟弟念安讲稻谷的成长故事,手里拿着本她画的绘本,上面满是可爱的稻穗和鸭子。
“你说,等念安长大了,这生态联盟会有多大?”林晚星轻声问。
“会像这稻田一样,一茬接一茬,越来越茂盛。”顾晏辰握紧她的手,“但不管发展到多大,咱们守着土地、守着初心的根不能变。”
晚风拂过稻田,金色的稻浪发出沙沙的声响,像是在为这丰收的季节唱着赞歌。林晚星知道,秋天的收获不仅是仓廪里的粮食,更是模式输出的成果。青山坳的故事,早己超越了一个村庄的范畴,成为乡村振兴的一个生动注脚。
而她和顾晏辰,会继续守着这片土地,守着孩子们,守着越来越大的“生态联盟”,把每个秋天都过成分享的盛宴,让青山坳的经验像稻种一样,在更多土地上生根发芽,结出共同富裕的硕果,让土地的馈赠惠及更多人,让奋斗的故事永远流传。
青山坳里有晴天来自“人人书库”免费看书APP,百度搜索“人人书库”下载安装安卓APP,青山坳里有晴天最新章节随便看!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NE4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