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47章 素纸承文印初心·狼烟窥镇扰安宁

小说: 破浪行   作者:了本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破浪行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P4U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作者“了本”推荐阅读《破浪行》使用“人人书库”APP,访问www.renrenshuku.com下载安装。

天刚蒙蒙亮,青溪镇的晨雾还没散尽,顾长风就踩着露水往戏台赶。檐下挂着的湿纸在风里轻轻晃,像一片片淡白的云——经过一夜晾晒,纸浆里的水分己大半蒸发,原本软塌的纸变得挺括,指尖碰上去带着微凉的糙感,却透着一股子实在的分量。

“顾先生,您来得早!”张大爷己经在戏台前生火,锅里温着野菜粥,见顾长风来,连忙招呼,“俺瞅着这纸差不多干了,等太阳再升点,就能揭下来了!”

顾长风点点头,伸手轻轻捏住一张纸的边角,慢慢揭起——纸很平整,没有破损,纤维分布均匀,虽比不上城里的宣纸细腻,却足够用来写字印书。他忍不住将纸举到晨光下看,光线透过纸页,能看到细微的纤维纹路,像极了这乱世里拧成一股的人心。

“成了!真成了!”沈墨白也来了,手里提着一个木盒,见顾长风揭下纸,快步走过来,“这纸的质地,比我预想的还好。我昨儿连夜刻了几块活字,先试试印《三字经》,孩子们等着课本呢。”

木盒里装着十几块枣木活字,每个字都刻得方正工整,笔画间透着沈墨白惯有的沉静。顾长风拿起一块刻着“人”字的活字,指尖抚过刻痕:“沈先生,您这手艺,比城里书局的师傅还精细。有了这些活字,咱们一天能印几十张,用不了多久,每个孩子都能有课本了。”

说话间,林静姝、王老先生和几个年轻村民也陆续赶来。林静姝手里拿着一叠裁好的粗布,“我想着把印好的课本用布包个书皮,孩子们拿着不容易破。昨儿跟镇上的婶子们要了些碎布,都洗干净晒好了。”

王老先生则捧着一卷手抄的《三字经》,是他前几天在油灯下抄的,字迹工整,还在难字旁边注了音:“这是校本,咱们先印十张试试,看看活字合不合拢,墨色匀不匀。等没问题了,再把《千字文》和《正气歌》也印上——孩子们不光要识字,更要知道什么是气节。”

太阳慢慢升高,晨雾散尽,戏台前热闹起来。孩子们也早早跑来,围着檐下的纸叽叽喳喳,小柱子踮着脚,眼睛亮晶晶的:“顾先生,这纸真能印课本吗?俺以后是不是也能像先生们一样,捧着书读书了?”

顾长风笑着摸了摸他的头,将刚揭下的一张纸递给他:“当然能。你看,这纸上以后会印上字,你跟着王老先生认字,以后还能在这纸上写字呢。”

小柱子小心翼翼地接过纸,像捧着宝贝似的,生怕弄坏了。其他孩子也围过来,你一言我一语地问,戏台前满是雀跃的声音,连带着空气都暖了几分。

准备妥当,印书开始了。顾长风负责刷墨,他将松烟墨倒在瓷盘里,加了点清水调开,用软毛刷轻轻蘸墨,均匀地刷在活字上。沈墨白则扶着活字版,林静姝把纸铺在版上,再用干净的毛刷轻轻按压——动作要轻,不然纸会破;又要匀,不然墨会晕。

“嗤——”第一张印好的《三字经》揭下来时,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。纸上的字清晰工整,墨色均匀,没有一处晕染,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六个字在素白的纸上格外醒目。王老先生凑过来,仔细看了看,忍不住点头:“好!好!这字印得清楚,孩子们看着不费眼。”

孩子们欢呼起来,小柱子凑得最近,指着“善”字问:“王老先生,这个字念‘善’,就是善良的意思吗?就像林先生给俺们治伤,顾先生教俺们读书那样?”

