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52章 联村办学遭刁难,以智破局守初心

小说: 破浪行   作者:了本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破浪行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P4U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 顶点小说(220book.com)最新更新破浪行

李家村的土房教室外,寒风卷着枯草打在窗纸上,发出“哗啦哗啦”的声响。顾长风正弯腰给孩子们调整木桌的高度,小柱子蹲在一旁帮忙,手里攥着半截铅笔——那是五年前顾长风送他的,笔杆磨得发亮,却依旧被宝贝似的藏在怀里。

“顾先生,这桌子腿再垫块石头就平了。”小柱子指着一张晃悠悠的木桌,声音里满是认真。他如今己经十六岁,个头快赶上顾长风,脸上褪去了当年的稚气,却还保留着那份对学堂的热望。顾长风点点头,刚要去搬石头,就见村口传来一阵马蹄声,两匹黑马朝着土房的方向奔来,马背上的人穿着藏青色的中山装,胸前别着一枚银色的徽章——是县里教育科的人。

为首的是个三十多岁的男人,下车后抖了抖衣角的尘土,目光扫过土房和周围围观的村民,眉头皱了起来:“哪位是顾长风?”

顾长风上前一步,拱手道:“在下便是。不知先生是?”

“我是县教育科的科员,姓王。”王科员从公文包里掏出一份文件,递到顾长风面前,“听说你在这儿办了个‘办学点’?怎么没到县里备案?按民国的《教育章程》,私设学堂可是要取缔的。”

顾长风心里一沉,接过文件看了一眼——上面确实写着“未经备案,不得擅自办学”的条款。他连忙解释:“王科员,并非在下故意不备案,只是李家村地处偏远,孩子们上学不便,我想着先把学堂办起来,再去县里补手续。而且我们‘知行学堂’是公益性质,不收学费,还免费提供课本,实在算不上‘私设学堂’。”

“公益性质?”王科员冷笑一声,走到土房门口,探头往里看了一眼,“就这破房子,连块像样的黑板都没有,也敢叫学堂?我看你是借着办学的名头,笼络人心吧?”

这话一出,周围的村民顿时炸了锅。张大爷从人群里走出来,手里还握着柴刀,嗓门洪亮:“王科员,你这话可不对!顾先生是好人,给我们村的孩子教书,还教我们认字,怎么就成了笼络人心?你要是敢取缔学堂,我们跟你没完!”

“就是!我们的孩子好不容易能读书,你凭什么不让?”几个婶子也围了上来,手里还拿着刚拿了一半的鞋底,眼神里满是不满。

王科员被村民的气势吓了一跳,后退了一步,却依旧嘴硬:“你们别胡闹!这是县里的规定,我只是按章办事。要是你们再妨碍公务,我就叫警察来!”

顾长风连忙拦住村民,对王科员说:“王科员,有话好好说。我们确实是为了孩子好,您看能不能通融一下,我们现在就去县里补备案手续?需要什么材料,我们都能准备。”

王科员瞥了他一眼,手指在公文包上敲了敲:“补手续也不是不行,只是……县里的教育经费紧张,备案需要交‘管理费’,像你们这种办学点,一年至少要交五十块大洋。而且后续的课本、师资,都得由县里统一调配,你们说了可不算。”

五十块大洋?这对顾长风他们来说,无疑是一笔巨款。现在“知行学堂”的经费,全靠陈启明在报社帮忙募集,还有村民们凑的杂粮、布匹,哪里拿得出这么多钱?

就在这时,林静姝从诊所赶了过来。她刚给邻村的老人看完病,听说县里来人了,就急忙赶了过来。看到眼前的情景,她立刻明白了大半,走到王科员面前,温和地说:“王科员,我是‘知行学堂’的校医,也是西医专业的学生。我们学堂不仅教孩子们读书,还教他们卫生知识,预防疾病。前阵子李家村闹痢疾,就是我们帮着控制住的,您要是不信,可以问问村里的人。”

李家村的村长连忙点头:“是啊王科员!林大夫是好人,上次我家老婆子拉肚子,就是她给治好的,还没收钱。顾先生和林大夫办的学堂,对我们村来说就是救命的恩人啊!”

王科员的脸色缓和了一些,但还是没松口:“就算你们做了些好事,可规定就是规定。没有管理费,备案的事免谈。”

顾长风沉默了片刻,从怀里掏出一本泛黄的笔记本,递给王科员:“王科员,您看这个。这是我们‘知行学堂’的办学日志,上面记着我们教过多少孩子,教了哪些内容,还有村民们的签名。我们确实没钱交管理费,但我们有真心——真心想让孩子们读书,真心想让他们明白事理。您也是读书人,应该知道‘有教无类’的道理,难道就因为没钱,就要让这些孩子失去读书的机会吗?”

