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48章 课本传薪明道义·暗哨探迹警危局

小说: 破浪行   作者:了本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破浪行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P4U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

清晨的阳光刚翻过青溪镇的山头,老戏台前就飘起了朗朗书声。二十多个孩子捧着包着布皮的《三字经》课本,小脑袋跟着王老先生的节奏一点一点,像田埂上刚冒芽的庄稼,透着一股子蓬勃的劲儿。

“养不教,父之过;教不严,师之惰。”王老先生的声音抑扬顿挫,手指点着课本上的字,“这话是说,做父母的不教孩子,是过错;做先生的不严格教,也是懈怠。咱们现在读书,不光是认几个字,是要明白做人的本分——将来你们成了家,要教孩子向善;成了先生,要教学生守正,这才是没白读这书。”

小柱子捧着课本,指节捏得发白——他的课本布皮是用娘的旧蓝布缝的,昨晚不小心被桌角勾破了个小口子,他连夜用粗线缝了两道,针脚歪歪扭扭,却看得格外宝贝。顾长风走过去时,正见他用袖子小心翼翼擦着课本上的墨点,便蹲下身,轻声问:“小柱子,课本爱惜得好,这是‘敬物’,也是‘惜福’——知道这课本来得不容易,才会好好学,对不对?”

小柱子抬头,眼里亮闪闪的:“顾先生,俺知道!这纸是您和沈先生捶了好久才做的,活字是沈先生刻的,布皮是林先生帮俺缝的。俺要是学不好,就对不起先生们的功夫了。”

顾长风心里一暖,从怀里摸出一小块浆糊和一张碎纸,仔细帮他把破口又粘了粘:“你能这么想,比认得多少字都强。‘敬物惜福’不是小气,是记着别人的好,想着怎么不辜负这份好——就像咱们守着青溪镇,守着学堂,也是记着那些在前线打仗的士兵,不辜负他们护着咱们的好。”

孩子们的读书声渐渐停了,都转头看着顾长风,小脸上满是认真。王老先生笑着点头:“长风这话,说得比课本上的字还明白。咱们读书,就是要把书里的道理,活用到日子里去,这才是‘学以致用’。”

上午的毛笔字课,顾长风没让孩子们首接写大字,而是先教他们握笔——他握着小柱子的手,教他“指实掌虚”,“笔要握稳,但手掌不能攥太紧,不然写出来的字会僵;就像做人,要守得住本心,但不能认死理,遇到事儿要懂得变通,这样才能行得远。”

孩子们学得慢,有的握笔姿势总不对,顾长风就一个个纠正,手心沁出了汗也没嫌烦。陈启明拄着拐杖过来,手里拿着几张自己写的小纸条,上面是“敌”“友”“危”“安”西个简单的字:“长风,我想着把这些字教给村口放哨的村民,他们不认字,遇到陌生人也说不清,认会这几个字,看到不对劲就举‘危’字的纸条,咱们就能快些反应。”

顾长风接过纸条,见上面的字写得工整,比之前激进时的潦草字迹沉稳了不少,便笑着说:“陈大哥这主意好。咱们教孩子读书是长远的事,教村民认应急的字是眼前的事,远近都顾着,才是真的‘务实’。你要是累,我让几个年轻村民来跟你学,学会了再教其他人。”

陈启明摇摇头,坐在石板上,招手让两个放哨的村民过来:“不累。以前我总觉得写文章能救国,现在才知道,写几张小纸条,教村民认几个字,才是真的能帮上忙。这比写那些空喊口号的文章,踏实多了。”

中午的灶房里,张大爷正炖着孙强早上从山里打来的野兔子,香味飘得满戏台都是。孩子们闻着香味,眼睛都亮了,却没一个人闹着要吃——之前顾长风教过他们“食不言,寝不语”,还教他们“长者先,幼者后”,现在都记在心里,乖乖坐在石凳上等着。

林静姝端着药碗从外面进来,额角沾着汗:“张大爷,您的风湿药熬好了,趁热喝。刚才去西头李婶家,她儿媳妇快生了,我给她做了产前检查,没什么大碍,就是缺些营养,等下把兔子汤给她送一碗过去。”

张大爷接过药碗,喝了一口,笑着说:“林先生真是心细。要不是您在这儿,咱们镇上的人有个头疼脑热的,都得硬扛着。您这西医的本事,再加上老祖宗传下来的草药,真是绝配。”

林静姝笑了笑,走到顾长风身边,帮他擦了擦额头的汗:“孩子们都等着吃兔子汤呢,你也别总忙着教字,先歇会儿。刚才我去村口,见保长在那儿转悠,脸色不太好,好像有话要跟你说。”

顾长风刚坐下,就见保长揣着手走过来,眉头皱得紧紧的:“顾先生,俺有句话,不知当讲不当讲。昨天那两个陌生人,俺总觉得没那么简单,说不定是鬼子的探子,回来踩点的。你们这学堂办得热闹,万一被鬼子盯上,咱们整个青溪镇都得遭殃。俺想着,要不先把学堂停几天,等风头过了再开?”

