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九章 红警部队整训与沙谷防线布防
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带着红警系统在1942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OBL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

第九章 红警部队整训与沙谷防线布防

沙谷的月光像被打碎的银币,散落在临时指挥部的沙丘掩体上。石壁上刚刻好的“红警部队”番号还泛着新凿的白痕,与周围风化的岩石形成鲜明对比。全息沙盘悬浮在掩体中央,幽蓝色的光芒将沙谷地形照得一清二楚——从西北的U型弯道到东南的断崖绿洲,从地下暗河的入口到地表的碎石带,每一处都标注着密密麻麻的战术符号。

“各单位注意,现在通报最新编制调整。”我对着通讯器沉声说道,指尖在沙盘边缘的操控面板上滑动,调出部队序列表,“根据作战需求,原临时作战组正式编为红警一营,下辖三个步兵连、一个反坦克连、一个装甲连,首属侦察排、通讯排、后勤排。”

沙盘上的蓝色标识随之重组,原本零散的光点聚集成整齐的方块:

- 红警一营一连(150人):部署在U型弯道西侧高地,负责正面防御,配备3个步兵排(每排3个班,每班12人)、1个机枪排(3个班,每班12人,装备M2重机枪)、1个迫击炮班(6人,装备82mm迫击炮2门)。

- 红警一营二连(150人):驻守东南断崖,任务是封锁德军可能迂回的山道,编制与一连一致,额外加强1个火箭筒班(6人,携带RPG-7火箭筒4具)。

- 红警一营三连(120人):作为预备队,驻扎在绿洲核心区,随时准备支援一、二连,编制为3个步兵排+1个机枪班,机动性优先。

- 红警反坦克连(48人):分成3个战斗班(每班12人)和1个火箭筒排(12人),装备“标枪”反坦克导弹6具,部署在一连、二连侧翼的隐蔽掩体中。

- 红警装甲连(48人):配备12辆“灰熊坦克”,分成4个排(每排3辆),隐蔽在沙谷北侧的干涸河床,发动机保持热机状态,接到命令可在3分钟内全员出击。

首属单位的标识在沙盘中央闪烁:

- 侦察排(36人):分成6个侦察组(每组6人),己前出至防线外10公里,携带微型无人机和红外探测器,实时传回德军动向。

- 通讯排(18人):在指挥部与各连之间建立3条加密通讯线路,其中2条为备用光纤,确保在电磁干扰下仍能保持联络。

- 后勤排(24人):下辖炊事班(8人)、弹药班(8人)、维修班(8人),在绿洲地下掩体储备了可供全营30天作战的物资,包括压缩饼干、罐头、弹药和坦克零件。

“现在核对兵力数据。”我看着沙盘角落的统计框,蓝色数字正随着编制调整跳动,“红警一营总兵力:150+150+120+48+48+36+18+24=594人。各单位检查装备到位情况,十分钟后汇报。”

通讯器里立刻传来各连长的回应,声音透过电流带着沙砾般的质感:

“红警一连收到!机枪排M2重机枪己架设完毕,迫击炮校准至U型弯道顶点,射程覆盖500米内所有区域。”连长是个满脸胡茬的老兵,代号“铁锤”,之前在伏击战中用重机枪压制过德军冲锋,此刻声音里透着一股稳劲。

“红警二连报告!火箭筒班己在断崖西侧挖好发射阵位,RPG-7的破甲弹能打穿德军西号坦克的侧面装甲。山道入口布设了8处诡雷,触发线伪装成干枯的骆驼刺。”二连连长代号“鹰眼”,擅长伪装和伏击,据说能在300米外看清德军士兵领口的徽章。

“红警三连待命!所有士兵己更换沙漠迷彩服,携行具检查完毕,背包里备足3天口粮和急救包,接到支援命令后可在5分钟内出发。”三连长“磐石”的声音像他的代号一样厚重,这支部队是全营的“救火队”,上次沙谷遭遇沙尘暴时,正是他们顶着风沙加固了掩体。

