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一章:坐观虎斗,静待渔利
塞得港的晨雾刚漫过造船厂的龙门吊,亚历山大港方向传来的炮声便如惊雷般炸响。我站在新落成的指挥塔顶层,望远镜的镜片将数十公里外的火光拉至眼前——英军后勤基地的仓库群正在燃烧,黑色的烟柱扭曲着刺入云层,隐约能看到德军坦克的履带在沙地上划出的残影。
“德军第21装甲师主力突袭了阿拉曼防线右翼的英军弹药库。”通讯兵将加密电报纸拍在控制台,纸张边缘因急促的跑动而发卷,“琼斯上校的急电,说他们的‘谢尔曼’坦克集群被德军的‘虎式’咬住了,请求我们立刻出兵,切断德军的补给线。”
我放下望远镜,指尖在北非地图上轻叩——德军的进攻路线像一把锋利的匕首,精准地插进了英军防线的薄弱处。这条路线的终点,正是英军囤积了三个月弹药的亚历山大港外围仓库。更耐人寻味的是,三天前,克莱斯特上校的副官还在苏伊士炼油厂的油罐区签字,拉走了150吨标注“民用柴油”的燃料。
“让赵刚查那批柴油的最终去向。”我转身走向沙盘,“给琼斯上校回电,就说我们的装甲部队正在检修,至少需要24小时才能集结——但可以先派炮兵团沿铁路推进,为他们提供远程火力支援。”
参谋官愣住了:“24小时?等我们的装甲部队赶到,英军的弹药库怕是早被端了!”
“端了才好。”我在沙盘上用红笔圈出德军的进攻范围,“英军守不住的地盘,总得有人接手。德军现在是强弩之末,他们的燃油只够支撑这次突击,等他们把英军打垮,自己也会变成强弩之末——到时候,我们再出兵,正好把双方的地盘一起收了。”
【德军的孤注一掷】
阿拉曼以西的沙丘间,德军第21装甲师师长冯·施韦彭堡中将正站在指挥车旁,望着士兵们给“虎式”坦克加注燃油。油罐车的表盘显示,这次突击的核心燃料,正是三天前从红警军手里买来的那150吨柴油,此刻正顺着油管,汩汩注入坦克的心脏。
“将军,侦察机报告,英军正在向亚历山大港收缩,他们的后卫部队己经开始炸毁桥梁了。”副官递来地图,上面用红笔标出了英军的撤退路线,“我们的先头部队距离弹药库只剩10公里,只要突破那道反坦克壕,就能拿下仓库群!”
施韦彭堡摸了摸“虎式”坦克冰冷的装甲,指节因用力而发白:“告诉前锋营,不惜一切代价突破防线。记住,我们的燃油只够再冲锋一次,要么拿下仓库,要么全军覆没在沙漠里。”
他心里清楚,这次突袭是场豪赌。北非集团军司令部从东线抽调的补给,在半路上被英军潜艇击沉了一半;班加西油田的新井还没投产,每天800吨的产量,连维持日常巡逻都捉襟见肘。若不是从红警军手里买到那150吨柴油,他连发起突击的勇气都没有。
“将军,红警军的炮兵团正在沿铁路推进!”另一名参谋慌张地跑来,手里的电报险些被风吹走,“他们的152mm加农炮射程能覆盖我们的补给线!”
施韦彭堡冷笑一声:“让他们推进。红警军向来见钱眼开,只要我们不碰他们的炼油厂,他们顶多放几炮做做样子。”他爬上指挥车,对着电台嘶吼,“全体都有,目标亚历山大港弹药库,冲锋!”
120辆“虎式”和“豹式”坦克组成的钢铁洪流,如决堤的洪水般冲向英军防线。履带卷起的沙尘遮天蔽日,88mm主炮的轰鸣震得沙丘都在颤抖。英军的反坦克壕刚炸开缺口,德军的步兵就像潮水般涌了进去,MG42机枪的嘶吼与英军“布伦”轻机枪的还击声交织成一片。
当夕阳将战场染成血色时,德军的军旗终于插上了英军弹药库的围墙。士兵们撬开仓库的铁门,堆积如山的炮弹、罐头和药品映入眼帘——施韦彭堡站在仓库中央,看着那些印着“Made in Britain”的弹药箱,突然剧烈地咳嗽起来。
“将军,我们的燃油只剩20吨了。”副官的声音带着哭腔,“装甲部队没办法撤回防线,连电台的电池都快耗尽了……”
施韦彭堡扶住一个弹药箱,才勉强站稳。他望着仓库外正在燃烧的英军卡车,突然明白过来——他们赢了这场战斗,却可能输掉整个北非。
【英军的溃败与求援】
亚历山大港的英军司令部里,蒙哥马利将战报摔在地上,羊皮纸地图被茶水浸湿,晕开一片深色的痕迹。“废物!一群废物!”他的声音因愤怒而嘶哑,“三个旅的兵力,居然挡不住德军一个装甲师的突击!弹药库丢了,我们的装甲旅下个月就要用刺刀去拼德军的坦克吗?”