王老先生笑着点头:“对喽!小柱子说得好。‘善’就是心里装着别人,不欺负人,愿意帮人。咱们读书,就是要学这个‘善’字,不管以后遇到啥难事儿,都不能丢了善良的本心。”

小柱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,又盯着纸上的字看,像是要把那些字都刻在心里。

大家分工合作,印书的速度越来越快。顾长风刷墨的手稳了,沈墨白扶版的力道准了,林静姝铺纸按压的动作也越发熟练。陈启明拄着拐杖,坐在一旁帮忙校对,遇到活字歪了或者墨色不均的,就轻声提醒。他手里还拿着支铅笔,在纸上圈点:“这里‘性相近’的‘近’字,活字稍微有点歪,下次印的时候得调正些,不然孩子们认的时候容易看错。”

“陈大哥说得对。”顾长风停下来,调整了“近”字的活字,“以前在北平读书,课本都是现成的,从来没想过印一本书要这么多功夫。现在才知道,每一个字背后,都得有人用心。”

陈启明笑了笑,眼神里少了以前的激进,多了几分平和:“以前我总觉得,拿笔杆子写文章才能救国,现在才明白,教孩子们认字,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善恶,什么是气节,才是更实在的事儿。等他们长大了,就算不能上战场,也能守住咱们中国人的根,这比写多少文章都有用。”

顾长风心里一动,他想起沈墨白说的“知行合一”——以前他总在书斋里琢磨“救国”,觉得那是遥远的大道理,现在在青溪镇,看着一张张纸变成课本,看着孩子们眼里的光,才真正明白,救国不是空喊口号,是教好一个孩子,印好一本书,守好一个镇,是把每一件小事都用心做好。

中午的时候,己经印好了三十多张《三字经》。林静姝和几个婶子一起,给课本包上书皮,有的用蓝布,有的用碎花布,包好的课本整整齐齐地摞在戏台的石桌上,像一座小小的书山。孩子们围在桌边,眼睛里满是期待,却没人伸手去碰——他们知道,这些课本是先生们用心血做的,得好好爱惜。

顾长风看着这一幕,心里暖暖的,刚想跟大家说下午继续印《千字文》,就见赵刚急匆匆地跑过来,脸色有些凝重:“顾先生,沈先生,村口来了两个陌生人,穿着洋装,说话带着外地口音,还西处打听咱们学堂的事儿,看着不太对劲。”

所有人都停下了手里的活,戏台前的气氛瞬间沉了下来。沈墨白皱了皱眉:“是鬼子的探子?还是伪军?”

“不好说。”赵刚喘了口气,“他们说自己是城里来的商人,想跟镇上收些山货,可俺瞅着他们的眼神,总往学堂这边瞟,还问孩子们是不是都在这儿读书,不像是来收山货的。”

孙强握紧了手里的弓箭,眼神警惕:“要是鬼子的探子,肯定是来摸咱们的底的。咱们学堂办得热闹,说不定早就被他们盯上了。”

顾长风定了定神,他知道现在不能慌,孩子们还在这儿,一旦恐慌蔓延,只会乱了阵脚:“赵刚,你再去村口盯着,别惊动他们,看看他们接下来要去哪儿;孙强,你把村里的壮丁叫上,把弓箭和之前做的陷阱都准备好,以防万一;沈先生,您跟王老先生先把孩子们带回后院,别让他们出来,免得吓到;林先生,你准备好医药箱,要是有情况,能及时处理。”

大家立刻行动起来。沈墨白和王老先生带着孩子们往后院走,小柱子走的时候还回头看了看石桌上的课本,小声问:“沈先生,那些陌生人会不会来抢咱们的课本啊?”

沈墨白蹲下来,摸了摸他的头:“不会的。有顾先生和孙大哥他们在,会保护好咱们,也会保护好课本的。你乖乖在后院等着,等事情过去了,咱们还接着印书,好不好?”

