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53章 邻县论道守学堂,联校筹谋聚星火

小说: 破浪行   作者:了本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破浪行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P4U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破浪行来自“人人书库”免费看书APP,百度搜索“人人书库”下载安装安卓APP,破浪行最新章节随便看!

顾长风骑着自行车往邻县赶时,车后座绑着的木盒里,装着两样东西——一本泛黄的《知行学堂办学日志》,还有几张孩子们画的“理想家园”。车轮碾过结了薄霜的土路,发出“咯吱”的轻响,道旁的老槐树落尽了叶子,光秃秃的枝桠指向灰蒙蒙的天,倒像极了邻县“启蒙学堂”此刻的处境。

他是前一天收到周鹤年校长的信的,信上字迹潦草,墨迹还带着几分颤抖:“县府勒令改办国民学校,强推官编教材,收学费,否则封堂。老朽独木难支,盼顾先生来一叙,或有一线生机。”周鹤年是前清秀才,办启蒙学堂己有二十年,顾长风在西南联大听课时常遇着他,两人曾为“《三字经》该不该进课堂”辩过半宿,最后竟成了惺惺相惜的朋友。

赶到邻县时己近正午,启蒙学堂在镇子东头的旧祠堂里,老远就看见祠堂门口围了一群人,穿藏青色中山装的县府职员正往门楣上贴白纸黑字的“改制通知”,一个穿灰布长衫的老人拦在前面,正是周鹤年。他手里攥着一根磨得发亮的戒尺,手背青筋凸起,声音却带着几分沙哑:“这学堂是老朽一砖一瓦盖起来的,孩子们读书不要钱,凭什么说封就封?”

“周校长,这是县府的命令!”为首的李科长推了推鼻梁上的圆框眼镜,语气强硬,“国民学校要统一教材、统一收费,这是规矩!你这‘私塾式’的学堂,不合时宜了!”

“不合时宜?”周鹤年气得手抖,戒尺往地上一顿,“孩子们认‘人之初,性本善’是不合时宜?认‘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’是不合时宜?你们要收学费,山里娃哪来的钱?这不是断他们的活路吗!”

围观的村民也跟着附和:“是啊李科长!周校长是好人,别封学堂啊!”“我家娃就靠这学堂认几个字,要是收钱,只能让他放牛去了!”

李科长脸色一沉,刚要呵斥,就见顾长风推着自行车挤了进来,手里举着木盒:“李科长,在下顾长风,是青溪镇知行学堂的办学人。周校长的学堂合不合时宜,不如先看看这些东西再定论?”

李科长打量着顾长风,见他穿着洗得发白的学生装,袖口还缝着补丁,眼里多了几分轻视:“你又是哪来的?也敢插手县府的事?”

“在下不敢插手县府事务,只是想为孩子们说句公道话。”顾长风打开木盒,取出《知行学堂办学日志》,又拿出启蒙学堂孩子们的手抄课本,“这是知行学堂两年的办学记录,教过三百二十七个孩子,其中两百多个是孤儿、佃户娃,没要过一分钱;这是启蒙学堂孩子们的课本,上面写着‘我要读书,我要救国’,李科长请看——这些字歪歪扭扭,却比任何官样文章都恳切。您说周校长的学堂不合时宜,可这些孩子的心愿,合不合时宜?”

李科长的目光落在课本上,指尖拂过那些稚嫩的字迹,动作不自觉地轻了些。顾长风趁机又说:“《论语》有云‘有教无类’,县府办国民学校,初衷也是让更多人读书,可若是强收学费、换教材,把最需要读书的孩子挡在门外,岂不是违背了初衷?周校长的学堂,恰好补了这个缺——他教孩子们认汉字、明事理,还教他们种庄稼、防病害,这不正是‘因材施教’吗?”

周鹤年没想到顾长风会用儒家经典来辩,愣了愣后连忙附和:“顾先生说得对!老朽教《三字经》,也教孩子们算田亩账;教《论语》,也教他们怎么修农具。孩子们学的,都是能活命、能救国的本事!”

这时,人群外传来一阵自行车铃声,林静姝挎着药箱赶了过来,额角还沾着汗:“顾长风,我刚从山里过来,张家庄的孩子们听说学堂要封,都哭着问是不是以后不能读书了。对了李科长,前阵子邻县闹流感,启蒙学堂的孩子们帮着挨家挨户送草药、教洗手,您忘了?当时县府还夸学堂办得好呢!”

李科长的脸色彻底缓和下来。他其实也知道启蒙学堂的好处,只是上面压得紧,不得不来。此刻被顾长风和林静姝点破要害,又看着村民们期盼的眼神,他叹了口气,把“改制通知”从门楣上揭了下来:“罢了,这通知我先带回县府。不过周校长、顾先生,你们得提交一份‘改良方案’,说明白学堂怎么兼顾官编教材和传统教学,怎么解决经费问题——上面催得紧,我只能帮你们拖延几日。”

周鹤年松了口气,握着顾长风的手连连道谢,掌心的老茧蹭得顾长风指腹发疼。顾长风却笑着摇头:“周校长不必谢我,要谢就谢孩子们的心愿,谢村民们的支持。其实我这次来,还有个想法——咱们西南地区的乡村学堂,大多处境艰难,要么缺经费,要么缺师资,不如咱们联合起来,成立‘西南乡村教育联盟’,一起向省府申请经费、共享师资,您看如何?”

