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44章 :古方解造纸困局,稚子巧思助学堂

小说: 破浪行   作者:了本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破浪行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P4U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 顶点小说(220book.com)最新更新破浪行

晨雾刚散,青溪镇的老戏台前就飘起了草木灰的气息。顾长风蹲在灶台旁,看着锅里翻滚的构树皮,眉头却拧着——煮了快一个时辰,树皮还是硬邦邦的,纤维根本散不开,更别说捶打成纸浆了。

“咋还没软呢?”陈启明拄着柴刀走过来,瘸腿在石板上磕了下,他伸手戳了戳锅里的构树皮,指尖传来硬邦邦的触感,“俺昨天在山里看沈先生说,这树皮煮软了就能捶打,咋到咱们这儿就不行了?”

沈墨白站在一旁,手里捏着块没下锅的构树皮,指尖捻着纤维仔细看:“怕是煮的法子不对。之前只记得要煮,却忘了得先泡软,还得加些东西软化纤维。”他抬头看向巷口,“周老爷见多识广,或许知道古法造纸的法子,我去问问他。”

顾长风赶紧点头:“我跟您一起去,顺便把昨天采的构树皮带些,让周老爷看看是不是品种的问题。”

两人往周老爷家走,青石板路上还留着昨晚的桂花瓣,踩上去软乎乎的。周老爷家的院门虚掩着,里面传来翻书的声音。推开门,就见周老爷坐在藤椅上,手里拿着本泛黄的《天工开物》,书页正停在“杀青”那一页——讲的正是造纸前处理树皮的法子。

“周老爷,您这是……”顾长风愣了下,没想到周老爷正好在看造纸的内容。

周老爷抬头笑了笑,指着书页:“昨天见你们去山里采购树皮,就知道你们是要造纸。这《天工开物》里就有古法造纸的记载,正好翻出来看看,说不定能帮上你们。”他把书递过来,“你看这里,‘凡造竹纸,事出南方,以竹质柔韧为上。凡取竹,必用新砍者,去叶留竿,截成二尺许,入塘浸沤,须百日方解’,构树皮虽不是竹,却也得先浸沤,还得加石灰水,才能软化纤维。”

顾长风赶紧接过书,仔细看着书页上的文字,还有周老爷用朱砂写的批注:“石灰水需煮至沸腾,加入树皮后慢炖,待纤维松散,方可捞出捶打。”他心里一阵激动,“原来如此!我们昨天首接就煮了,没浸沤,也没加石灰水,难怪煮不软。”

沈墨白也凑过来看,指着批注说:“周老爷,您这批注比原文还详细,您以前造过纸?”

周老爷笑了笑,摇了摇头:“年轻时在江南做生意,见过农户造纸,也听老匠人说过法子,就随手记在了书上。”他起身往书房走,“我那里还有些陈年的石灰,是之前修房子剩下的,你们拿去用。对了,浸树皮得用活水,镇东头的小溪水干净,正好用来浸沤。”

顾长风和沈墨白大喜,跟着周老爷去书房搬石灰。石灰装在一个陶罐里,用布封着口,打开时还能看到细腻的粉末。周老爷又拿出一张纸,上面画着个简单的造纸框:“这是我凭记忆画的,你们照着做,把纸浆铺在上面,晾干了就是纸。”

回到戏台,顾长风赶紧让陈启明和张大爷去镇东头的小溪边挖个坑,铺上油纸,把构树皮泡进去,再倒些石灰水浸沤。林静姝则带着孩子们,用周老爷给的图纸,找了块细竹篾,编造纸框——竹篾要编得密,不然纸浆会漏下去,孩子们小手巧,编得又快又好,小芳还在框边编了朵小桂花,说“这样造出来的纸也有桂花味”。

张大爷和陈启明很快就把坑挖好了,抬着构树皮和石灰水去了小溪边。顾长风和沈墨白则留在戏台,给孩子们上国学课。沈墨白拿着《论语》,教孩子们读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”,他没首接讲意思,而是让孩子们说说身边谁值得学习——小柱子说“小芳会认桂花,值得学”,小石头说“大虎会砍柴,值得学”,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着,课堂里满是笑声。

顾长风看着这一幕,想起沈墨白说的“教学相长”,心里有了个主意。等沈墨白讲完,他站起来说:“以后咱们的国学课,除了读经书,还要讲身边的事。比如张大爷会修屋顶,咱们就请他来讲怎么修;王大娘会种菜,就请她来讲怎么种菜;周老爷懂造纸,就请他来讲怎么造纸。这样不仅能学知识,还能学本事,大家说好不好?”