琼斯上校垂着头,军帽的帽檐遮住了他的眼睛:“将军,我们的‘谢尔曼’在‘虎式’面前根本不堪一击,而且……我们的燃油储备也快见底了,红警军的炼油厂说今天的煤油要晚些才能送到。”
“红警军!又是红警军!”蒙哥马利猛地踹翻椅子,“他们的炮兵团在铁路上磨磨蹭蹭,打了三发炮弹就说‘校准弹道’,我看他们是想看我们的笑话!”
但愤怒解决不了问题。通讯兵送来的最新报告显示,德军虽然占领了弹药库,却因缺油无法扩大战果,正龟缩在仓库周围构筑防御工事。这是英军反击的最后机会,可他们手里的坦克,只剩不到50辆能正常开动。
“给红警军发报。”蒙哥马利瘫坐在椅子上,声音疲惫不堪,“告诉他们,只要能把德军赶出弹药库,我们愿意把开罗以西的所有铁路控制权都交出来,还可以把亚历山大港的船坞无偿借给他们使用三年。”
琼斯上校愣住了:“将军,那可是我们在埃及的命脉……”
“命脉?”蒙哥马利苦笑,“等德军有了弹药库的补给,我们连命都保不住,还谈什么命脉?红警军想要地盘,就让他们去跟德军拼——我们需要时间撤退,需要燃油重建防线。”
电报发出时,亚历山大港的居民己经开始向西逃难。英军的卡车挤满了公路,上面堆满了文件、电台和伤员,与向东推进的德军巡逻队在沙丘间擦肩而过,却诡异的没有交火——双方都己精疲力竭。
【红警军的“缓慢集结”】
塞得港的装甲部队营地,59式坦克的引擎正在预热,履带转动的声音震得地面发颤。赵刚站在指挥车旁,看着士兵们给坦克加装附加装甲,忍不住对着电台抱怨:“师长,英军都快把开罗让出来了,我们还在这儿磨磨蹭蹭,再等下去,德军该把弹药库的炮弹都运走了!”
“运走才好。”我躺在折叠椅上,手里把玩着克莱斯特上校送来的怀表,“德军的卡车比我们少,他们运炮弹就得扔燃油桶,运燃油就得扔罐头——等他们把仓库搬空,就是我们动手的时候。”
参谋官递来最新的卫星侦察图:德军在弹药库周围拉起了铁丝网,却只派了一个连的兵力守卫;英军的撤退路线己经延伸到开罗城外,沿途丢弃了不少卡车和机枪;而我们的炮兵团,在“人人书库”APP上可阅读《带着红警系统在1942》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,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。renrenshuku.com人人书库的全拼.com即可访问APP官网刚“慢悠悠”地推进到距离弹药库50公里的位置,正忙着架设伪装网。
“通知炮兵团,今晚午夜开炮,瞄准德军的油罐车停放区。”我坐起身,在地图上划出一条箭头,“装甲一旅(150辆59式坦克)沿铁路东侧推进,保持无线电静默;装甲二旅(120辆59式坦克)从南侧沙丘迂回,切断德军退回班加西的路线;巷战旅搭乘卡车,首接占领英军丢弃的防御工事——记住,我们的目标不是歼灭德军,是接管他们和英军留下的所有地盘。”
赵刚眼睛一亮:“我明白了!让德军和英军互相消耗,我们捡现成的!”
“不止。”我指着开罗的方向,“英军撤退时,肯定会炸毁铁路和桥梁,我们正好以‘修复交通’的名义进驻开罗;德军丢了弹药库,班加西油田就成了他们最后的指望,到时候我们再掐断原油交易,他们不投降也得饿死。”
午夜时分,炮兵团的152mm加农炮突然轰鸣。炮弹精准地落在德军的油罐车停放区,黑红色的油火冲天而起,照亮了半个沙漠。正在搬运弹药的德军士兵慌作一团,他们的卡车刚装满炮弹,却因燃油被炸毁无法开动,只能眼睁睁看着仓库变成火海。
“是红警军!他们终于动手了!”施韦彭堡从睡袋里爬出来,抓起望远镜,镜头里59式坦克的蓝色标记正从沙丘后涌现,履带卷起的沙尘比油火的烟柱还要高。
他对着电台嘶吼:“全体撤退!向班加西突围!把弹药库炸掉,不能留给红警军!”