小柱子点点头,握紧了手里的小布包——里面包着一张刚印好的《三字经》,是顾长风特意给他的。

顾长风和陈启明留在戏台前,陈启明拄着拐杖,走到顾长风身边:“长风,要是真的是鬼子的探子,他们肯定不会善罢甘休。咱们青溪镇小,没什么防备,得想个办法把他们打发走,不能让他们摸清咱们的底细。”

“我知道。”顾长风看着村口的方向,心里盘算着,“他们说自己是商人,那咱们就顺着他们的话来。张大爷,您去跟镇上的保长说一声,让他出面,就说镇上的山货都被城里的商行订走了,没多余的给他们,再送他们点山里的野果,客气地把他们送走。”

张大爷点点头,快步去了保长家。顾长风又对孙强说:“你让壮丁们都藏在村口的树林里,别露面,要是他们不愿意走,再出来周旋,尽量别动手——咱们现在还不是跟他们硬碰硬的时候,得先护住孩子们和学堂。”

孙强应了声,转身去安排。戏台前只剩下顾长风和陈启明,风里传来孩子们在后院读书的声音,虽然小声,却很整齐,像是一股暖流,熨帖着人心。

“长风,你说咱们能守住吗?”陈启明轻声问,语气里带着一丝担忧,“鬼子的势力越来越大,说不定哪天就会打到青溪镇来。”

顾长风看向石桌上的课本,那些包着布皮的书,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:“能守住。就算守不住青溪镇,咱们也能带着孩子们走,带着这些课本走。只要孩子们还能读书,还能记得‘善’字,记得《正气歌》,咱们中国人的根就没断,总有一天,能把鬼子赶出去。”

陈启明看着顾长风坚定的眼神,心里也安定了些。他想起以前在北平,看到鬼子烧杀抢掠,心里满是愤怒却无能为力,现在在青溪镇,虽然力量小,却能实实在在地做些事,能守护孩子们,守护这些承载着希望的课本,这种感觉,比写多少文章都让他踏实。

过了约莫一个时辰,赵刚回来了,脸上的凝重少了些:“顾先生,保长出面把他们打发走了。他们一开始还不愿意,后来保长说城里的商行跟他们是老主顾,不好抢生意,又给了他们一筐野核桃,他们才走的。走的时候,还往学堂这边看了几眼,估计没那么容易死心。”

顾长风松了口气,却没放松警惕:“他们肯定还会再来的。孙强,以后村口要多安排几个人放哨,白天晚上都不能断;大家也要多留意陌生人,一旦有情况,立刻通报。咱们不能掉以轻心,得随时准备着。”

孙强点点头,心里也清楚,这只是暂时的平静,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。

夕阳西下的时候,后院的孩子们又回到了戏台前。他们看到石桌上的课本还在,都松了口气,小柱子跑到顾长风身边,举着手里的布包:“顾先生,那些陌生人走了吗?咱们明天还能印书吗?”

顾长风笑着点头:“走了。明天咱们接着印《千字文》,还要教你们写毛笔字,好不好?”

孩子们欢呼起来,戏台前又恢复了之前的热闹。顾长风看着孩子们的笑脸,心里满是坚定——不管以后遇到多少困难,他都要守住这学堂,守住这些孩子,守住这乱世里的一点微光。

晚上,大家围坐在灶前,喝着野菜粥,讨论着接下来的打算。沈墨白说:“咱们得加快印书的速度,把该教的都教给孩子们,万一鬼子真的来了,咱们带着孩子们走的时候,也能让他们把知识记在心里。”

王老先生点点头:“我再抄些《论语》和《孟子》的片段,选些易懂的,教孩子们明白‘仁义’‘家国’的道理。就算在逃难的路上,也不能断了课。”

顾长风看着大家,心里满是感激——在这乱世里,能有这么一群人,为了孩子们,为了教育,一起坚守,是多么难得的事。他举起手里的粗瓷碗:“谢谢大家。有你们在,我相信咱们一定能守住学堂,守住希望。来,咱们干了这碗粥,明天接着干!”

大家都举起碗,碗与碗碰撞,发出清脆的声响,在这寂静的夜里,格外有力量。

月光洒在戏台前的石桌上,那些包着布皮的课本静静地躺着,像一个个沉睡的希望。顾长风知道,平静只是暂时的,鬼子的威胁还在,未来的路还很长,但只要大家拧成一股绳,只要孩子们还能读书,就总有云开见月的一天。

下集预告:课本传薪育幼苗,探子复返探虚实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P4U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破浪行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P4U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