破浪行来自“人人书库”免费看书APP,百度搜索“人人书库”下载安装安卓APP,破浪行最新章节随便看!

戏台前的气氛瞬间沉了下来,孩子们也不闹了,都看着顾长风。顾长风没急着反驳,而是给保长倒了碗水:“保长,我知道您是为了镇上的人好。但您想想,咱们停了学堂,孩子们就没书读了,村民就没人教着认应急的字了,放哨的人也没人指导了——到时候鬼子真的来了,咱们更没还手之力,这不是‘避祸’,是‘自断臂膀’。”

他指着正在认“危”字的村民,又指着捧着课本的孩子:“您看,村民认会了字,能更快发现危险;孩子们学会了防身术,能保护自己;咱们还有孙强他们做的弓箭和陷阱——这些都是学堂带来的底气。要是停了学堂,这些底气就没了,到时候才真的要遭殃。”

保长看着那些认真认学的村民和孩子,沉默了一会儿,叹了口气:“顾先生,俺懂了。是俺想差了。俺这就去村口,跟放哨的人说,让他们更仔细些,再把镇上的壮丁都叫过来,帮着孙强加固陷阱——咱们不能让鬼子毁了学堂,毁了孩子们的希望。”

顾长风站起身,拍了拍保长的肩膀:“保长放心,咱们一起守着。只要咱们心齐,就算鬼子来了,也能把他们赶出去。”

下午的阳光更烈了,孙强带着几个壮丁在村口的树林里加固陷阱,把之前做的弓箭都检查了一遍,箭头又磨尖了不少:“长风,早上在山里发现了几个陌生人的脚印,比咱们镇上人的脚大,鞋底还有洋钉的痕迹,肯定是昨天那两个探子的同伙,说不定晚上会来摸情况。”

沈墨白站在树林边,看着远处的山路,手里拿着一根树枝,在地上画着:“《孙子兵法》里说‘无恃其不来,恃吾有以待也’。咱们不能指望鬼子不来,要指望咱们有准备。我想着把放哨的班次调成三班倒,白天两班,晚上一班,每班都带一张‘危’字纸条,看到不对劲就往镇上扔信号弹——之前周老爷送的信号弹,还剩几颗,正好能用。”

顾长风点点头,让几个年轻村民跟着沈墨白学认信号弹,又对孙强说:“晚上放哨要小心,别靠太近,用咱们教的‘听声辨位’,听到脚步声不对就发信号。孩子们那边,我让王老先生带着他们在戏台后院休息,把门窗都加固好,万一有情况,就从后院的密道走——之前挖的密道,正好能通到山里。”

傍晚的时候,陈启明把写好的“危”“安”纸条都贴在了村口的树上,每个纸条旁边都画了简单的图案——“危”字旁边画了个叉,“安”字旁边画了个圈,方便不认字的村民辨认。他贴完最后一张纸条,回头见顾长风走过来,便笑着说:“以前我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,现在才知道,不是怀才不遇,是自己没找对地方。在青溪镇,我这手写字的本事,才算真的用对了地方。”

顾长风看着他,想起第一次在北平见他时,他满是激进和愤懑,如今却多了几分平和与踏实,便说: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用处,就像这纸条上的字,单个看没什么用,但贴在村口,就能提醒大家注意危险。咱们每个人,都是这青溪镇的‘字’,凑在一起,就能组成一道‘防线’。”

天黑下来的时候,戏台前的灯盏都点亮了,昏黄的光映着孩子们熟睡的脸庞。顾长风和沈墨白、林静姝、陈启明坐在灶房里,商量着晚上的放哨安排。林静姝把急救包都整理好,里面放了止血的草药和消毒的酒精:“要是有村民或放哨的人受伤,能及时处理。我还准备了些安神的草药,给晚上放哨的人煮点水喝,免得他们犯困。”

沈墨白喝了口茶,轻声说:“‘善战者不怒,善胜者不争’。咱们今晚不求能打败鬼子的探子,只求能发现他们的踪迹,提前做好准备。只要咱们不乱,鬼子就没办法趁虚而入。”

顾长风点点头,刚想说话,就见赵刚急匆匆跑进来,手里拿着一张红色的布条:“顾先生,村口的树上发现了这个!是系在树枝上的,肯定是鬼子的探子留下的记号!”

众人都站起身,看着赵刚手里的红布条,上面还沾着泥土,显然是刚系上没多久。顾长风握紧了拳头,眼神坚定:“看来他们今晚真的会来。大家按之前的安排行动,放哨的人多加小心,孩子们那边让王老先生看好,咱们一定要守住学堂,守住青溪镇。”

夜色渐深,青溪镇的灯火渐渐灭了,只有村口的灯盏还亮着,像一双警惕的眼睛,盯着远处的山路。放哨的村民握着弓箭,手里攥着“危”字的纸条,呼吸都放轻了。顾长风站在戏台前,看着熟睡的孩子们,心里满是坚定——这乱世里的学堂,是孩子们的希望,也是中国人的根,就算拼了命,也不能让它被鬼子毁了。

下集预告:夜探镇境敌踪现,齐心守院护学堂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P4U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破浪行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P4U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