王科员接过笔记本,翻开看了几页——上面的字迹工整,每一页都记着孩子们的名字,还有他们学会的字、背会的课文,甚至还有孩子们画的画,旁边标注着“小明画的家乡”“小红写的‘中国’”。他的手指顿了顿,眼神里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。

就在这时,远处传来一阵自行车的铃声,陈启明骑着自行车赶了过来,车把上还挂着一份刚印好的报纸。他看到王科员,眼睛一亮,走上前:“王科员?好久不见啊!我是县报社的陈启明,之前还采访过您呢。”

王科员看到陈启明,脸色彻底变了——他之前因为“重视乡村教育”接受过陈启明的采访,要是现在被曝出“刁难公益学堂”,传出去对他的仕途可不好。他连忙收起文件,脸上挤出笑容:“原来是陈记者,你怎么在这儿?”

“我是来给‘知行学堂’送捐款的。”陈启明晃了晃手里的报纸,“这一期的报纸报道了顾先生他们办学堂的事,很多读者都捐了钱和物资,你看,这上面还有读者的留言,都说要支持乡村教育呢。”

王科员接过报纸,看到头版标题“知行学堂:乡村教育的曙光”,下面还配着孩子们在土房里读书的照片,心里顿时有了计较。他清了清嗓子,对顾长风说:“顾先生,刚才是我误会了。你们的办学初衷是好的,管理费的事,我可以帮你们向县里申请减免。备案手续你们明天去县里办,我给你们开绿灯,需要什么材料,我提前告诉你们。”

顾长风没想到事情会这么顺利,连忙道谢:“多谢王科员通融!我们一定尽快去办手续。”

王科员摆了摆手,又看了一眼土房里的孩子们,语气缓和了不少:“好好办学,别辜负了孩子们。要是以后需要县里帮忙,也可以跟我说。”说完,就匆匆上了马,带着随从离开了。

看着王科员远去的背影,村民们都松了口气。张大爷拍了拍顾长风的肩膀:“还是顾先生有办法,连县里的人都被你说服了。”

顾长风笑了笑,看向陈启明和林静姝:“多亏了你们。要是没有陈兄的报纸,还有静姝的帮忙,这事恐怕没这么容易解决。”

陈启明收起报纸,说:“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。现在抗战胜利了,大家都盼着能好好过日子,教育是根本,谁也不敢真的跟‘让孩子读书’作对。不过话说回来,管理费减免了,可备案之后,县里说不定会插手学堂的事,你们以后还要多留意。”

林静姝点点头:“而且李家村的办学点只是开始,后面还有好几个村子要办,要是每个办学点都遇到这种事,我们总不能每次都靠运气解决。得想个长久的办法,比如联合其他的公益学堂,一起向县里争取政策支持。”

顾长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:“你说得对。单打独斗终究不行,我们得联合更多志同道合的人,一起推动乡村教育。等李家村的备案办好,我就去周边的县里看看,有没有其他的公益学堂,我们可以组成‘乡村教育联盟’,一起为孩子们争取更多的资源。”

就在这时,土房里传来一阵读书声:“人之初,性本善。性相近,习相远……”是小柱子在教孩子们读《三字经》,声音清脆,在寒风中格外响亮。顾长风走到门口,看着孩子们认真的模样——有的孩子冻得手都红了,却还是紧紧握着铅笔,在纸上一笔一划地写着;有的孩子没课本,就趴在窗边,跟着小柱子小声读。

他想起五年前,在青溪镇的戏台上,用构树皮做的课本,孩子们冻得通红的小手;想起抗战时,带着孩子们南迁,在山洞里读书,用月光当灯;想起现在,终于能在李家村办起办学点,虽然简陋,却充满了希望。

沈墨白不知什么时候也来了,站在顾长风身后,轻声说:“长风,你看,这就是‘善’的力量。它不像洪水那样汹涌,却像春雨一样,慢慢滋润大地,让种子发芽。”

顾长风回头,看着沈墨白,笑了:“沈先生,我明白了。之前我还在担心,办这么多办学点会遇到多少困难,现在我不担心了。因为只有我们守住初心,为了孩子好,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支持我们,就像今天的王科员、陈兄、静姝,还有这些村民。”

沈墨白点点头,目光落在读书的孩子们身上:“是啊,‘众人拾柴火焰高’。教育不是一个人的事,是所有人的事。你现在做的,就是在点燃更多人的‘善念’,让这份‘善念’汇聚成河,滋养更多的孩子。”

夕阳西下,金色的余晖洒在土房上,给简陋的教室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。顾长风看着眼前的一切,心里充满了力量——他知道,联村办学的路还很长,会遇到更多的阻碍,比如经费不足、师资短缺,甚至县里的政策变动,但他不会退缩。因为他不是一个人在走,他的身边有林静姝的支持,有陈启明的帮助,有沈墨白的指引,还有无数渴望读书的孩子,和支持教育的村民。

第二天一早,顾长风就带着办学日志和村民的签名,去了县里办备案手续。王科员果然没有为难他,很快就办好了手续,还答应帮忙向县里申请教育物资。从县里回来的路上,顾长风骑着自行车,心里盘算着下一步的计划——去邻县的“启蒙学堂”拜访,看看能不能联合他们,一起推动乡村教育联盟的成立。

他不知道的是,邻县的“启蒙学堂”也遇到了麻烦——县里要把学堂改成“国民学校”,强制要求教授官方教材,还要收取学费。一场新的挑战,正在等着他。

下集预告:邻县学堂遇改制,联合抗争护理念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P4U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破浪行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7P4U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