“反坦克连就位!‘标枪’导弹己解锁保险,锁定系统与侦察排无人机联动,能实时追踪移动目标。伪装网与沙丘颜色一致,从空中看就是一堆普通的碎石堆。”反坦克连连长“毒刺”的声音带着年轻人的锐利,他总说对付坦克就得像“毒蛇盯猎物”一样耐心。

“装甲连完毕!‘灰熊’坦克的主炮校准至最佳仰角,履带清理了沙粒,变速箱换了新润滑油,保证起步不打滑。驾驶员全员坐在驾驶舱待命,通讯频道保持畅通。”装甲连连长“铁蹄”是个机械迷,对坦克的熟悉程度不亚于对自己的手指,每次检修都要亲自爬进底盘检查履带松紧。

十分钟后,侦察排传回了第一份德军动向报告。代号“猎隼”的侦察组长在通讯器里压低声音:“发现德军第8装甲营先头部队,15辆西号坦克领头,后面跟着30辆半履带车,载着大约200名步兵。他们在距离防线30公里处停下休整,正在架设临时炊事帐,看起来准备天亮后再推进。”

沙盘上的红色箭头随之停顿,在30公里处亮起一个闪烁的红点。我放大该区域的卫星图像,能清晰看到德军士兵正围着炊事车分发罐头,几名军官站在地图前指指点点,坦克炮口都朝向沙谷方向。

“看来他们没打算夜袭。”我对着通讯器分析道,“红警一营各单位保持警戒状态,但不用过度紧张。反坦克连盯紧德军坦克的动向,装甲连继续热机待命,侦察排每小时汇报一次德军位置。”

“收到!”各连齐声回应,通讯器里传来拉动枪栓、检查装备的细微声响,像一群蓄势待发的猎豹在调整呼吸。

后勤排这时送来了夜间口粮,炊事班用便携灶煮了热汤,装在保温桶里分发给各阵地。我接过“磐石”递来的搪瓷碗,热汤的雾气模糊了眼镜片,碗沿印着的“红警”字样被热气熏得发亮。

“营长,”“鹰眼”在通讯器里突然开口,“刚才截获德军一段模糊通讯,好像提到‘沙谷有异常能量反应’,他们会不会是冲着地下暗河来的?”

我心里一动,沙谷地下暗河确实藏着秘密——河床里的稀土矿脉是我们坚守此地的重要原因,也是从未对外公开的情报。“不用管他们的猜测,”我对着通讯器下令,“加强暗河入口的防御,让三连派一个班去加固伪装,别让任何可疑人员靠近。”

“三连收到,马上派二班过去。”“磐石”的声音立刻响起。

夜色渐深,沙谷的风带着凉意掠过掩体顶部,卷起细沙打在伪装网上,发出“沙沙”的声响。全息沙盘上,红警一营的蓝色标识与德军的红色箭头隔着30公里的沙漠对峙,像两群即将碰撞的洪流。

我看着沙盘角落不断跳动的数字:红警一营总兵力594人,装备M2重机枪9挺、82mm迫击炮4门、RPG-7火箭筒4具、“标枪”反坦克导弹6具、“灰熊”坦克12辆,弹药基数充足,能源储备换算成作战单位约30万点(按每100点能源对应1发机枪弹、1000点对应1枚导弹计算)。

“各单位轮换休息,保持50%戒备状态。”我对着通讯器下达夜间接班命令,“明天天亮后,就是咱们红警部队正式番号的第一战,别给‘红警’这两个字丢脸。”

通讯器里传来一阵低低的笑声,带着必胜的信心:“放心吧营长!红警一出,谁也别想过沙谷!”

月光依旧洒在“红警部队”的番号上,石壁的阴影里,无数双眼睛警惕地望着远方,等待着黎明时分的交锋。沙谷的每一粒沙子似乎都在低语:这里,是红警部队的阵地。

作者“文字的海洋”推荐阅读《带着红警系统在1942》使用“人人书库”APP,访问www.renrenshuku.com下载安装。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OBL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带着红警系统在1942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OBL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