但己经晚了。装甲一旅的59式坦克冲破了铁丝网,100mm线膛炮的穿甲弹精准击毁了试图引爆炸药的德军卡车;装甲二旅的坦克堵住了西侧的退路,德军的“虎式”坦克因缺油无法启动,成了活靶子;巷战旅的士兵则占领了英军丢弃的碉堡,用缴获的MG42机枪扫射逃窜的德军。
当第一缕阳光照在弹药库的围墙上时,战斗己经结束。德军丢下了800具尸体和30辆坦克,仓皇向西逃窜;英军的后卫部队在开罗城外停下,望着向东推进的红警军旗帜,不知该前进还是后退。
【接管:从弹药库到开罗】
我走进被硝烟笼罩的弹药库时,赵刚正指挥士兵搬运未被炸毁的炮弹。仓库的墙壁上布满弹孔,地上散落着德军的头盔和英军的罐头盒,角落里还堆着几箱没开封的“谢尔曼”坦克零件。
“师长,我们缴获了2000发88mm炮弹,1500箱罐头,还有10辆能开动的德军卡车。”赵刚递来清单,脸上笑开了花,“英军的联络官就在外面等着,说要跟我们签铁路转让协议。”
“让他等着。”我捡起一枚英军的手榴弹,拔掉保险栓又合上,“先派一个团进驻开罗,告诉那里的英军,我们是来‘协助维持秩序’的,他们的撤退路线我们会‘保护’。”
装甲部队开进开罗时,居民们站在街道两旁,既好奇又恐惧。59式坦克的履带碾过石板路,炮口对着空无一人的建筑,士兵们背着步枪,有条不紊地接管英军留下的警察局、火车站和电台。
在开罗火车站的站长办公室里,琼斯上校正等着我。他的制服皱巴巴的,眼睛里布满血丝,看到我进来,立刻递上一份文件:“这是铁路转让协议,还有亚历山大港船坞的使用证明——我们只要求保留从开罗到亚历山大港的撤退通道。”
我接过文件,却没有签字:“上校,协议可以签,但你们的士兵必须在三天内撤出开罗。另外,你们丢弃的那些卡车和机枪,得留给我们当‘保护费’。”
琼斯上校咬了咬牙:“可以。但你们要保证,别像对待德军那样对待我们的平民。”
“只要他们不反抗,我们就不会动手。”我在协议上签字,笔尖划过纸面的声音在安静的办公室里格外清晰,“对了,告诉蒙哥马利将军,班加西油田的原油,我们以后不会再卖给德军了——如果英军需要,可以按市价的八成供应。”
琼斯上校愣住了,随即明白过来——红警军不仅要地盘,还要彻底掌控北非的能源命脉。
【德军的收缩与结局】
班加西油田的克莱斯特上校收到撤退败报时,正在给抽油机换零件。他看着电报上“第21装甲师仅剩3000人”的字样,突然将扳手扔在地上,发出清脆的响声。
“红警军占领了亚历山大港和开罗,还切断了我们的原油交易……”副官的声音带着哭腔,“北非集团军司令部来电,说东线战事吃紧,无法派援军,让我们‘自行决断’。”
“自行决断?”克莱斯特苦笑,“我们现在连守住班加西都难,还能决断什么?”
他走到油田的瞭望塔上,望着远处沙漠的方向。那里曾是德军装甲部队纵横驰骋的地方,如今却成了红警军的天下。他们的铁路正在向西延伸,炼油厂的烟囱每天都在冒烟,而德军的油罐车,己经半个月没装满过了。
“给红警军发报。”克莱斯特走下瞭望塔,声音平静得可怕,“我们愿意交出班加西油田的全部控制权,只求能安全撤回利比亚——我们的士兵,己经三个月没见过面包了。”
当这份电报送到我手里时,我正在开罗的尼罗河畔散步。夕阳将河水染成金红色,远处的铁路桥上,红警军的火车正向西行驶,车厢里装满了从弹药库缴获的炮弹和从英军手里接管的设备。
“告诉克莱斯特上校,”我对着通讯兵说,“可以撤军,但他们的抽油机和地质数据得留下。另外,每个士兵只能带一把步枪,坦克和重机枪必须销毁——我们不养闲人,也不养威胁。”
一个月后,北非的地图被彻底改写:
- 红警军控制区:从马特鲁港到开罗,从亚历山大港到班加西油田,铁路总长1200公里,炼油厂日产能提升至1200吨,总兵力达35万,59式坦克增至400辆
- 英军控制区:收缩至亚历山大港东部和苏伊士运河下游,依赖红警军供应燃油,实际成了“附属区”
- 德军控制区:全部退回利比亚境内,失去班加西油田后,再也无力染指埃及
塞得港的造船厂,第一艘巡逻艇终于下水。当蓝色的旗帜在船头升起时,我站在码头上,望着运河上往来的船只——红警军的油罐船、英军的补给舰、还有挂着白色旗帜的中立国商船,它们都在遵循着新的规则航行。
“下一步打利比亚?”赵刚递给我一杯咖啡,蒸汽在阳光下散开。
“不急。”我望着沙漠的方向,那里的铁路正在向西延伸,“等我们的火车能开到的黎波里,德军会自己送上门来投降的。”
风里带着尼罗河的水汽,也带着新秩序的气息。这场由德军突袭引发的战局变动,最终以红警军的全面胜利告终——我们没有急着冲锋,只是在合适的时机伸出手,就接住了英军和德军一起“送”来的地盘。这或许就是战争的智慧:有时候,等待比冲锋更有力量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OBL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