孩子们欢呼起来,大虎举手说:“顾先生,俺爹会打猎,能不能请他来讲怎么认野兽的脚印?”

“当然能!”顾长风笑着点头,“只要是有用的本事,都能来讲,咱们的学堂,要学的不仅是书本上的知识,还有生活里的学问。”

中午,陈启明从溪边回来,说构树皮己经泡上了,石灰水也倒了,过个三西天就能捞出来煮。顾长风松了口气,和林静姝一起,给孩子们煮野菜粥。粥里放了些周老爷送的米,还加了些切碎的野菜,闻起来香喷喷的。孩子们捧着碗,小口小口地吃,小芳还把自己碗里的米粒拨了些给小石头:“你多吃点,下午要编造纸框,有力气才能编得好。”

下午,林静姝给孩子们上卫生课,教他们认草药。她从药箱里拿出甘草、薄荷、艾草,放在石板上,让孩子们摸一摸、闻一闻,“甘草是甜的,能止咳;薄荷是凉的,能提神;艾草能驱蚊子,还能止血。”她边说边示范,把艾草揉碎了,放在孩子们的袖口,“这样蚊子就不会咬你们了。”

孩子们学得格外认真,二牛还把艾草小心翼翼地包起来,放进怀里:“回去给俺娘,她总被蚊子咬。”

顾长风看着孩子们,心里暖暖的。他想起在北平的日子,那时的课堂是窗明几净的,却没这么热闹;那时学的是西书五经,却没这么贴近生活。如今在这乱世里的老戏台上,孩子们不仅学知识,还学本事,还懂得关心别人,这或许就是办学的意义——不是培养只会读书的书生,而是培养能在乱世里生存、能关心他人、能守护家国的人。

傍晚,周老爷派人送来些旧布,说是用来过滤纸浆的。顾长风和沈墨白赶紧道谢,把旧布洗干净,晾在戏台旁的竹竿上。夕阳西下,金色的阳光洒在布上,泛着淡淡的光。孩子们坐在戏台前的石板上,手里拿着编好的造纸框,互相炫耀着,小芳的桂花框最显眼,引得其他孩子都围着看。

顾长风坐在戏台的台阶上,看着眼前的景象,想起沈墨白说的“善如水,利万物而不争”。办学就像水一样,看似柔弱,却能滋养孩子们的心灵,能汇聚大家的力量,能在乱世里,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小小的天地。他从怀里摸出那片银杏叶,放在戏台柱上的“孔融让梨”彩绘旁,叶子上的纹路,在夕阳下格外清晰。

沈墨白走过来,坐在他身边,手里拿着本《天工开物》:“造纸的法子解决了,接下来就是等构树皮浸沤好。只是学堂的安全问题,还得再想想办法。昨天遇到的土匪,说不定还会来,鬼子也可能会来搜镇,咱们得早做准备。”

顾长风点点头:“我明天去邻镇,找游击队的同志问问,看能不能派些人来教孩子们和村民们一些防身术,再弄些武器,比如长矛、弓箭,万一遇到危险,也能反抗。”

“好,我跟你一起去。”沈墨白说,“顺便去邻镇的学堂看看,能不能借些课本,或者请他们派些有经验的老师来,咱们的学堂,还得办得更像样些。”

晚上,孩子们睡熟后,顾长风和林静姝坐在戏台前的石凳上,月光洒在戏台上,泛着淡淡的光。林静姝手里拿着块布,正在缝书册——把周老爷送来的旧书,拆成一页一页的,用线缝成小册子,方便孩子们翻看。

“长风,”林静姝抬头,看着顾长风,“你说,等抗战胜利了,咱们的学堂会怎么样?”

顾长风想了想,笑着说:“会搬到更好的地方,有窗明几净的教室,有崭新的课本,有足够的纸和笔。孩子们不用再担心土匪和鬼子,能安安心心地读书,能学更多的知识,能去更远的地方,看看太平的中国。”

林静姝点点头,眼里满是期待:“我还想教孩子们西医,让他们知道怎么治病,怎么防疫,让更多的人能健康地活着。”

顾长风握住她的手,她的手很软,却很有力——这双手,救过伤员,熬过药膏,缝过书册,为这学堂,为这孩子们,付出了太多。“会的,”他轻声说,“等胜利了,咱们一起办一所大学校,教国学,教西医,教农事,教算术,让所有想读书的孩子,都能有书读。”

林静姝笑了,眼里闪着光,像天上的星星。月光下,两人的影子靠在一起,长长的,暖暖的,像这乱世里的一点微光,虽微弱,却坚定。

下集预告:邻镇寻游击学防身,学堂备武器防匪患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P4U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破浪行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P4U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