周鹤年眼睛一亮:“联盟?这主意好!老朽早就想过,只是怕势单力薄。有顾先生牵头,再联合其他学堂,说不定真能成!”

当天下午,顾长风和周鹤年一起,写了封“联校倡议信”,措辞恳切,既提了乡村教育的困境,也说了联盟的具体计划——共享课本印刷、互派老师代课、联合申请公益捐款。顾长风还让陈启明帮忙,把倡议信登在报社的副刊上,标题就叫“聚星火以燎原,护乡村教育之根”。

消息传得很快,第二天就有三个县的学堂派人来联络,其中有个叫方玉书的女先生,办的“女子学堂”在当地很有名,她在信里说:“顾先生的‘有教无类’,正是我办学的初心。联盟之事,我举双手赞成,若需奔走,玉书愿往。”

顾长风拿着信给沈墨白看时,沈墨白正坐在青溪镇的梨花树下煮茶。茶汤冒着热气,映着枝头刚冒出的新芽。沈墨白笑着呷了口茶:“‘独行快,众行远’,你能想到联合,说明你真的懂了‘弘毅’的含义——不是一个人硬扛,而是聚众人之力,行长久之事。不过长风,你要记住,联盟虽好,却也会有分歧,比如教材怎么选、经费怎么分,这些都需要你用‘和而不同’的智慧去化解。”

顾长风点点头,他其实也想到了这些问题。比如方玉书的女子学堂,侧重教纺织、医护,和启蒙学堂的“耕读结合”不同;还有个“工学学堂”,主张教孩子们修机械,理念也有差异。但他觉得,这些差异不是阻碍,反而能让联盟更全面——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学内容,这不正是“因材施教”吗?

几天后,“西南乡村教育联盟”的第一次筹备会在青溪镇召开。来自六个县的十二位办学人聚在知行学堂的新教室里,围着一张长木桌,桌上摆着粗瓷碗,碗里盛着热茶。有人带来了自家种的花生,有人带来了孩子们的作业本,大家一边吃着花生,一边讨论联盟的章程,偶尔为“教材比例”争得面红耳赤,却又很快达成共识——官编教材选“修身”“算术”部分,传统经典保留《三字经》《论语》节选,再加上各村急需的“农事”“医护”知识,编成“乡土教材”。

讨论到经费时,大家却都沉默了。联盟要印教材、派老师,都需要钱,可目前只有陈启明募集的一点捐款,远远不够。方玉书皱着眉说:“我去省府找过教育厅的人,他们说经费紧张,让咱们自己想办法。难道真要让孩子们再用手抄课本?”

顾长风看着大家愁眉苦脸的样子,突然想起沈墨白说的“善如水,利万物而不争”——水遇到阻碍,不会硬冲,而是绕过去,找到新的路径。他沉吟片刻,说:“我倒有个想法——咱们可以办个‘乡村市集’,让各村把多余的粮食、布匹、手工艺品拿出来卖,所得的钱抽一部分给联盟当经费。一来能帮村民增收,二来能筹经费,还能让孩子们学着记账、算账,一举三得。”

“这主意好!”周鹤年第一个赞成,“老朽村里有不少编竹篮的手艺人,肯定愿意来!”方玉书也点头:“我学堂的女孩子们会纺布、绣帕子,正好能拿来卖!”

筹备会结束时,夕阳己经西下。顾长风送大家出门,看着他们骑着自行车消失在土路尽头,心里突然涌起一股暖流——这些人,有的是前清秀才,有的是留洋学生,有的是普通村民,却因为同一个“让孩子读书”的初心,走到了一起。就像散落在西南大地上的星火,此刻终于要聚成燎原之势。

他回到学堂时,林静姝正在给孩子们上卫生课,教他们怎么洗手、怎么防冻疮。小柱子站在一旁帮忙,手里拿着一块自制的“肥皂”——是用草木灰和猪油做的,虽然粗糙,却能洗干净手。孩子们围着林静姝,听得格外认真,小脸上满是好奇。

顾长风走到沈墨白身边,坐下喝了口冷茶,轻声说:“沈先生,联盟的事有眉目了,只是经费的事还得再奔走。不过我觉得,只要大家心齐,总能想出办法。”

沈墨白点点头,指着窗外的梨花树:“你看这树,去年冬天遭了冻,开春却还能发芽。乡村教育就像这树,只要根还在——根就是孩子们的心愿,就是咱们的初心——就总能扛过风雨。”

顾长风抬头看向梨花树,枝头的新芽在夕阳下泛着淡绿色的光,像极了那些在学堂里读书的孩子,虽然弱小,却满是希望。他知道,联盟的路还很长,会遇到经费短缺、理念分歧,甚至县府的再次施压,但他不再像以前那样担心——因为他知道,自己不是一个人在走,身边有周鹤年、方玉书这样的伙伴,有林静姝、陈启明的支持,还有无数渴望读书的孩子,他们都是这“燎原之火”的一部分。

只是他没想到,“乡村市集”刚筹备起来,就遇到了新的麻烦——邻县的粮商觉得市集抢了他们的生意,竟联合起来阻挠村民们赶集。一场新的考验,又摆在了他的面前。

下集预告:乡村市集遭阻挠,以智破局护民生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P4U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破浪行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P4U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